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券商大重組展開 三派勢力角逐策略各不相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11:27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隨著國內券商的大規模重組展開,三派資本勢力加入戰團。從目前看來,他們根據各自的特點選擇不同的戰略:“御林軍”謹慎前行,“銀行系”大刀闊斧,“外資軍團”暗中潛行 本刊記者 陳為/文
近期,證券市場的巨變已經引起證券公司的大洗牌,面對揮之不去的全行業危機,各方面資本勢力也都是在幾乎沒有更多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應戰。 “大家可能已發現中國證券行業的重組版圖將被三個資本體系所主導,它們是以中信證券等創新類試點為代表的‘御林軍’系,以匯金和建銀為代表的‘銀行系’,還有以高盛、美林為代表的‘外資軍團’。三系都有各自的優劣勢,他們的縱橫捭闔將決定中國證券業的前景。”湘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以全新的角度描述了中國券商的現狀。 倉促應戰的“御林軍”系 “如果把近日的券商重組比作一場拯救‘大兵瑞恩’的行動,‘御林軍’可以說是還沒有度過‘試用期’就已倉促上陣了。”一位券商高管向本刊記者幽默地談道。 事實的確如此,在經歷了2004年以來的全行業緊縮后,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創新類券商自身都還來不及健體強身,就已經開始擔當“白衣騎士”的角色,在近期托管、收購問題券商的業務。 “證券業的窘境逼迫他們早熟,管理層也多多給予他們催熟的養料,希望他們早日成為市場的中堅,以幫助更多身陷絕境的券商。”新時代證券某高管說。 但問題是這些“御林軍”能否真的解救他們曾經的“難兄難弟”,將他們收編歸隊? “他們的確有優勢,但這只局限于他們目前守住的‘半畝田’,離開了他們賴以取得成功的‘土壤’,這種優勢能否復制到‘外鄉異地’依然是未知數。”上述新時代證券的高管對于中信近期的大規模收購舉動還是有些擔心。 中信證券雖然以前有低成本擴張的經驗,如早期曾收購萬通證券,不過,這次它要消化的獵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難以吞咽——華夏證券,這家國內最早成立的3家全國性券商之一,因為巨額虧損對資金需求同樣胃口龐大。“這對中信來說是嚴峻的考驗。畢竟兩者都屬于大型券商,營業網點遍布全國,整合根本就不是簡單的‘1+1’的問題,但中信證券要想成為真正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行,遲早必須完成這驚人的一跳。”銀河證券研究所丁圣元對本刊表示。 “時勢造豪杰,以中信證券為代表的創新類券商已經被各方面推上了重組券商的‘風口浪尖’,這對他們既是機會又是挑戰:重組好了,繼續發展;不好,很容易被對象拖跨。” 渤海證券研究所所長李雪峰也說。 被迫入戰的“銀行系” 面對一個個曾經在市場中“呼風喚雨”的券商們如今都快“彈盡糧絕”,有限的“御林軍”們也愛莫能助,管理層不得不另尋解救途徑了。但是,這些券商在早期特定的市場環境中都是帶有“原罪”的(如很普遍的挪用保證金和非法開展委托理財等行為),誰愿意或有能力幫助他們消除原罪獲得新生? 國家信用的介入是短期恢復他們生命力的捷徑。而具有國家銀行信用背景的中央匯金和建銀投資就是在這種特殊惡劣的市場環境中被推向前臺的。到目前為止,通過中央匯金和建銀投資注資的券商名單,已經排到11家,未來或許更多。 “他們的介入使得證券業的格局似乎又回到了起點。” 金巖石表示,“不少券商的誕生就是從當時的銀行機構發展起來的,如今他們又重新回到銀行系機構的懷抱,這不能不說是證券業的悲哀,這其實反映的是證券業信用的喪失。” “目前證券行業是既缺資金又缺制度的行業,在市場救助機制已基本失效的情況下,需要有開發性的投資來挽救這個行業,而當前只有國有資本才能啟動這樣的投資,他們的介入是無奈的選擇,因此這也決定了他們的注資目的與一般的商業性機構有所區別。”中關村證券戰略規劃處的齊力說,“匯金、建銀現在投資券商自然不是為了長期地控制它,而是為了重組改造這個行業,并且要在未來引進其他的社會資本,投資主體要多元化,而建設好了就會退出。” 建銀投資董事長汪建熙對此也有解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匯金和建銀投資實際上是一家政策性機構,建銀投資將作為整合證券公司的一個平臺,通過收購證券公司的資產,使其走上正軌,在階段性持有后,還會尋求退出。其對券商資產的收購,不是作為一般的證券公司那樣來運營的。 那么,究竟如何的重組方式才能達到預期?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李迅雷認為,他們注資只是重組的手段,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借用自身的準國家信用迅速啟動被重組公司業務,并推動公司的合規經營,也就是說洗掉他們曾經的“原罪”,恢復企業的信用,這樣他們就可以全身而退了。日前,國泰君安證券公司接受了匯金公司10億元的注資(見本刊2005年8月15日報道《注資券商的上海標本》)。 李迅雷表示,從目前的重組方案來看,他們會懲處相關的責任人,招聘職業化經理人,并派董事參與管理,以謀求改善法人治理結構和公司內控機制,以糾正由于過去國有控股股東管理者缺位而造成的企業風險與收益失衡的現象。 盡管如此,作為成立不久的投資公司來說,他們又如何保證自己的管理能力能夠適應這種要求并同時避免因控制多家券商而容易出現的利益沖突? 李迅雷說,“雖然他們是投資公司,但很多人員有監管背景,對證券公司的內部財務指標、業務合規、公司治理情況都心中有數。這使他們能更方面地參與監管事務,將以風險收益對稱的‘公司憲法’貫穿到企業經營的全流程。” 但是,對于重組的前景業內還是有兩派觀點。贊許者如銀河證券南方投行部的副總經理徐存新的觀點,匯金公司對重組對象建立一個標準的公司治理結構后,將針對不同對象的特性制定出差異化的投資定位過程,避免自己投資的企業陷入同質化競爭。 而對重組前景表示懷疑的也大有人在。一位券商高管對本刊表示,上述想法雖好,但規劃實施的關鍵仍在于細節能否真正實現。“如果受到外部干擾或很大的內部抵觸,重組成功的概率將大打折扣。如匯金和建銀在強勢地方政府的干擾下,是否一定能堅持市場化重組的原則就是個問號。” 兇猛而來的“外資軍團” 中國證券業重組風起云涌開始之際,有一派資本力量已不滿足于壁上觀了。巨量資本就是外資券商的優勢,他們可以借此獲得優厚籌碼,甚至繞過政策紅線。去年高盛通過承債方式控股成立高華證券,再成立高盛高華證券公司就是一例。表面上看,在高盛高華中,高盛持股33%,未超過中國政府的規定。但實際上,高盛通過控制占高盛高華67%股權的高華證券而實現曲線控股(高盛為高華證券的高管提供高達8億元人民幣的貸款用來出資,而且高盛擁有一項選擇權,一旦規則允許,它可以收購高管在高華證券的股權)。 “這樣的選擇其實很無奈,目前,國內券商正在進入風險集中釋放時期,隨時都有可能進入處置階段,國家已不可能為所有的券商買單了,讓外資填窟隆換市場準入也許是另一條券商拯救之路。” 丁圣元認為,沿襲這種思路,未來肯定有更多類似的合資券商誕生。 外資機構對國內人一相情愿的想法會接受嗎?高華證券是2004年的事,那時券商重組的迫切性還沒有像今日這般緊迫,如今有更多的券商陷入困境,而相關默認政策的限制(各地政府原則上只保一家地方券商)也使得國內券商更急于尋求外資的救助,而外資顯然此時抬高了談判的籌碼——因為他們知道,證券業最困窘時期也就是他們拾“便宜貨”的最佳時機。 “我們也希望早點進入中國證券業的服務市場,可市場稍好的時候,政府各方面都不愿意放開,如今整個行業陷入困境了,各方面找我們的也多了,我們當然要尋求更好的殼了。”瑞銀大中華區副主席張寧談到重組國內券商時表示。 確實,瑞銀集團在重組券商方面現在已比較挑剔,在過去的一年中,瑞銀集團已經和國內的多家券商進行了接洽,并且內部圈定了10家左右的公司進行挑選,最近的對象是北京證券,而北京證券是很不錯的殼,券商應具有的資質它都有,虧損也不像某些券商那樣“無底”。 “政府現在不能死守‘一地只保一家券商’的死規則,那樣只會給外資低成本重組券商更多的機會。”某券商高管認為,“將來一旦他們控制足夠數量的券商,就會給國內券商帶來較大競爭壓力。” 但問題是外資重組券商的雄心是行政力量可以阻擋的嗎? 從長期來,國內券商在重組后將形成新的市場競爭格局:“御林軍”和“外資軍團”將成為進一步角逐的主角,“銀行系”只是具有階段性使命,但很可能會左右國內外券商的競爭格局,因為他們很可能掌握了經過脫胎換骨后的優質券商資源。而經過這樣的階段后,誰勝誰負已都是不重要的,證券行業新的格局將形成,中國券商或許將在政府庇護之外中自由馳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