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開道 多家QFII翹盼新蛋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8日 16:17 證券時報 | |||||||||
本報記者 郭蕾 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批準恒生銀行增加5000萬美元QFII投資額度,專項用于其在香港市場發起設立的“恒生中國A股精選基金”。已經承諾的60億新增額度終于開閘。記者了解到,各QFII機構都在翹首期盼能夠早日獲批增加額度。
外資求“額”若渴 自有關監管機構將QFII額度從40億增加到100億以來,記者采訪的包括瑞銀、花旗、高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里昂證券等大型QFII機構高管都明確表示,公司已經提出了增加額度的申請,無奈遲遲未獲批準。包括近日獲得額度的恒生銀行董事兼投資總監謝禮文,也表示希望內地市場能加快開放。 瑞銀證券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部主管袁淑琴早在幾個月前就曾表示,已向監管機構提出了將額度增加3-5億美元的申請。袁淑琴告訴記者:“外管局提出會優先考慮四類機構,我們的客戶完全符合這些要求,這兩年我們的表現也是很好的。一方面,我們一向投資都很透明。另一方面,因為中國市場在很多大型國際機構投資者的投資中,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他們不會花太多的人力物力,而在我們的協助下,他們可以用最低的費用很方便地滿足他們進入中國市場的需求。外管局應該很明白我們扮演的角色。” 里昂證券董事總經理兼中國研究部主管李惠表示:“我們目前的三個QFII客戶都是國際上知名的大型股票投資共同基金。想用額度的海外投資機構很多,可惜我們已經沒有配額。基本上無論哪家QFII機構,只要拿到額度都能轉出去,沒有轉不出去的。可感覺審批的速度挺慢的,具體原因是什么我們也不清楚。”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QFII機構研究人員表示,他雖然并不屬于經紀部門,但在和客戶接觸的過程中,也深切感覺到海外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的濃厚興趣。他補充道,A股對于國際投資者而言并非主流投資對象,即便如此,因為國際投資者手頭資金的絕對數額是很大的,即便是資產配置比例上調很小的幅度,也是一筆很大的資金。現在外資持有的H股就已經超過了1000億美金,由此看來,100億的額度其實還是很少的。 有市場人士猜測,恒生銀行之所以能夠率先獲準增加額度,可能與其行為比較符合監管機構的期望有關。謝禮文透露,恒生銀行通過QFII買入了QFII能夠買的各類投資品種,其中股票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大的,還積極地參與內地的股權分置改革。 投資A股興趣高漲 謝禮文表示,QFII對A股市場非常樂觀。市場各方人士一直認為股權分置問題是A股市場一個非常大的不確定因素,但從今年第一季開始的股改可以看出政府及監管機構解決該問題的決心。另外,中國的宏觀經濟方面不存在太大問題。A股的市盈率也已經從2001年的數十倍回落到16-18倍,而這樣的市盈率在亞太區其實并不算高。而市值最大的50家A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更低至13倍左右。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陳昌華也表示,整體而言,A股市場的投資價值可能高于H股。從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因素看,兩個市場基本一樣,但A股市場的一些因素是H股沒有的,最重要的就是投資A股可以獲得全流通對價,但投資H股獲得對價的可能性并不大。如果按平均對價10送3計算,A股價格要比H股便宜20%左右。A股市場中大型優質公司的股價其實已經和H股差不多。另外,從技術角度看,A股市場已經下跌了4年,下跌空間有限;而H股從2002年的低位持續攀升,已經升了近1倍,調整的機會肯定比A股要大。此外,27萬億元的巨額存款,相較一個只有1萬億元流通市值的股票市場而言,不可謂不龐大。因此,即便中國經濟增長放緩,A股消化負面因素的能力也比H股大得多。 期待加快完善QFII制度 李惠在承認客戶對投資A股興趣濃厚的同時,還表達了對上市公司多樣化的期待。她說,中國股市并沒有反映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很多行業在股市里沒有,現在A股那么多上市的制約,這些公司上市又不大可能。能看到的股票就兩類,一類是前景比較明朗的公司價格已經很高,另一類價格比較低的公司未來又不大明朗。而且, H股挖地三尺,能淘的都淘得差不多了。 袁淑琴則非常認同監管機構在QFII制度改革的方向。同時,她再次敦促監管機構盡快推出針對QFII的稅收制度,并希望能夠獲得和內地基金一樣的待遇,不希望被征繳利得稅。她還強調,作為QFII,瑞銀非常希望盡快讓QFII設立分賬戶。她說:“設立了分賬戶后,可以讓監管機構看到,我們后面有哪些基金,這也有助于增加透明度,方便監管機構的監管,也能方便我們的客戶。” 謝禮文則建議,放寬QFII可以選擇的投資工具。“現在面臨的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在股改過程中,內地市場已經推出了權證,可QFII卻不能買賣。如果QFII正好在股改中獲贈了權證,應該怎么辦?目前也沒有明確的指引。”他舉例說。他還希望進一步放寬QFII在經紀、托收銀行選擇等方面的自主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