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金融攻略暗藏玄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3日 08:11 中國證券報 | |||||||||
“匯豐銀行一位高管仰望浦東的交銀大廈說,交銀大廈不久將要更名為匯豐銀行大廈。”德邦證券總裁余云輝對記者說,悄悄地控股平安保險,平穩地笑納交行的控股權,再擇機控股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信托投資公司,最后完成在中國設立金融控股集團的布局,這就是匯豐等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戰略。 進攻路線圖
余云輝為記者勾畫出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攻城略地的路線圖。 第一步,小比例參股,進入董事會,了解被投資企業情況,同時了解和掌握所在行業趨勢和市場狀況;第二步,通過增資或收購等途徑把持股比例提高到離控股國內金融企業僅有一步之遙的某個臨界點(或直接控股);第三步,通過外資所在國的政府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借助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使外資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中國金融企業股權)升值;第四步,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國內需求因財富外流卻難以提高,最后導致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惡化;第五步,在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走向惡化的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已經處于高位。此時,外資機構通過政府組織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第六步,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權不僅分紅豐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雙重收益,他們通過金融企業上市減持股份,并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為外匯撤離中國。第七步,當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時,人民幣不得不大幅度貶值,國內金融危機爆發。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之際,境外機構把外匯回流回來再兌換成人民幣,并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控制。經過一系列的有序進攻,大部分中資金融企業變成外資金融機構在華的分支機構。 在他看來,中國經濟的最后圖景將會是:外資金融機構像血管一樣深入到中國各個產業的肌體之中,利用金融資本統治國內產業資本,并參與社會財富的分配和轉移,同時,將其全球金融市場上的金融風險通過關聯交易和衍生工具轉移到其控股的中國金融企業之中,從而,達到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開疆拓土的最終目的:轉移風險,收獲利潤,掌控經濟命脈,影響政治。 改造中國商業銀行 外資機構已經通過入股的形式進入了三大國有商業銀行、若干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部分人士擔憂,外資金融機構可以借此輕而易舉地奪取中國最具有活力和潛力的市場,掌控中國金融的命脈。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史建平表示,如果中資銀行的股權比較分散,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不高,股份轉讓的意愿強烈,那么,外資的比例雖然不超過20%或25%,但仍可以實現對中資銀行的控制權。 在參股國有商業銀行之前,外資金融機構投資入股的中資商業銀行大都是地處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效益比較好、歷史包袱比較輕、有著良好發展前景的國內中小商業銀行,這些銀行掌握著我國相當好的一批金融客戶資源并占有相當大的市場份額,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有力競爭對手,一旦外資金融機構控制了這些銀行,就意味著外資金融機構輕而易舉地奪取了中國最具有活力和潛力的市場,這無論是對于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對于整個金融的穩定,都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央行研究生部教授吳念魯舉例說,匯豐銀行現在派人員到交通銀行擔任領導,可以得到很多信息,把這些信息轉移到匯豐,后者在我國已有12家分支機構,這中間存在利益沖突。如果匯豐今后持股比例超過40%,按照國際慣例,交通銀行就是匯豐銀行的子公司。這并不是不能突破,但是交通銀行能給中央銀行多少好處?匯豐銀行到底能給交通銀行什么東西呢? 吳念魯的另一個擔憂是,外資在入股中資商業銀行的同時,可能附有不合理的條款,借此推行他們的金融霸權。比如,有的外資銀行會借注入先進的管理經驗的名義,高價兜售他們的某些專利、產品、管理系統等,中資商業銀行必須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有的外資銀行可能壓制中資商業銀行自身的創新和業務發展,按照其全球戰略來設計合資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規劃,將中資商業銀行演變成為外資金融機構的一個分支機構;還有的外資金融機構可能把中資商業銀行作為其轉嫁風險的一個工具,將其在全球市場上的金融風險轉移。這使得本來就面臨嚴重的金融資源不足的西部地區發展更加艱難,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過去有一個故事,說長城邊上的農民拆了長城的磚頭蓋豬圈,難道我們要拆掉金融安全的長城嗎?”余云輝如是說。(本版文章除署名外皆由尚曉陽采寫)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