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隆實業資產被賤賣了嗎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9日 14:09 《商務周刊》雜志 | |||||||||
記者 吳金勇 在德隆實業資產處置接近尾聲時,關于資產賤賣的質疑不斷。許多德隆舊部和同情德隆遭遇的人更是將此事描述得繪聲繪色。 “羅布泊鉀鹽的項目至少可以多賣2倍的價格。”他們的理由是,2004年5月末,在
新疆屯河被認為低估得更多。據記者所知,早在2002年底,中糧集團就曾找到德隆,希望入股新疆屯河。德隆只同意賣5%的股權,并開價1億元,中糧認為價格過高,談判未果。2004年三四月間德隆出事后,中糧集團馬上表達了接盤屯河番茄基地的愿望,并積極籌措上億資金,援助新疆完成了對農民番茄的收購。今年6月,中糧集團以5300多萬元買下了新疆屯河37%的股權。 “華融給天一實業定的處置價格是3500萬元,而我認為它至少也應再高兩倍。”一位舊德隆高層對本刊舉例說,天一實業是中國最大亞麻種植基地,而中國目前亞麻原料60%依賴進口。過去4年中,天一實業在正常經營時的盈利累計超過1億元。在德隆抽走大量資金之后,2004年底,凈資產還高達到1.5億元。 比這些“賤賣”情況更讓一些德隆舊部不滿的是,他們懷疑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德隆某些實業資產轉讓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并非華融所稱的“市場化重組”。 8月8日,德隆旗下最有價值的資產湘火炬競標轉讓。由于華融預先設定優先權、招標后3天內簽訂收購協議并交清全部收購款等游戲規則,一些參加競標的企業認為,這是一場被操縱的、事先知道結果的假招標。 僅過了一周時間,華融公司又被曝出在將新疆天一實業轉讓給萬向集團時,“不顧其他方利益,存在暗箱操作”。 德隆資產的兩種價值 客觀地講,許多事情都在動態的變化之中,很難說清對錯。原中糧集團實業管理部總經理、現新疆屯河總經理覃業龍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指出:“屯河的價格是依據客觀情況而定的,不存在賤賣問題。” 覃業龍介紹說,在屯河轉讓之前,中糧集團已作過盡職調查,并做出屯河是家資不抵債的企業的結論。據新疆屯河2005年中報顯示,到2005年6月,其凈資產為負1.8億元。 “這樣的企業能賣多少錢呢?按照凈資產作價是沒有意義的。按收益法作價也沒有意義,因為去年屯河虧損了5000萬元。”覃業龍說,“因此中糧也就是買了一個‘殼’”。 事實上,中糧也是以華融公司聘請的中介機構所作的資產評估為依據給出的價格:5372萬元。 5372萬元的價格是如何來的呢?據了解,華融當時給出的賬面凈資產是3.5億元,但中糧集團只承認其中的1.2億元。“這主要是涉及兩個明顯的問題,一、2004年時,德隆控制的新疆金融租賃公司從屯河劃走3.7億資金,雖然已經解決了一部分,但還有一部分我們還要撇掉;二、新疆屯河在新疆金融租賃中的投資損失還有1300萬元未計提,這個也要去掉。”覃業龍說,“如果將來回來了,再按比例追加轉讓款。” 中糧的計算方式是,1.2億元乘上37.2%的轉讓股權,再加上15%的溢價,最后給出的結果就是5372萬元。 而目前正在收購天一實業的新疆創新投資公司也覺得,在轉讓價格上,華融開出的價格并不低。據該公司總經理王松琦向《商務周刊》介紹,至2005年5月,天一實業的流動資產為2.1億元,流動負債2.2億元,主要是銀行貸款,凈資產約為1.4億,但其中有5000萬短期投資和4000萬元應收賬款難以收回,因此如果全額壞賬計提,則凈資產約為4000萬元左右。 “這一價值與華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報價3500萬元相差不多。”王松琦對記者說。 羅布泊鉀鹽項目也大概如此。據當時參與并購的一名知情人透露:“冠農股份也沒作弊,它是依據中介機構的凈資產再加上溢價給出的收購價格。” 根據本刊所知五洲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新疆華西分所出具的一份《審計報告》,截止到2004年4月30日,羅布泊鉀鹽公司賬面總資產2.05億元,凈資產7583萬元,負債總額1.29億元;2004年1-4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65萬元,主營業務利潤434萬元,凈利潤143萬元。 “對于一個沒有正式投產、尚處于起步階段、凈資產為7583萬元的企業,冠農股份出價8700萬元收購它51.25%的股權并不低。”這位知情人說,“冠農賺了8000萬元,是財技和重組技能的作用。” 冠農股份在2004年底向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出讓了羅布泊鉀鹽控股地位,由于總股本增加,其持有的23.45%股份已相當于近1.3億元,比它從德隆手中購買時已賺得近4000萬元,且仍是第二大股東。不久前,冠農股份又將其持有股份減持8%,由此它又至少得到4300萬元現金。冠農股份只用了5個月時間,不僅收回了收購款,且凈賺得相當于8100萬元的15%股份。 “有人說高,有人說低,這里關鍵是兩種價值判斷標準。”新疆德隆一位原并購部經理說。他所說的兩種標準,指的是對企業價值判斷的兩種方法:凈資產法和市盈率法。 據本刊了解,華融資產管理公司聘請的評估機構所列出的評估依據包括《國有資產管理辦法》、《國有資產評估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發布的《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以及財政部頒發的資產評估報告基本內容與格式的規定,其評估方法采用了市場價格比較法、重置成本法以及收益法等,對負債采取審核確實的方法,即到實地調研。 “按凈資產的評估結果,買賣雙方再談判股權價格,這是國內的慣例。”這位原新疆德隆并購部經理說,“但收購者心中會有另一筆賬在算,即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以盈利能力和市場價值來判斷公司價值就是市盈率法。以德隆已轉讓的一家企業為例,按凈資產評估3500萬元,但如按盈利能力來評估,將大為不同。 欲收購這家德隆企業的一家公司總經理按市場價值對其做了評估:2004年該公司披露的凈利潤是1150萬元,過去4年中,該公司正常經營時的盈利累計超過1億元,如果對該公司進行債務清理,一年后每年就可以實現營利5000萬元,按4倍市盈率,這家公司值2億元;然后再賣掉其中20%的股份,意味又可收回4000萬元現金;余下的80%股份,可以實現境外上市,這時隨時可以按15倍市盈率套現了。 “我們的收購基本都是圍繞凈資產談事,也就是用凈資產再溢價一點的方法。這不是國家規定的,但是行規。”覃業龍認為,“中國的市盈率本身就不準,而且也沒有每一個行業的標準。” 新疆德隆的該位并購經理承認覃業龍所說有道理,而且中糧作為買家當然要把算盤打精,但他認為,傳統國有企業與市場化企業之間對企業價值的認識存在不同,這也與中國公司融資的大環境有關——由于仍主要依賴銀行,所以企業強調資產質量和規模,以在銀行作抵押貸到款;而國外,更多是強調盈利能力,這樣才能在資本市場上融到更多資金。 “但現在德隆在處置自己實業資產的時候沒有話事權,只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了。”他無可奈何地說。 一心向公的華融與兩頭沒落好的華融 對華融存在內幕交易的指責,記者采訪到的一位接近華融的人也認為并不客觀。“華融一直在堅持市場化處理德隆資產,只是在一些細節上缺乏經驗。”他說。 這一觀點也得了中糧的認同,今年4月屯河股權公開轉讓時,到場真正買家只有中糧集團一家,有德隆人士認為由于中糧集團和華融均是國資背景,因此競標現場一對一的交易不夠公正。 但中糧集團一位高管對本刊指出,華融的程序是公正的。“中糧成為最后買家,是因為屯河的現狀使得許多企業不敢接手,問題不在華融。”據他透露,當時屯河的銀行負債高達23億元,中糧和華融提供的貸款5億元,再加上其他負債至少1億多,總直接負債近30億。 據本刊了解,2005年3月華融開始對德隆的屯河股份進行招投標時,確實動員了不少企業。最熱門的是新疆建設兵團下屬同樣擁有大型番茄基地的新中基公司,其生產規模與屯河相去不多。德隆出事后,當地政府本打算讓新中基來接手,但新中基缺少收購資金,便提出了租賃方案,據稱租賃費只有3000萬元。即便這樣,后來新中基也知難而退了。據新中基今年中報顯示,其負債率為70%,現金流為負,顯然無力收購屯河。 還有一家擬競標企業是新疆八一鋼鐵公司,它是新疆屯河當時的第二大股東。據了解,八鋼本身有上億元的資金被德隆委托理財收不回來。一位知情人透露,八鋼當時也去了競價現場,但其收購屯河并沒打算出錢,而是希望用德隆欠自己的債來買。結果到4月18日,競標的結果已經沒有了懸念。 而在天一實業的處置中,參與收購的新疆創新投資公司總經理王松琦認為:“華融有些缺少經驗,但它一心向公是沒錯的。” 王松琦介紹,5月20日,華融通過媒體公示和要約,向社會公開處置伊犁天一亞麻實業公司100%股權,要求截止到6月3日競標者提交要約收購保證金100萬元,并與其簽署收購保密協議。 問題出現在7月31日天一股權轉讓競價會的前一天,幾個神秘電話將一切都打亂了。 7月30日,幾家競拍企業分別接到自稱為伊犁工商局經偵處王處長、天一實業重組領導小組等的三個電話,主題是:“天一股權已被凍結,天一股東涉嫌出資抽逃,競買后無法過戶,無法進行工商變更,希望不要參與競買。” 華融及4家競買人隨后在第二天共同決定推遲競價會。王松琦介紹說,但到8月12日,“華融在沒有通知并征求其他競買人意見的情況下,突然以無人參與競價為由,單方面與萬向西部公司簽訂了天一股權轉讓的意向協議”。接著,擬收購企業在發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請示中說:“我們提交的要約收購保證金并未退回,所以仍然是合法、合格的競買人。在天一有多個買家參與競價的前提下,華融公司與伊犁州政府的這一暗箱操作,剝奪了競買人基本的競買權利,是非法和無效的。” 但王松琦認為,這個變故的主要責任不在華融。據華融方面透露,由于競標企業不認可競價底價,而天一實業收麻高峰在即,經工作組與地方政府協調,形成一致意見:為保證收購和生產經營的正常進行,必須加快重組步伐;考慮到亞麻種植和收購等各項工作與伊犁州當地關系密切,天一亞麻重組方的選擇尊重伊犁州政府的意見。 華融讓地方政府推薦企業購買天一實業,地方政府推薦了萬向。但一位知情人指稱:“其實真正想買的人還不是萬向,而是德隆時期在天一實業中的某些利益者。” 事后面對質疑,華融一再堅持,在天一實業股權轉讓的過程中,華融工作組堅持程序合規,尊重當地政府意見,充分考慮了職工利益、麻農利益以及債權人利益,是經得起檢查的。 在“德隆系”的優質實業資產湘火炬上,華融也被挑出了“出力不討好”的問題。 湘火炬的競標會上,華融確定是以“孰高原則”確定湘火炬收購方,即相關股份報價和相關債權報價總和最高者為入選收購方。 但一個秘密協議的出現讓各競購方始料不及。該協議賦予陜西萬向西部開發有限公司優先受讓權,客觀上可能將其他竟購企業逐出競爭平臺。 在湘火炬招標的《報價規則》中,有這樣的描述:“鑒于陜西萬向西部開發有限公司此前就相關股權、債權分別與德隆及其關聯企業及湘火炬A簽署過相關轉讓協議,此次轉讓在74175萬元至78000萬元(含78000萬元)的報價范圍內給予陜西萬向同等條件下的優先受讓權。” “這也不是華融程序不公,是信心不足。華融先是怕沒有買家,就先簽一個墊底的。但當濰柴動力拿出更高價格時,華融又想賣個高價,所以兩頭沒落好。”一位知情者說。 當然,過程雖有波折,但最后濰柴動力還是以10.2億元的最高價購得德隆所持湘火炬股份。 極點的太陽 截止本刊發稿時,天一實業的股權第二次公開轉讓工作,正在華融的主持下緊張有序的展開。 “從這一段和華融的接觸來看,它其實不是利益中人,它的托管行為遠比外界想像的要負責和公正。”王松琦說。 然而,一些正在研究德隆事件的法律人士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對此提出了質疑。在北京一次律師座談會上,有律師認為:“現在華融處置德隆資產的法律依據是2004年8月26日雙方簽署的《資產托管協議》,但華融事實上不是托管,而是接管了德隆,這違反了《資產托管協議》;德隆的一些財產權在處置中沒有依法得到好的保護,比如德隆國際中唐萬新所擁有的13.6%股權并未被華融托管,目前唐萬新案仍未進入訴訟程序,法院更未定罪,可他的財產權卻在現實中部分地失去了;而且華融整體處置的方式也有違《公司法》,因為德隆的金融業和實業是由一個個獨立的公司組成的,各自都是獨立法人,A公司的問題不能株連B公司,債權債務不能混到一起,有限公司是以公司資產來償還債務,投資人以投資額負連帶責任,不能讓其負無限連帶責任。” 但經歷了這樣一場巨變,作為德隆集團元老之一的張萬軍看待這些問題的態度要溫和得多。“依德隆危機當時的情況,如果不把金融和實業來通盤考慮,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張萬軍這樣判斷的原因是,德隆是混業經營模式,沒有企業去嘗試過和經歷過。“沒有前例,沒有前轍。這事對華融和德隆都是第一次。”張萬軍說。 “現在,不要相互指責對錯,指責帶不來好結果,要把問題解決放在第一位。” 張萬軍說。 盡管經歷滄桑,張萬軍依舊驕傲地把德隆這個沉落的巨人看作中國企業的一個極點。“對錯只存在于某個時點上,沒有永遠的對的事情。”他定定地說,“太陽,總是東升西落嗎?在南極和北極就不是。” “國進民退”也符合中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則 ——訪中糧集團總經濟師、新疆屯河股份董事長鄭弘波 □記者 吳金勇 7月8日,經過與屯河股份長達一年多漫長而又復雜的的洽購后,中糧集團在新疆宣布正式入主新疆屯河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番茄醬生產和出口企業。這一天,中糧集團最高管理層首次聚齊在北京以外的地方。在遙遠的烏魯木齊,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寧高寧意味深長地說:“只要路走對了,不怕路遠。” 既是央企又是世界500強企業的中糧,收購曾經號稱中國最大民營企業集團德隆控股的上市公司,期間又出現了國務院指派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屯河股權托管,這些因素使得公眾對中糧收購屯河的交易是否市場化、交易價格是否合理等諸多問題非常關注。9月6日,本刊就此專訪了中糧集團總經濟師、屯河股份董事長鄭弘波。 《商務周刊》:中糧集團和德隆在戰略和管理上有很大不同,你們認為,德隆的企業有哪些可取之處和價值? 鄭弘波:從我所了解的情況看,中糧和德隆不管從實力上還是經營理念、商業模式和運作手法上都有很大不同,最大的區別在于中糧的企業經營理念是誠信為本,立足長遠發展,專注食品產業,而德隆的經營理念是把產業作為一種概念。 但我也不認為,德隆垮臺了,它就一無是處。它之所以能從小公司發展成擁有幾百億資產規模的集團,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戰略,沒有一個有效的清晰的產業邏輯,一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操作手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當年在德隆的經營下,新疆屯河從水泥到食品加工的轉變是很成功的,至今業界對這一轉變還是肯定的。 之所以說屯河的戰略轉型完成得很好,是因為退出水泥而定位番茄加工,說明它對地域的分析、對市場的分析相當準確,所以它才能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強勢產業。這也是中糧收購屯河的原因。 德隆在1990年代初中期就認識到企業的發展戰略是企業的生命線。單就這一點上來講,德隆比許多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都認識的更早。德隆請來了國際著名咨詢公司幫它設計從水泥到番茄的調整,包括企業具體經營管理體制的設計。這些機制和管理方法,在今天的屯河還在發揮作用。 《商務周刊》:中糧入屯河之前,屯河主要的問題就是缺資金嗎? 鄭弘波:德隆的重心轉到金融后,對實業放松了,這些實業主要靠自己積累管理方法和人才及管理團隊來經營。德隆危機爆發后,屯河確實出現了流動資金困難。屯河一年需要的流動資金是4-5個億,德隆在2004年初一次性就從屯河挪走3.7億現金,這一下,企業就面臨停產了,但經營性資產、加工廠管理、外銷的定單等都是正常的。 《商務周刊》:從屯河的角度看,你覺得德隆的失敗之處在哪? 鄭弘波:德隆的失敗,直接原因是在金融上出了問題,尤其是在股票市場上,這是它的賭性最集中、最徹底的暴露。而以德隆的實業去填補金融的損失,是杯水車薪。德隆最后從屯河套走了3.7億資金,但它在股票市場上卻虧損了上百億。 《商務周刊》:有一種說法,是銀行的只收不貸導致了“德隆系”的資金鏈斷裂。 鄭弘波:我也聽說過這種說法。銀行經營的目的不是把本金都收回來,而是要在本金安全的情況下,收取貸款利息。德隆危機首先是自身經營出了問題,否則銀行怎么會只收不貸呢?一個企業的經營,如果是順暢良好的狀態,銀行是不會逼債的。 《商務周刊》:您如何看待華融對德隆資產的托管?華融托管后,對中糧的收購有哪些影響? 鄭弘波:華融托管的不僅僅是屯河,而是整個德隆系資產,這是很不容易的。德隆事件給我們的一個重要警示是:民營企業出了問題,爛攤子可能也要政府來收拾。 華融托管前,中糧與德隆留守班子已經簽了一個股權轉讓框架協議,雙方準備盡職調查后再談。華融托管在客觀上延緩了中糧的收購,因為華融總要了解情況再決策。這是可以理解的。 《商務周刊》:在您看來,華融在資產處置上是公平的嗎? 鄭弘波:在國務院決定之前,華融對德隆也不是很了解。了解德隆這樣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得有個過程,其中有很多困難,我認為華融還是負責的。華融在處理屯河資產的問題上的原則和操作都是公正且市場化的,也做到了利于產業發展。新疆屯河是上市公司,流通股大于法人股,如果是再來一個金融炒家,不做產業,對屯河來說那又是災難。華融堅持選擇有利于產業發展的重組對象,這個定位非常正確。 《商務周刊》:中糧在收購屯河的過程中,是否有國務院或其他政府機關的授意? 鄭弘波:政府的有些部門向我們推薦過,也有的部門提醒我們說,德隆的事情復雜,有風險。中糧收購屯河完全是根據自己的業務發展需要自主決策的,從最初動議到最后簽約,乃至全部談判過程,都是中糧的領導班子集體討論、自主決策的,沒有什么幕后授意問題。 《商務周刊》:德隆的許多資產都被國有企業收購,這是不是新一輪的“國進民退”? 鄭弘波:通過參與屯河的收購,我對德隆有所認識,對民企也有所認識。“國退民進”,民營企業收購兼并國有企業,這個趨勢方興未艾。但民營企業收購的大多是經營管理不善、主業不明確的地方國有中小企業。在國退民進的大潮中,還沒有聽說過哪個民企收購了一個世界500強的國企。 中糧收購屯河也可以說是國進民退。但我認為不管“民進國退”,還是“國進民退”,都要符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有利于企業發展。“國進民退”也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原則。中糧公司是在競爭領域中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大型國有企業,規模大,抗風險能力強,有清楚的發展戰略。中糧公司在今后發展壯大過程中,可能還會收購兼并一些民營企業,我們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像中糧集團這樣的大型企業,在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骨干力量,它起的作用是中國現階段的民營企業無法替代的。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