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終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8日 14:38 《中國企業家》雜志 | |||||||||
德隆就像是一面被打碎的鏡子,落在地上成為千百個殘片,每塊鏡片在我們面前都映射著一片天空 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民營企業重組案即將進入終局,它的主角正是德隆。去年,德隆危機剛剛引爆不久,我們曾以《拯救德隆》為題,報道了民間力量重組德隆的種種設計和努力,是為德隆的自救階段。這一過程,僅僅持續了四個月。至2004年8月,華融出手托管德
當一家中國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托管一家陷入危機的民營企業——一家擁有數百億元龐大金融和實業資產的民營企業后,讓中國商界一度震撼而興奮。人們所期待的是一場“市場化重組”的試驗。 如今,從這場“市場化重組”的試驗中我們又看到了什么? 其一,行政權力的有形與無形之手,依然牢牢掌握重組的進程。本應居于主導地位的德隆債權人退居次席。 其二,在華融最后確定的分拆處置的原則下,德隆走上了未破產先清算的不歸路。 其三,圍繞德隆實業遺產的的爭奪可謂跌宕起伏、亂象紛呈。許多知名大企業現身其中。這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德隆在產業整合上有其可取之處。 其四,眾多大國企在德隆遺產爭奪戰中凱歌高奏,“國進民退”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輪回。 我們認為,即使到現在,對這場“市場化重組”試驗,下成與敗、是與非的結論亦為時尚早,不過我們可以依稀感到,以行政權力為主導的“中國式重組”并不會自德隆重組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相信,對于大型民企破產危機的處理機制,德隆重組將提供一個原點和鏡鑒。 企業死的法則與生的法則同樣重要。 文/本刊記者 杜亮 王琦 胡海巖 “德隆實業資產重組已經接近尾聲。”2005年9月6日,在烏魯木齊宏源大廈18層的一間辦公室里,一位跟蹤唐萬新及其德隆帝國20年的觀察人士對《中國企業家》雜志記者表示。在這座大廈的23層,便是曾經在中國產業界和金融界煊赫一時的新疆德隆集團總部。從2004年9月份以來,這里的“管家”是華融派駐新疆德隆資產托管工作組。 從23層的電梯口出來,拐進推拉門,迎面是一個告示欄。上面貼著惟一的一份文件:新德總字(2005)28號文,內容是“向杜曉康同志學習”。一年之前,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受命托管危機四起的德隆(包括德隆國際、新疆德隆、屯河集團)之后,曾經在德隆集團任職的杜曉康受邀再度出山,任德隆集團黨委書記,前不久因病去世。 文件的落款日期為2005年7月30日,簽發人為瞿學忠。瞿是德隆集團母公司德隆國際的37個自然人股東之一,現仍為新疆德隆集團總經理。 德隆似乎還活著——但這份并不顯眼的文件或許將成為它的絕唱。 6、7、8月份以來,德隆旗下實業資產的分拆處置陡然加速:中糧入主屯河、湘火炬易幟濰柴投資、遼寧機械接盤合金投資,赫赫有名的德隆系“三駕馬車”均成了別人的嫁衣。其它實業資產也紛紛易主。龐大的德隆帝國儼然已“空殼化”,走上破產的絕路只是個時間問題。來自各方的信息也證明了這一點。“兩個月后,德隆的資產處置有望完成。”華融某內部人士稱。 一年前,德隆危機爆發后,德隆國際兼德隆集團董事長唐萬里曾對外界信誓旦旦地表示:“德隆頂多是被切掉一塊,絕不會就此從江湖上消失。”而今,面對德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窘境,還在多方奔走的唐萬里又做何感想? “德隆就像是一面被打碎的鏡子,落在地上成為千百個殘片,每塊鏡片在我們面前都映射著一片天空。”上述那位觀察人士喟嘆道。 自德隆構建的產融帝國崩塌后,德隆的“遺產”,特別是那些打著“產業整合”烙印的優質實業資產,就成了各方力量角逐的新戰場。 從那些被貼著德隆遺產標簽的破碎鏡片上,我們能看到什么? 從自救到托管 2004年4月14日,德隆系“老三股”(即三駕馬車)湘火炬、合金投資和屯河股份首度全面跌停。到5月25日,“老三股”市值比最高峰時已蒸發掉160億元之巨。此間,銀行、機構、個人三路討債大軍開始集體發難,德隆危機遂全面爆發。與危機并行的是,重組德隆的大幕也徐徐拉開。 在華融介入之前,重組求生的主動權尚掌握在德隆的核心層,特別是靈魂人物唐萬新手里。危機出現后,德隆國際董事局很快成立了由唐萬里任組長,公司高層唐萬新、丁光平等組成的危機處理小組。5月30日,危機處理小組改稱“德隆公司危機處理指揮中心”,由唐萬新任總指揮。而其實施自救或者拯救行為的辦法,一方面是爭取各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和監管機構的支持,另一方面就是變賣資產,填補虧空。 2004年4月,杭州寶群實業公司從德隆手中購買ST中燕(600673)3540萬股股權;5月,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資局掌控的上市公司冠農股份(600251)以8700萬元價格收購羅布泊鉀鹽51.2%股權;6月,中國非金屬材料總公司以2.6億元購買德隆旗下全國第三大水泥生產企業天山股份(000877)5100萬股股權;8月,重慶重汽集團以司法手段奪回德隆旗下重慶紅巖汽車部分股權等。 不過,一系列股權和資產轉讓并未延緩德隆危機的擴散。此時,國家高層已意識到德隆危機的嚴重性,并對處置德隆系風險有了總體意見,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保持社會穩定。2004年6月以后,國務院成立了處理德隆問題的5人領導小組。隨后,在銀監會主持下,德隆15家債權銀行由最大的債權人中國工商銀行牽頭組成債權人委員會,并聘請工商東亞為財務顧問。銀監會同時要求所有債權銀行停止對德隆的逼債。 進入7月,失蹤2月的唐萬新主動從境外歸來,他依然幻想著德隆能得到政府的再貸款,由自己來主導重組進程。唐萬新向有關方面遞交了《市場化解決德隆問題的整體方案》,但未得到認同。 2004年8月3日,唐萬新被北京市公安局監視居住。12月17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武漢市警方逮捕。其間,2004年9月7日,蝸居北京中苑賓館天聰閣的唐萬新再次執筆擬就《用創新的市場化手段徹底解決德隆危機的整體方案》。唐一氣拋出了8條償還德隆300億元債務的解決途徑。歸納來說,即先將德隆的產業與金融分開,將德隆產業承擔銀行債務(約37億)后的余額質押給資產管理公司,繼續給予30億貸款,用于解決金融個人債務。然后,再用金融資產余額解決25億,市場消化(機構客戶債轉股)100億,重組方消化剩余55億,股票出售變現50億。 唐聲稱,在這個模式下,“國家僅僅通過資產管理公司提供30億過橋貸款,德隆整體債務就可以全部解決,最后由德隆通過處置資產償還過橋貸款”。不過,這一方案被后來托管德隆的華融稱為“光輝燦爛卻又遙不可及”。 此前,8月26日,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與新疆德隆、德隆國際、屯河集團簽訂了資產托管協議,三家公司將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不可撤回地全權托管給華融。不久,德隆控制的德恒、恒信、中富三個證券公司和金新信托由于風險過大,也被銀監會和證監會托管給華融。 德隆的自救行動戛然而止。 整體重組的最后努力 華融托管之后,德隆重組似乎進入了靜默期。根據托管協議,德隆作為托管方,資產權和收益權都還在德隆,但由華融全權行使德隆的全部資產的管理和處置權利。隨后,華融成立了專事處置德隆事宜的第一重組辦公室。結合德隆系資產分布情況,很快又在20個辦事處設立了第一重組工作組,并先后向德隆系有關企業派駐了七個資產托管工作組。同時,開始對德隆實業和金融的資產、債務分頭清查、登記。 華融的介入使得德隆自救階段簽定的一些《股權轉讓協議》不得不終止執行。包括中糧收購新疆屯河、萬向重組湘火炬等等。摸家底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1月。華融得出的結論是,德隆系的資產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實業企業,有200多家,行業從番茄醬、水泥到重型汽車、鐵合金,不一而足;二是金融企業,德隆控股、參股了多家證券公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商業銀行等等。其中實業部分總資產約有200多億元。金融負債340億元、實業負債230億元。 調查摸底后,對于德隆這個龐然大物,是實施整體重組還是分拆處置,華融已基本形成思路。2004年11月,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總裁楊凱生接受媒體采訪時非常肯定地指出,整體重組很困難,因為其內容過于龐雜。華融強調重組工作的兩個原則:一是要依法合規地進行,第二要根據市場化原則進行。經過清理審計,重組、關閉、清算都有可能。 不過,外部力量謀求整體重組德隆的努力并沒有停止。2005年1月的一個傍晚,一個國際買家——印尼三林集團經全國工商聯牽線,出現在華融面前。三林集團是印尼乃至東南亞最大的財團之一,涉及到金融、食品、地產、汽車、建筑、旅游等幾十個行業,資產分布與德隆極為相似。其鼎盛時期年營銷總額達到200億美元,總資產達180億美元。三林也是華融托管階段出現的惟一一個打算整體收購的買家。 3月8日,三林向華融正式遞交報告,表達整體重組德隆實業的意愿。不過此后,雙方的談判進展并不順利。后來,三林感到“入門費”太高(據傳約50億元人民幣),抱憾而去。 最后一次整體重組德隆的努力,就這樣夭折了。與三林的談判結束后,華融更加堅定了分拆處置德隆資產的決心。事實上,到了這一步,所謂的“德隆重組”已經結束。 4月7日,華融在《經濟日報》四版上刊登“公開處置德隆系實業企業”的招商公告。這一公告開列了德隆系非上市企業的詳細名單,其中屬于新疆德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屯河(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天山畜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的40家,其它的60家,總共100家。 重組由此全面進入分拆處置階段。德隆旗下上市公司的股權轉讓在停滯近一年后也全面展開。曾經的整合者被瓜分的盛宴開始再次上演。 “民退國進”?大國企的盛宴 2005年7月8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和中糧集團共同舉辦的“中糧集團重組新疆屯河(即ST屯河)”新聞發布會在烏魯木齊鴻福大酒店進行。發布會規格相當之高,自治區黨政一把手及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等中糧高層悉數到場。 此前不久,中糧的人馬已經全面進駐ST屯河(600737)的董事會。至此,德隆當年依靠新疆屯河精心構造的“紅色產業(番茄醬)”落入了中糧集團的版圖。作為德隆系“三駕馬車”之一,屯河對德隆、對新疆都有著特殊的意義。1996年10月,德隆通過受讓法人股成為新疆屯河第三大股東,后又通過全面收購新疆屯河的控股股東屯河集團入主這家以水泥為主業的上市公司。新疆屯河是進入德隆系的“第一駕馬車”,借此德隆拉開了以上市公司作為資本運作平臺進行產業整合的大幕。2000年,德隆通過資產置換將新疆屯河的水泥產業裝入另一家上市公司天山股份(000877)。而新疆屯河自此聚焦于新疆的優勢產業——番茄醬。這是德隆人所津津樂道的“紅色產業”與“灰色產業”的置換。 去年,德隆系崩盤不久,屯河就趕上了收購季節,正所謂“6月杏子熟,8月收番茄”。但屯河早被德隆抽干,賬上一分錢流動資金也沒有。7月份,作為中國為數不多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的中糧集團出手相助,給屯河提供了4億元的委托貸款用于農產品收購,包括4名高管在內的7名中糧工作人員同時入駐屯河,監督收購款的封閉運行。 中糧去年的先期介入,為其今天成功重組新疆屯河做了鋪墊。此次新聞發布會上,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一語中的:“我們都認識到屯河這些產業關系到了新疆廣大的老百姓。沒有有實力的企業收購、加工、組織出口,新疆的很多農副產品沒法消化。中糧進入了,搞好了,肯定會影響和帶動更多有實力的企業進入新疆。” “中糧集團重組新疆屯河”新聞發布會召開整整兩個月后,9月8日,在新疆,王樂泉又會見了另一家中央大企業的負責人——中國材料科工集團公司(簡稱中材集團)總經理譚仲明、黨委書記于世良。根據中料集團下屬的中國非金屬材料總公司(簡稱中非金)與新疆屯河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今年8月25日,新疆屯河持有天山股份的29.42%的股權正式過戶給中非金,中非金遂成為天山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在德隆系眾多企業的重組中,這是第一家功德圓滿、完成股權過戶的案例。天山股份之所以能順利過戶,據德隆某高層稱,是因為“當初自治區法院對屯河所持股權實施了保護性凍結,具體的申請人是屯河旗下的新疆金融租賃公司。”當然,天山股份在德隆系內屬于“孫子公司”一級,債權債務關系要簡單得多。 與中糧重組屯河類似,這起并購也是一起遲到的認可。2004年6月24日,為了渡過資金危機,新疆屯河董事會就批準了將所持有的天山股份全部股權轉讓給中非金的決議。而直到2005年6月9日,天山股份的重組才得到證監會的核準。 中央大企業“有實力”,對他們的收購,新疆當地黨委政府非常歡迎和支持。不過,國資委對此當時是有保留的。8月份,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國資委領導奉勸中央大企業不要沾那些嚴重違法違規的企業。 除中糧、中材外,借德隆危機入疆、還有國家開發投資公司。在剛剛公布的中央企業2004年業績考核中,國開投與中糧同為A類企業。只不過,由于其收購的是德隆非上市公司,所以并沒有引起坊間太多的關注。 國開投看上的是德隆的鉀鹽項目。盡管這個項目在德隆眾多的產業中并不是居于核心地位,但德隆花費的心血卻相當之大。因為這個項目位于中國最著名的“死亡之海”——羅布泊。 據地質專家測算,羅布泊蘊藏著豐富的鉀鹽資源,探明儲量達1.74億噸。其潛在價值超過5000億元,具備成為中國最大鉀鹽生產基地的資源潛力。至2003年8月26日項目投產,德隆已經投入資金1.2億元,達到1.6萬噸的生產規模。不過,這距離當初設計的20萬噸規模還相距甚遠。此時的德隆已經顯出盛極而衰的敗相,無力再追加投入。 2004年4月,德隆危機全面爆發,羅布泊鉀鹽項目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在自治區的協調下,德隆將第一大股東過繼給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背景的上市公司冠農股份,以解燃眉之急。冠農股份是一家農業企業,資金實力和礦業開發經驗的欠缺注定了它只是一個“二傳手”。半年之后,2004年11月19日,國開投以增資擴股的方式,一次性出資3.58億元,擁有了鉀鹽公司63%的股權。冠農股份退居第二大股東。 將新疆的優勢資源轉化為實際價值是德隆產業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進入“死亡之海”可謂一個壯舉。只不過它的初衷在德隆“只加不減”的過度多元化擠壓下,難以善終。 時光荏苒,歷史輪回。德隆當年屢屢創造“民進國退”范例的時候,也許想不到,它今天會成為“國進民退”的一個主角。 入主屯河 中糧華融艱難博弈 中糧成功入主新疆屯河,看似風光無限,其實這一步邁得委實不易。中糧內部甚至有“一波八折”之比。 去年7月,在中糧以委托貸款的敲門磚打開重組屯河的口子之前,地方政府首先考慮的由新疆兵團控股的新疆中基實業股份公司(簡稱新中基)重組屯河。因為這兩家公司主業一致,都是加工番茄醬。新疆屯河與新中基的加工能力合在一起,幾乎壟斷這一行業。歷史上,兩家公司就曾考慮過合并。如今,德隆出現危機,新中基大可借此一統江山。2004年6月20日,新中基即與新疆屯河草簽了相關協議:先由新中基先租賃屯河下屬的十幾家番茄醬加工企業以及其銷售渠道,再實施并購完成股權轉讓事宜。 但這一交易很快就宣告流產。知情人士稱,原因主要是債權人委員會認為新中基盤子小,且資產負債率過高。根據新中基2003年年報披露,其負債率已近70%。而德隆派駐新疆屯河的原高層還提供了另外一個版本,就是新中基只想買屯河番茄醬這部分精華資產,而不愿意整體重組屯河。所以,屯河的原管理層不愿意。 新中基退出后,地方政府和屯河原管理層又開始尋找新的買家。據某德隆舊部回憶,屯河管理層通過一位內部人士首先找到了中糧。此前,屯河與中糧即有業務上的往來。以貿易見長的中糧曾為屯河代理過番茄醬的出口,只不過份額很小。時任中糧董事長的周明臣早已確定了由貿易向實業轉型的戰略,而且中糧不僅看中屯河的番茄醬加工,對其杏醬等林果加工業也很感興趣,雙方可謂一拍即合。不久,雙方就簽定了兩份協議,一個是《股權轉讓協議》,一份是《委托貸款協議》。并約定,在股權轉讓完成之前,由中糧先期提供4億元貸款用于番茄收購。德隆債委會也同意中糧為重組方,認為只有中糧重組屯河,各家銀行在屯河中的債權才有希望,否則就都會爛掉。一樁皆大歡喜的交易前途光明。不料,很快風云突變。 8月底,華融全面托管德隆資產。以前簽定的沒有完成過戶的股權轉讓不算數了。隨后,華融派駐的人馬接管了新疆屯河,改組了董事會,并出任董事長。當時,中糧就急了,希望華融能認可以前的交易。華融方面對此的態度也很明確:“總得讓我們先摸清情況再說吧。”這一耽擱,就是半年。此間,曾有德隆舊部向華融建議:“先別急著賣,現在是德隆的低谷,過一段時間,這塊資產肯定會更值錢。”眼見這種情況,中糧萌生退意,中糧某高層對華融表示,“我不買行了吧,把4億元的貸款收回來我就撤。”在商言商,中糧這種態度也無可非議。10月份,屯河需要收購甜菜,還差兩億元,這時候,中糧一心退出,不愿意再追加貸款。無奈之下,由華融提供了9200萬元的過橋貸款,屯河勉強度過了這一收購季節。到12月底,按照當初的協議,應該是中糧的4億元貸款全部回收。但錢一旦都收回來,屯河立馬又面臨現金流危機。后來各方達成的意見是,按照實現銷售款的50%回收,另一半用于維持屯河的正常運轉。這樣,就轉到了2005年。 春節過后,新疆屯河2004年的業績出籠,巨額虧損。2003年的時候,新疆屯河還有11億元的凈資產,到2004年只剩下3.5億。其中還有2.2億元現金被德隆用大額存單套走了。實際的凈資產應該是1.3億元。價值不但沒有提升反而縮水了。這時候,華融著急了,開始四處尋找買家,當然也找中糧。“最后一投標,誰都不買。”某知情人士稱。其中新疆八一鋼鐵公司出價比中糧高,但付款條件都非常苛刻,要用委托德隆系公司的2億理財款來沖抵。“誰都知道,這2億元委托理財是不可能回收的。等于他一分錢不出。”對此,華融當然不能同意。剩下的買家只有中糧。最后中糧是以5300多萬元(溢價15%)取得了德隆持有屯河的37.2%的股權。據了解,下一步,中糧的打算是全面收購,據悉目前它正在和屯河其它兩家大股東洽談。 收購大戰亂象紛呈, 德隆舊部活躍其間 在整體重組無望的情況下,德隆隱隱在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它的血脈——不管這是出于德隆舊部們純粹的個人自保,還是出于他們對德隆未來的某種希冀。或許兩者兼而有之。 以中糧入主屯河為標志,德隆資產處置駛入快車道。在這一階段浮現出來的幾起可謂亂象紛呈的收購大戰中,都有德隆舊部的身影閃現。“真正理解德隆資產價值的,還是德隆的舊部。”《中國企業家》在采訪中,屢屢聽到類似的話。而事實上,由于華融在實業經營經驗上的缺失,在選擇競買者的過程中,德隆原管理層往往起著無形的作用。 萬向西部開發有限公司(萬向集團關聯公司)先后出現在包括湘火炬和天一亞麻兩家德隆系企業爭購戰中,似乎并不是巧合。有傳聞,德隆某高層加盟了萬向。早在去年7月,萬向西部就與德隆簽署過湘火炬的股權和債權轉讓協議,當時其出價為7億元。而這家公司的注冊時間同在7月,似乎是專為收購而設。不過,在圍繞湘火炬的激烈收購戰中,萬向。 在德隆的“三駕馬車”中,湘火炬(000549)號稱“金牌資產”。湘火炬控股的陜西重汽、法士特(變速箱)和株洲火花塞是其旗下最優質的利潤寶藏。2004年,在德隆系一片楚歌聲中,湘火炬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高達115億元,凈利潤也有1.8億元。據報道,有意重組湘火炬的企業多達20多家,僅和華融有過實質性接觸的企業就有8家。其中不乏上汽、一汽、宇通、萬向等知名企業。最后入圍競價會的是萬向西部和濰柴投資。但濰柴投資的異軍突起讓萬向大為失望。 8月8日,華融在株洲舉行競價會,轉讓德隆持有的湘火炬股權。此次競價會上,來自山東的國企濰柴投資以股權加債權10.2億元的價格將湘火炬拿下,超出外界一度預期的心理價位2億多元。有人驚呼這是“非理性報價”。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作為國內領先的發動機制造商濰柴借湘火炬之力,突入整車領域,實現縱向整合,可極大提高其競爭力。 與此同時,萬向西部還卷入另一場堪稱德隆系企業處置中最迷亂的爭購大戰天一亞麻收購之中,這場主角為四家民營企業的爭購戰,其結果至今未見分曉。 記者接觸到的德隆舊部均認為,亞麻與番茄、鉀鹽是德隆在新疆三大具有壟斷性的資源資產。2001年4月11日,風頭正勁的德隆揮師伊犁,一舉收購了當地三家經營不景氣的國有亞麻企業,將之整合成伊犁天一實業有限公司。在德隆大廈崩塌的去年,這家公司依然實現了1000多萬元的贏利。 爭購方中,浙江金鷹、浙江金達分別是2004年中國麻紡業營業額排名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企業,新疆創投名不見經傳,但是其合作伙伴——美國亞麻卻是美國最大的亞麻經銷商。 2005年6月3日,華融通過新聞媒體公示,轉讓天一亞麻100%的股權。四家企業聞風而至,先后向華融繳納了收購保證金,并簽署了保密協議。隨后,四家企業先后赴伊犁展開盡職調查。 2005年7月31日,華融組織了由四家企業參加的競價會。競價會上,競購方意外接到伊犁自治州有關部門打來的電話,稱德隆所持天一股權已被司法凍結,即使競價成功,也無法完成交割,希望競購者不要舉牌,遂導致競價會流產。然而,此后不久,華融便與萬向西部就《股權轉讓合同》達成一致意見。8月15日,《伊犁日報》在頭版以《天一亞麻迎來第二春》為題報道了“萬向集團成功重組天一”的消息。 8月17日,忿忿不平的其它幾家中外企業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指責華融“暗箱操作”。這是華融在處置德隆系資產過程中,首遭信任危機。 “我們是買家,怎么會不知道股權被凍結的事實呢?”某參與競購的企業對《中國企業家》表示。“退一步講,既然股權被凍結,那么萬向又怎么能簽約收購呢?”事實上,股權凍結狀態下,重組成功的案例不是沒有,中糧入主屯河就是一例。 合金投資(000633)可能是德隆“三駕馬車”轉讓最為平靜的一家。既沒有競購人曝內幕、也沒有資產被賤賣的指責、甚至少有媒體跟進做深入報道。不過,在原華融沈陽合金第一重組工作組某負責人告訴《中國企業家》“合金投資資產質量一般”的事實后,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公告里邊都有,不管是湘火炬還是德隆、屯河還是合金,整個股權都是查封的。一般的人,如果不是特別想進入這個領域,或者這個企業,他都不敢要,因為很麻煩。就像你買一件衣服一樣,你有錢肯定買一件新衣服,不會買一個舊衣服,除非這件舊衣服特別適合你。”遼寧機械入主合金投資后,曾任職新疆金新信托、德隆時代的合金投資原董事長并未離開,繼續擔任公司總經理。 回過頭看德隆“三駕馬車”的命運,目前惟有中糧入主屯河后,徹底改選了董事會。這又印證了什么? 德隆重組的階段劃分 序號 階段 時間 主導者 1 自救階段 2004年4月-2004年8月 德隆核心層 2 托管階段 2004年9月- 華融(央行操控下) 靜默期 2004年9月-2004年12月 整體重組期 2005年1月-2005年3月 分拆處置期 2005年4月- 3 破產清算階段 債權人 德隆實業資產處置中的部分國企買家 資產標的 買家 買家背景 轉讓或入資金額 股份比例 備注 新疆屯河 中糧集團 中央大企業 5372萬元 37% 先期曾提供4億元委托貸款 天山股份 中材集團 中央大企業 2.6億元 29.42% 羅布泊鉀鹽 國家開發 中央大企業 3.58億元 63% 以增資形式進入 投資公司 湘火炬 濰柴投資 地方國有 10.2億元 28.12% 股權6.2億元,債權4億元 重慶 紅巖汽車 重慶重汽 地方國有 2.76億元 49% 先后兩次完成轉讓,現 為重慶重汽全資擁有 (湘火炬持51%,德隆 國際持,余為重慶重汽持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