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投資者權益 認沽權證直接明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7日 07:52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齊軼 日前,第三批股改公司名單和方案公布,其中具有創新意義的認沽權證出現在新鋼釩(資訊 行情 論壇)的對價方案中。武鋼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的對價方案中也出現了認沽權證。新鋼釩為何推出認沽權證,這一創新產品的推出將給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為何推出認沽權證 根據新鋼釩股改方案,公司非流通股股東攀鋼有限公司向流通股股東每10股無償派發2張存續期18個月、行權價4.62元的歐式認沽權證。新鋼釩股改保薦人代表興業證券王廷富表示,認沽權證方案是上市公司大股東與保薦機構協商達成共識的方案。王廷富透露,作為國家大型企業,公司大股東希望保持一定的持股比例,“如果采用單純送股,方案可能不會太好”,而認購權證會降低大股東的持股比例,采用認沽權證可以起到保證大股東實現控股的戰略意圖。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認為,認沽權證的作用在于能夠較好地鎖定和補償公司股價在股改過程中可能的下跌給流通股帶來的潛在風險,而且相比于認購權證,流通股東在行權時無須支出現金,因此是學術界在股改中比較提倡的一個方式。“新鋼釩的方案以凈資產作為認沽權證的行權價,比現在的市場價要高出百分之十幾,這就是對投資人比較實在的保護”。 華生認為,認沽權證可以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認沽權證的行權價高于市場價,這就是補貼,是給出了一顆“定心丸”,這樣的方式要比承諾動用一定數額的資金在一定的價格進行增持的保護作用要實在得多,也直接得多。 華生以目前備受關注的寶鋼集團增持G寶鋼(資訊 行情 論壇)為例介紹,寶鋼集團護盤的首批20億資金已用完,然而增持效果并不明顯,一定程度上還損失了信譽。華生認為用多少錢來增持,都不能保證資金用完了以后,股價能夠維持在一個設定的水平。但是認沽權證不同,投資者不用花錢買,到了那個時間點,與行權價相比,差多少,你就得補給我多少。“對投資者而言,這是最明了,最簡單、最可靠的保護。” “先驅”寶鋼進行投資者教育 新鋼釩方案中的認沽權證并非是首次面世的“新生事物”,早在寶鋼公司進行股權分置試點時,認沽權證就出現在其最初的“送股+認購權證+認沽權證”方案中,該方案曾在市場上進行過討論,上交所副總經理劉嘯東也曾公開表示,“認購權證+認沽權證”的組合是最佳方案。“這樣組合的好處在于鎖定了風險。對于持有人來說,如果正股上漲,認購權證就有錢賺,如果下跌,認沽權證就可以賺。對發行人來講,是希望股票價格變化不要太大,這也符合我們要求的市場中性。”但當時,該方案遭到了市場的否定。 對于寶鋼認沽權證方案被否,業內專家表示,寶鋼公司作為股改試點企業,同時又是具有標桿性質的公司,在試點初期市場預期還不明朗時不該將方案弄得太過復雜,“投資者很難看明白,就會認為搞花樣是為了掩蓋降低對價水平的一種途徑,但這不是說大家認為認沽權證不好。” 上述專家認為,現在的市場環境與當初推寶鋼權證(資訊 行情 論壇)的環境有所不同:寶鋼權證已經運行了一段時間,事實證明,市場對該產品有需求;而且在權證的運行過程中,投資者對權證產品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目前引進認沽權證是合適的。 認沽權證“向下封底”的特征使得其對股票下跌的抑制作用要比承諾動用資金增持的效果更加強。采訪中有基金經理表示,對當初否掉寶鋼認沽權證表示后悔,“有認沽權證就鎖定了風險,有權在特定時間將股票賣給他,我的風險是可控的。”該人士認為,寶鋼最終推出了“認購股權”方案并沒有出現預期的股價上漲,寶鋼正股反而在下跌。“在這種情況下,認沽權證的吸引力進一步提高了。” 方案通過前景較為樂觀 新鋼釩股改保薦代表人興業證券王廷富表示,新鋼釩為了順應相關政策進行股權分置改革,大股東并沒有減持計劃,“大股東為了股權分置改革準備付出相當的代價”。王廷富表示,在初步和流通股股東溝通中發現流通股東對該方案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我們對方案的通過還是很有信心的。” 一位對新鋼釩股權分置方案進行了較深入研究的基金經理也表示該方案獲得通過的可能性較大。他認為,按目前方案,每10股送2份權證,意味著20%的持倉股票在18個月內可以穩定地獲得15%的收益。“我個人覺得是可以接受的,”該人士說。除此之外,認沽權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成為推出賣空機制的突破口,而對機構來說,賣空機制的推出意味多了一種避險機制,其積極意義就更加重大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曾經作為十大流通股股東的部分基金退出了該股票,目前該股票排名靠前的流通股東包括QFII、社保基金、保險資金、基金等,“QFII比較多,主要是長線資金。”知情人士透露。 有業內人士認為,相對于散戶和短線資金,上市公司在與機構投資者,尤其是部分跨周期的長線投資者進行溝通的難度和成本都會更小一些,“或許QFII在對其進行投資時就沒怎么考慮過對價”,該人士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