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股東合法權益何以屢受侵害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1日 08:12 海南新聞網-海南日報 | |||||||||
新華社信息北京9月20日電(記者儲興華)控股股東利用控股地位變更董事會,更換管理層,修改公司章程,這是資本的本能,也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之所以屢屢出現一些控股股東濫用控股權、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東合法權益的現象,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違法違規成本太低是主要根源。 內部治理不完善
由于子公司的資本結構中“流淌著母公司的血液”,子公司的行為往往較多地體現著母公司的意志。此前一段時間,由于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國內企業上市時大都是把母公司的優質資產剝離上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控股股東坦言,過去是在一個鍋里吃飯。自打上市之后,上市公司和母公司的職工收入差距懸殊。優質資產剝離上市以后,大股東剩下的只有“包袱”。 東北一家上市公司在其上報深交所的自查報告中說:“對于應由社會承擔的物業、醫院、學校等這些非盈利單位的費用,集團沒有支付資金來源,造成了控股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這家公司向銀行累計借款32168萬元,提供給控股股東使用。2004年初到當年9月末,這家公司被大股東占用的資金就增加了近億元。 事實上,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結構為控股股東濫用控股權提供了可能。上證所研究中心對上市公司董事會運行情況調研結果表明,樣本公司第一大股東的平均持股比例為46.46%,其在董事會中所占的席位比例達到56.92%,控股權比所有權平均高10個百分點。國泰君安證券公司研究所所長助理李質仙說,由于所有者缺位,由國企改制而來的上市公司一般存在著內部人控制現象。董事會權力董事化、董事長化,董事會往往成了董事長一人的董事會。愛建股份前副總經理劉順新將上市公司的20億元資金拆借給境外炒家炒股,以88倍市盈率發行的閩東電力董事長翁小巧趁著公司亂投資之機,轉移公司巨額資金到個人賬戶上,這些事例給上市公司留下了永遠的傷痛。 近幾年大力推行的獨立董事制度,為規范控股股東行為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花瓶”獨董也屢見不鮮。由于是大股東提名聘用,獨董的獨立性不高。因此,當一些公司的“財務黑洞”被暴露時,往往已是驚天大案。 “說到根子上,還是股權分置。”長盛基金研究副總監梁建敏說。由于股權分置,大股東與流通股股東關注的著眼點不同。流通股股東關心的是二級市場股價,大股東關心的可能是占有資源。比如,融來更多的資金;以非公允關聯交易轉移上市公司資金,甚至占用;違規讓上市公司替自己及關聯企業擔保,通過種種不規范的手段墊高自己的凈資產。 “目前上市公司的內部治理結構很難遏制上市公司的利益被控股股東及關聯方侵占。”江蘇天鼎分析師秦洪憂慮地說。 違規成本過低 應該說,監管層在查處上市公司違規行為、規范控股股東行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滬深交易所資料顯示,1994年10月至今,深交所共對上百家公司進行過公開譴責;上交所在其網站中建立“上市公司誠信檔案”,歷數遭受上交所譴責的上市公司的劣跡。但是,由于執法手段缺乏,內部批評、公開譴責甚至十幾二十多萬的罰款,無法起到威懾作用。所以,挪用上市公司7億多元資金后“因病出國就醫”的ST南華董事長何竟棠,留下40多億元貸款窟窿前往日本“養病”的奧園發展董事長劉波,以及在9.88億元巨額擔保面前從“人間蒸發”的ST酒花董事長艾克拉木·艾沙由夫,至今仍很逍遙自在。 《公司法》和《證券法》實施多年了,令人遺憾的是,在法律條文中竟找不到能具體闡明切實保障上市公司利益不被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侵占的條款,法律也沒有明確侵占的金額達到多少是犯罪,而不是違規。在現有的法律框架下,對于控股股東的懲戒不要說量化到相關責任人,就連懲處控股股東也受到包括許多地方政府和部門的重重阻力。在他們看來,這些控股股東是在利用上市公司資源,當然也就包括寶貴的資金做大做強母公司,為地方GDP增長助力。 “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所長助理劉俊海指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企改革堅定不移的改革方向。國家以股東的身份參與公司經營管理,股東沒有政治含義。企業改制后,控股股東規范運作,才是對國有資產最大的愛護。” 作者:儲興華 (來源:海南日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