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 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陷入僵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9日 08:22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林威北京報道 發改委的石油價格體制改革會議,終究還是沒有在傳說中的8月份召開。發改委有關人士對記者透露,會議仍在繼續籌備中,但是他強調這個會議只是“研討會”性質的,不會馬上出臺相關政策。
“畢竟石油價格體制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這位人士說,發改委目前是在邀請各方、征求意見的階段,而不是急于推出改革措施。 漸進還是激進 目前來自官方的態度是采取漸進式的改革。發改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曹玉書,今年7月在黑龍江石油流通體制改革專題研討會上,提到分步改革的計劃并指明改革的方向:一是有利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特別是要適應加入WTO后市場逐步開放的要求;二是有利于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公平競爭;三是有利于降低流通費用,為終端用戶提供價格相對較低的石油產品;四是有利于促進煉化企業不斷加強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集約經營;五是有利于降低風險,從整體上提高國家石油安全水平。 官方的謹慎做法和舉棋不定與中石化的想法并不合拍。作為中國最大的成品油生產和銷售商,中石化成為改革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動者和可能的最大受益者。該公司總裁王天普在2005年上半年業績記者會上透露,中石化正在盡力向有關部門爭取,希望下半年能將成品油價格管理適當放開。 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和現實狀況相距太遠,中石化面臨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它得爭取早日去掉煉油板塊頭上的利潤天花板,另一方面它還得作為國家石油公司,執行發改委的非市場化的命令:從今年9月1日起到12月31日,原則上不再批準新的原油加工貿易合同,控制成品油出口,并暫停成品油出口退稅。 業內專家稱,從國家管理決策的角度看也存在兩難選擇:既要企業效力社會,又要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還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 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認為,從目前看來,不僅市場化的石油價格體制改革很難推動,在國內外石油價差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連單純調高石油產品價格都不容易。 放與不放 在討論石油價格體制改革之前保持現狀已經產生令人迷惑的價格信號。有媒體指出,國內外石油價差不斷擴大造成市場扭曲,抑制了供給而放大了需求,錯誤的價格信號已經誤導經濟發展方向。 還有人認為石油資源也是再分配的過程,油價低相當于將石油資源低價分配給有錢人,真正等大家都富裕起來后,石油資源少了,對后來的人不公平。其實石油漲價和窮人沒有直接利害關系,說放開油價和反對放開的都是富人,是富人的游戲。 但目前政策制訂的考慮是照顧所謂的弱勢群體。業內人士稱,保證國內石油供應主要是指保證柴油供應,目前中國柴油汽油生產的比例大約在2:1,調高汽油價格是有所幫助,但對小份額的汽油價格調整對整體煉油板塊的虧損是補不回來的。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周鳳起說,目前的國內成品油價格高低對比有不同的角度:和過去相比油價已經很高,抑制了一部分需求,但橫向和國際油價相比明顯很低,抑制需求的力度不夠。“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內油價應該隨國際油價的上漲而上漲,”他說。 但石油管理干部學院韓學功教授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油價即使到將來也不能完全放開。 他說,由于成品油是關系國計民生的特殊商品,其價格形成機制完全市場化并不一定合適。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場自主地形成價格,勢必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特別是石油作為戰略性物資,維系著國民經濟的生存與發展。因此,成品油價格改革宜穩不宜亂,完全開放確實需要一個過程。 “如果現在價格到位,很多企業會受不了,汽車消費者可以少開車或者不開車,但對企業來講,有些必要的需求還是要有的,必須生產,不然就會破產,”韓學功教授說。 加入世貿所承諾的成品油市場放開,并不意味著成品油價格的放開。“加入世貿所簽署的文件里頭就有政府管制的價格明細表附件,其中成品油是政府指導價,這是當時的談判定下來的問題,”韓學功說,“對外國尚不承諾放開價格,完全放開是不可能的。” 進退兩難 國內成品油價格曾經隨國際價格聯動,但也有很大的弊端。從1998年開始,國家進行成品油價格改革,對汽油、柴油價格零售實行政府指導價。國家參照新加坡現貨市場(2000年增加紐約和鹿特丹)成品油報價,制定公布不同銷售地區(以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單位)汽油、柴油價格(標準品)零售中準價,中石油和中石化集團在上下5%(2000年調整為8%)的幅度內制定具體的零售價格。 該政策給石油企業在價格上一定自主權,使成品油價格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其定價方式也有了更大的靈活性,但由于國際成品油價格劇烈變動,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具有明顯的“時滯”性,進而必然導致國際價格向國內價格的傳導效應滯后,使得國內外成品油的價格水平出現了“時間差”。國內現行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成品油價格“掛鉤聯動”辦法過于直接和透明,而且存在著十分突出的“時滯”效應,進而為市場投機和走私行為提供了可乘之機,不利于國內成品油市場秩序的穩定。 另一方面,成品油價格以國際成品油價格為參照依據,而國內成品油市場實際上與國際成品油市場在流通上還沒有接軌,因此必然導致國內成品油價格變化經常出現與國內市場消費結構和市場供求關系相背離的現象。 事實上國家從2003年以來就放棄“老式”的國際接軌,調整成品油價格的決策程序和調價“頻率”。 石油大學董秀成教授指出,國家在成品油價格改革與成品油流通體制改革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各政府部門和企業主體擁有各自利益,忽視了價格改革的系統性。國家制定的成品油零售中準價格在全國各地區之間不統一,造成成品油的“同質不同價”現象,使價格制定初期就出現明顯的不公平。 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周鳳起說,由于矛盾沒有解決,矛盾的積累使國家的包袱越來越重,造成如今進退兩難的局面。 根據統計,今年4次油價調整后,國內汽油的零售價格累計漲幅約15%,但相對于同期國際原油價格30%的漲幅,仍低15%左右。一邊是國際油價在不斷上行,另一邊卻是國內成品油價格不能及時接軌,這直接造成了國內煉油企業所用的原油進廠價高于成品油出廠價的“價格倒掛”的現象,導致煉廠“入不敷出”。 業內人士認為,明年國際油價向下調整的可能將減輕油價倒掛的包袱,但國際油價有極大的不確定性,決策者更不能守株待兔。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