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股市老鼠倉說開去 國企MBO路徑暗藏哪些秘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1日 14:59 理財雜志 | |||||||||
閑言 在“國退民進”這一國有產權改革的大背景下,MBO成為了國內主流經濟學家、眾多國企高管持續追捧的時尚。說來奇怪,一提起國企MBO,筆者腦子里立馬想到的卻是那股市上的“老鼠倉”。
關于股市上的老鼠倉,北大教授宋國青有一個經典解釋,即指莊家在用公有資金拉升做莊個股股價前,先用自己個人(親友團)的資金在低位建倉,再用公有資金將股價拉升到高位,個人倉位率先賣出獲利,最后套牢虧損的是機構(公有)和散戶的資金。 有一個被簡化的老鼠倉例子。王某是掌控數億元國資的機構投資者,他決定“做莊”時價為6元左右的M公司股票。決策后,王某首先通知親友團從低位買入M公司股票——假設建倉均價為6元/股,共買進1000萬股。老鼠倉建好后,王某所屬機構入市建倉,將M公司股價一路推高至18元/股。在這一過程中,王某的親友團在16元左右的價位全部清倉。最后,王某所在機構即便是在高位被套死也無所謂。因為所虧的是國家的錢,王某親友團的老鼠倉早就賺得盆滿缽溢。宋教授將此形容為股市“化公為私的直通車”。 老鼠倉很可惡,但這與國企MBO有什么關系呢?這里還得從國企MBO的資金來源說起。通常,國企MBO大都是通過管理層共同投資設立的公司來完成。國企管理層創辦公司,自然要“靠山吃山”:國企那些利潤豐厚、沒有任何市場風險的項目,自然被國企管理層決策給自己投資的公司來完成,剩下那些市場風險大、盈利能力差的項目才交給國企自己來操作。于是,國企管理層通過市場交易這一貌似合法的渠道,搭建起滿足自己MBO需要的“化公為私的直通車”。管理層的這一行為,是不是與股市的老鼠倉很相似?在時間效率上可能會表現得差一些,但更為“露骨”。 當然,由于某些國企實在是太大,如此“化公為私”的資金積累根本滿足不了管理層MBO所需的巨額資金要求。于是,就有了進一步的大幅壓低國資價格的自定價交易、導致國資大面積流失的行為發生。 因此,當那一個個極為排場的國企MBO“橫空”面世的時候,我們的國資監管部門在審查核實國資是否流失的同時,也不妨深入到企業的背后,找一找是否存在上面所言及的老鼠倉。同時,在司法上,也不妨通過立法,將掌控無數國資財富的國企管理層納入巨額資產來源不明罪的犯罪主體范疇。如此雙管齊下,相信對當前國企MBO的規范化管理大有好處,并能極為有效地遏制住國資流失規模不斷擴張的勢頭。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