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正文
 

金融改革在夾縫中前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1日 12:04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漸進式的金融改革可能是一個已有金融風險不斷減少,新的金融風險又在產生,而總的金融風險不斷增加的過程

  作者:張振興 毛俊皓/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相對于經濟發展
的成就而言,中國金融業發展滯后,表現為明顯的金融壓抑,積累了大量的金融不良資產,嚴重影響了生產要素的有效配置,阻礙了經濟效益的提高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非改革不可。但是,由于金融的內在脆弱性和制度的路徑依賴,在金融壓抑與金融深化改革之間,我們面臨著兩難選擇。

  中國金融壓抑的內生性

  中國金融壓抑的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過多地依賴于間接融資,間接融資占國內金融市場融資的比重為80%左右,2003年以來,這一比例又呈現上升趨勢,有的季度達到90%以上;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中融資方的所有制結構不合理,過多地向效益相對低下的國有企業集中,而效益良好的非國有企業又只能依賴于內源融資和非正規融資,形成了金融市場的分割;投資工具的缺乏,未來收入的不確定預期和未來支出的剛性增長預期,導致居民儲蓄高居不下;存貸差過大和存貸款利率存在上下限限制。

  人們普遍認為,國內的資金相對稀缺,實際上,稀缺與否是和資金成本、回報率的要求密切相關,國內金融壓抑導致正規市場資金成本和回報率要求較低而非正規市場相對較高,所以正規市場的資金永遠是稀缺的。國有企業背負著國家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任務,又具有許多歷史原因造成的問題,于是,國家對其扶持變得責無旁貸。正規市場資金自然主要流向國有企業,而較低的資金成本與政策性負擔的托辭,強化了國有企業的預算軟約束,極大地刺激了國有企業的盲目投資。再者,產權特性與產業特性的不相匹配,導致國有企業在競爭性產業領域內的相對低效,使得正規市場資金循環過程不僅沒有出現增值,反而出現損失,而多年的循環和積累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巨額的不良資產。

  由于高度負債的特性和經濟周期的原因,銀行業具有內在的金融脆弱性,一旦形成大量的不良資產,如果存款不能得到有效的補充,則資金鏈斷裂,發生擠兌,爆發金融危機。所以,為了保證國有商業銀行的穩定,就必須保證居民儲蓄的增長和銀行賬面的盈利,銀行賬面的盈利可以穩定居民信心、核銷部分壞賬、增加稅收。居民儲蓄的增長,依賴于國家信用擔保和現有金融制度對金融產品的壓抑;銀行賬面的盈利,依賴于存貸差的保持和擴大,而存貸差的保持或擴大又只能依靠金融壓抑,降低居民

存款利率。由此,人為地降低了資金成本,造成資金的稀缺,而作為國家信用支持的國有商業銀行貸款又只能偏向于國有企業,再加上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非國有企業難以獲得正規市場的低成本資金,難以發展壯大,也難以與銀行建立信貸關系并形成良好的信用記錄。而國有企業對資金的壟斷使用,又只能導致金融繼續惡化。另一方面,利率無法市場化,市場資金的合理價格無法形成,其他金融產品和金融方式的出現和發展受到限制,金融壓抑特征更加明顯。所以,金融壓抑和金融惡化不斷強化,相互內生。

  我國

股票市場的發展,雖然具有打破間接融資方式的金融深化特點,但是,金融壓抑特點更為明顯。從股市發展伊始,政府便強調為國企改革服務,實行發行額度審批制和后來的發行核準制,人為地造成了發行上市資格和股票的稀缺性,過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股指的漲跌上,進行托市或干預,使市場價格較為嚴重地脫離公司內在價值和投資回報,資本市場投機氣氛異常。擬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發行融資成功與否,發行規模大小,更多地取決于監管部門的審核。由于過會發行的不確定性和過高的發行溢價,使得這些公司具有極強的融資沖動和盲目投資沖動。實證結果表明,上市公司融資后普遍效益下滑,而投資者保護的法律體系又不健全,過度投機之后的股市價格逐年下降,財富效應喪失,股市的基本功能得不到發揮。由于同樣存在政府嚴格審批制度,企業債券市場也難以發展。

  金融壓抑與深化改革的兩難選擇

  中國的金融風險主要集中在國有商業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國有企業。要解決中國的金融問題,國有企業的改革至關重要。國有企業自生能力下降和社會負擔與過度負債的剛性,拖累了金融體系的良性循環,影響了非國有企業融資需求的滿足和發展壯大,成為金融壓抑與金融深化改革兩難選擇的主要原因。

  以往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一直圍繞著國有商業銀行和國有企業進行,圍繞著存量金融問題進行,改革的過程表現為政府干預下的市場分割,金融壓抑特點明顯,結果導致金融市場一直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盈利較好的非國有企業被排除在外,難以發展壯大。壓抑的金融改革,導致了直接融資市場的低迷和邊緣化,使得存量金融問題的解決難上加難,并產生了新的增量問題。更為有害的是,直接融資市場制度和行為的扭曲形成了路徑依賴,客觀上阻礙了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由于整個社會間接融資比例過高,金融風險過于集中在商業銀行,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鑒于以往金融改革過多地強調為國企服務,從而導致金融資源的不斷錯配,金融壓抑加深。所以,今后的國有企業改革和金融深化改革,必須同時兼顧非國有企業的發展和融資需求,以此培育風險自擔的良好的金融客戶,改變中國正規金融市場客戶過度集中于國有企業的狀況。但是,國有企業引起的存量金融問題可能同樣得不到很好地解決,存量金融風險依然存在,而直接融資市場和各種金融工具的發展必然會引起市場利率和銀行基準利率的沖突,可能導致居民儲蓄存款大量分流,從而影響國有商業銀行存貸差和賬面盈利能力,甚至于改變其穩定的金融壓抑基礎,演變為金融危機。因此,對內金融深化改革的風險較大,如考慮到對外金融開放,則風險性可能會更大。

  反過來,金融壓抑或壓抑的金融改革,雖然無法很好地解決存量金融不良資產,還產生了增量金融不良資產,犧牲了金融效率,表現為金融惡化,但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金融相對穩定,可以在較長時間內避免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所以,許多人建議用高速經濟增長來逐步消化存量金融不良資產。從這個意義上講,繼續金融壓抑又有其合理性。但是,它影響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犧牲了效率,而且,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會爆發更大的金融危機,金融壓抑只是風險的延后和風險的積聚。

  決策困境下的未來預期

  由于上述的決策困境,中國實際上采取了繼續金融壓抑和漸進式金融深化的改革道路。

  一方面,剝離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通過注資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另一方面,由于過度負債,許多貸款企業失去調整產業或產品結構的能力,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處于劣勢,成為不良客戶,而銀行債權又難以得到破產保護,只能掛賬處理,新的不良資產不斷產生。雖然銀行零售業務和非國有企業貸款逐漸增加,金融不良資產的比例也在下降,但金融不良資產形成的內在機制并未發生明顯變化。

  金融壓抑的策略,導致存貸款利率無法實現市場化,資金價格無法反映投資于不同行業、不同公司的風險溢價,使市場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得到自我強化,社會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無法通過資金導向作用實現優化,資金的資源配置功能無法實現,資金在余缺雙方的循環中無法實現持續增值,金融風險依然突出。

  目前進行的國有商業銀行引入海外戰略投資者并海外上市的改革,可以充實銀行資本充足率,改善銀行內部的治理結構,有利于商業銀行的風險約束,但無法改變金融壓抑的狀態,依然是漸進式改革。非國有企業的融資結構和治理結構未能明顯改觀,發展壯大依然存在問題。存量金融不良資產無法得到良好解決,而增量金融不良資產又不斷產生。銀行存款仍然依靠國家信用的保證,商業銀行仍然承擔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載體。國有商業銀行上市以后,賬面盈利性要求更強,可以預見,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原本較大的存貸差不可能縮小,存貸款利率限制會依然存在。利率市場化的道路可能依然漫長。

  由于基本制度的完善和市場公信力的恢復需要時間,

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的資本市場,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其基本功能不可能馬上實現。國有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和非國有企業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再加上銀行穩定發展的考慮,可以想見,資本市場超速發展也有待時日。

  總之,整個漸進式的金融改革過程,可能是一個已有金融風險不斷減少,新的金融風險不斷產生,而總的金融風險不斷增加的過程。過多的無法化解的金融風險,最終可能還得依靠全體國民以貨幣貶值或通貨膨脹的方式買單;而金融壓抑的解決,最終可能依賴于投資者(包括債權人)保護的法律體系的完善和執法體系的到位,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國有企業從競爭性領域的退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