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坎”與“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4日 07:53 中國證券報 | |||||||||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金杰 在海爾收購美泰、中海油收購優尼科均告無果而終時,一時深受世人廣泛關注的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浪潮終于復歸平靜。反思個中的是非曲直,對于中國企業今后的國際化之路仍然具有意義。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海外并購準備不足。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的海爾與中海油收購案最后均以收購方宣告退出而告終,回溯整個過程,給人以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活動還顯得十分稚嫩的印象。無論是在面對美國社會公眾反應方面,還是應對來自競購企業的挑戰方面,都顯得比較消極和被動。 當然,這種情況的發生固然與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經驗不足有關,但畢竟它反映了企業在展開收購活動前沒有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沒有將困難考慮得更加全面和充分。由于并購牽涉不同政治制度與社會文化的跨國交易,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就全盤收購,流產恐怕就在所難免了。 第二道坎,是距“本土化”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毫不夸張地說,積極地推行“本土化”戰略,是目前形勢下許多國家企業能否很好地從事跨國經營活動的重要因素。從投資到經營,都將自己視為當地企業,從產品原料、市場營銷到人才使用,都盡可能地推行本土化政策,這對于樹立自己在東道國的良好形象是十分重要的。應該說,真正的無國籍企業是不存在的,一家企業在海外的形象不好,往往也會給本國其他企業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不能不承認,近年來,除了類似海爾、萬向等極少數企業外,更多的在海外有投資的中國企業“本土化”戰略搞得并不好,這反過來從整體上也對中國企業的海外擴張造成負面影響。近期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活動遇到一些挫折,是否肯定與此相關尚待進一步研究。但無論如何,從許多當地消費者及被收購企業員工的角度,他們往往并不十分看重政治因素,看重的更多的是一些實際問題,如吸收就業、社會責任等。 因此,筆者相信,近期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活動遇到挫折,與“本土化”策略的宣傳與實施有直接的關系。這種“本土化”產生的影響也并不僅僅牽涉一家企業,而是涉及到來自同一母國的整體企業問題。 第三道坎,是“遏止中國”的影響難消。海爾等中國企業在美國的并購活動,都是采取低調策略,不愿大肆聲張。但事與愿違,稍大規模的中國企業并購活動總是自始至終受到美國政經兩界的密切關注。而產生這種社會關注程度往往又是中方企業始料不及的。 其實,產生這一現象的最重要根源并不新奇。這根源就是在國際上都有一定市場的“中國威脅論”。中海油并購優尼科最終告吹,就是能夠說明這一問題的典型案例。中海油之所以未能成功收購目標企業,很大程度上就與美國國會一些人奉行這一戰略并從中作梗直接相關。 客觀上分析,一些國家在看到中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他們對中國是否會出現海外企業收購浪潮存在某種憂慮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出于本國經濟安全考慮,印度對華為計劃擴大其印度子公司的投資規模就表示了擔心。但問題是,在美國這樣奉行市場經濟原則的超級經濟強國,一些政客以“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會破壞美國的國家安全”為借口,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遏止中國是他們最大的政治目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國家間政治經貿關系對于中國企業的國際化道路是否順暢,經常會對企業海外并購活動產生直接的影響。 重構海外收購策略 首先,要以積極的心態應對政治風險。海外并購活動因政治問題而遭遇阻力,往往是企業自身所難以左右的。但這不等于企業便無所作為。在事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應變策略的基礎上,應當積極做些維護企業乃至中國國家良好形象的社會宣傳活動。必須承認,消除當地公眾心中的國家政治歧見與誤會,是每個從事海外投資事業的中國企業應盡的職責,而這種行動也必然會使企業自身受益,并有益于企業收購活動的開展。 其次,更多地發揮當地中介機構的作用。中國企業在收購海外企業時,應當盡量利用當地的中介機構,聘請國際上信譽好、經驗豐富的投資銀行或咨詢公司,將他們的利益與收購交易直接掛鉤。這些中介機構從客戶和它們自身利益出發,會拒絕被并購方提出不合理的、高出本身實際價值的價格。而且,通過這些中介機構,可以讓當地相關部門與公眾清楚收購目的與給它們帶來的好處,從而搭起相互理解與信任的橋梁。 同時,注重維護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在國際化過程中,企業形象往往關系到該企業的同國籍企業。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跨國經營過程中一旦企業形象出現問題,其負面影響往往會波及到同在當地投資的其他本國企業,使它們在當地開展正常經營活動受到負面影響。 另外,避免盲目地追隨海外并購潮流。筆者在研究第五次全球并購浪潮時,就注意到企業投資往往存在著追逐潮流的特點。中國企業應當避免一窩蜂地盲目開展海外并購的行為。這種“追隨潮流”往往就是導致企業家做出錯誤投資決策的根源。我們不能排除今后中國企業還有這類問題出現的可能。 還有,就是以具體措施鼓勵民營企業的海外收購活動。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但現實中我們的確做得很不夠。國家和地方政府都應從金融、財稅等各項政策上,拿出更具體的措施鼓勵民營企業先出去,從而改變海外并購國企占主導力量的局面。這其中的意義是很多的。最重要的,民營企業既可以提高海外收購的成功率,擴大投資收益,又可避免因國企投資而給人以口實。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海爾、中海油在美國的并購計劃遇到挫折,但筆者并不認為是壞事。相反,它促使我們更加冷靜,使我們認真思考其中的原因與解決辦法,更好地推動中國企業國際化事業的健康發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