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安之父張國慶兵敗MBO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20: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券商江湖之最后傳奇 如果把時鐘的指針往前回撥十個年頭,中國股市上最牛的券商并不是現在舉足輕重的中金或者中信,而是一家業已消亡的公司——君安證券。
物是人非,到如今,人們只能從國泰君安這個長長的名字當中,依稀看到那個消逝王朝的背影。 隨同君安這家一度聲名顯赫的券商一同隕落的,還有被尊為“君安之父”的張國慶,張國慶苦心設計的一場暗渡陳倉的MBO,不僅沒有實現他的財富夢,反而就此將君安送上了絕路,也最終使自己身陷牢籠。 一個王朝的消逝 1992年,退役軍人張國慶在深圳創辦君安證券,此后,君安在中國股市翻云覆雨長達五年。其咄咄逼人的態勢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達到高峰。在發跡于1996年至1997年的大牛市中,君安頻頻得手,尤其在長虹一戰中大獲全勝,攫取了超過40億元真金白銀的進項,君安也一度執市場之牛耳。 公開資料顯示,這家公司到1997年底的總資產達175億元,利潤7.1億元,當時在國內均名列第一。 此時之君安可謂如日中天,業界甚至將中國股市的這段時期稱為“君安時代”,而張國慶亦被尊為“君安之父”。 張國慶,1956年生,湖北人,1970年代自部隊復員之后,進入湖北人民銀行系統,1980年代從湖北人民銀行辦公室副主任的職位,調任深圳人民銀行擔任證券管理處處長,1992年8月創辦君安擔任總經理,1996年底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1998年1月辭去總經理職務僅擔任董事長。 君安在張國慶的領導下,成為國內最具創新意識的券商,一時領風氣之先。 但張國慶曾經的部隊經歷,君安的神秘背景一直在坊間引起種種猜測。 君安證券設立之初,由包括軍隊企業在內的5家國有企業投資,注冊資本僅5000萬元。其中老股東合能集團,是君安股東中惟一有軍方背景的公司。國泰和君安合并后,合能的股東位置由慧能集團替代。 對于君安,業界不乏溢美之辭,《財經》雜志在其《君安震蕩》一文中描述:“在中國證券業的同行眼中,擁有2300多名員工的君安,屬于創新意識很強的證券公司。雖然也有不少議論認為君安操作‘有些野’,但人們并不否認君安的人才隊伍、創造精神與杰出業績! 1993年至1998年間,君安曾為100多家企業承擔A股、B股上市及配股業務,籌資總額近300億人民幣。君安在國內下轄60多家證券營業部,其交易量一直在深交所居第一、二位,在上交所亦在前六名之列,其國債交易量也居全國前十名。 君安從1996年起開始大力發展投資銀行業的購并顧問、海外融資等技術難度較大的業務。1996年以來,君安將其中層以上經理人員輪流脫產培訓英語,爾后陸續派至華爾街金融機構實習進修,更使人為君安高層的戰略眼光與雄心暗中贊嘆。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1998年7月24日,在坊間傳言多時之后,官方消息終于證實君安兵敗,在中國證券報以評論員文章形式發布國泰、君安兩大公司的合并消息時,字里行間道出了這樣的事實:“君安證券公司的個別領導人涉嫌違法,目前正在接受司法機關的調查。” 以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家證券公司誕生的消息來宣告另外一家證券的死亡,這種方式在今天看來,格外具有諷刺意味。 MBO之禍 君安之死,死于那場暗渡陳倉的股權轉移。 據稱,當時是一封舉報信將張國慶等人悄悄進行的MBO捅破的,由此引發了一場“君安震蕩”。 恰好公司財務部門發現有10億元人民幣公款不知去向,于是,引起監管部門注意。據《財經》雜志早前著手“君安事件”的報道稱,國家審計署對君安的審計在1998年9月間結束,君安事件的謎底就此揭開。原來,當初張國慶是靠調用一筆賬外收入在外注冊自己控制的公司,輾轉獲得君安的大部分股權。 審計署查明張國慶等人“賬外違法經營隱瞞轉移收入”的總額在12。3億元左右,其中約2。3億元已在查處前夕返還公司。張先后動用5。2億元,獲得君安約77%的權益。 張國慶等君安高管在處理產權方面無疑展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財技”,雖然在今天這種MBO財技在中國企業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甚至顯得平淡無奇,但在當時卻是君安首開先河的大膽創新。 君安證券在1997年進行增資擴股到7億。張國慶等高管借機進行一系列巧妙設計。經過安排,君安職工持股會變成君安證券的實際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77%,原大股東合能集團持股僅7。71%,成為第二大股東。君安職工持股會的兩大股東分別是“新長英”和“泰東”,分別為當時君安董事長張國慶和總經理楊駿控制的兩個投資公司。 據報道,君安在過去十八個月中其實已成為一家私人占大股的證券公司。國有公司仍在君安擁有股份并分得紅利,但其權益早已被大大稀釋。 在君安事件中,原君安領導層的一項主要罪名就是侵吞國有資產,將國有資產變相轉入私人名下,張國慶也因為“虛假注資”和“非法逃匯”等罪名入獄。 再戰江湖 盡管和管金生、闞治東等人同被尊為中國股市教父級人物,但是和五年后東山再起、出任深圳創新投資公司總裁,后又接手南方證券的闞治東相比,張國慶復出后的光彩要黯淡得多,當然,和仍在獄中的管金生相比,他又幸運得多。 張國慶最后一次被媒體關注,應當是在2003年初,張國慶此時也不過47歲。 2003年1月18日的上海興國賓館,一場由新疆國投主辦的研討會在悄悄進行,而張國慶的低調現身引起會場震動,盡管其身份僅僅是一項信托計劃的風險控制委員會委員。 報道稱,自張國慶被捕后長達兩年多的時間里,外界鮮有其消息。張已經出獄的消息更是秘而不宣。 張國慶此次現身上海,是代表深圳九夷投資公司參與“企業重組項目投資信托計劃”。這實際上是新疆國投推出的一項信托產品。新疆國投、寶信擔保和深圳九夷是這個信托計劃的共同管理人。 深圳九夷投資公司則與君安舊部淵源甚深。這家在2002年才成立的投資公司注冊資金并不大,只有8600萬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要高管均來自原來君安證券:深圳九夷董事長刁雋桓是原君安證券蘭州營業部總經理,也曾擔任君安實業投資部總經理;九夷董事葉友良在原君安證券擔任投行部副總經理;九夷總經理周正康則在原君安證券歷任資產管理部、兼并收購部總經理等職。 因此有人笑稱,深圳九夷是君安的“分倉盤”。 除此之外的君安舊將也如繁星散落。 曾在君安事件中遭到拘傳的總經理楊駿和副總經理康曉陽,離開君安后自立門戶,分別組建“曉楊投資公司”和“今日投資公司”。原君安副總裁殷可到聯合證券擔任總經理,不過,殷在2002年初從聯合證券辭職。另一位副總裁田真庸則到寶盈基金公司就任副總經理。原君安證券有限公司投資銀行部的席迎春曾任民生證券總裁。 上,F身之后,張國慶再度長時間隱沒于媒體的視線之外。但是,對于尚未到知天命之年的張國慶來說,曾經的顯赫,能讓他就此相忘于江湖嗎?抑或他已經隱身幕后了?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有人曾經感慨,如果張國慶能夠重戰江湖,他可能還是中國證券市場大大的紅人,因為他當初對君安的操作,正是現在中國證券市場如火如荼的MBO。不僅有人做了,而且還有更多如長虹這樣典型的國有企業正準備做。在這一點上,張國慶絕對是中國吃MBO螃蟹的第一人。 又或者假如張國慶的MBO晚個兩三年,他或許不但不會有如此下場,反而成為競相歌頌的英雄也未可知。試問,從這個世紀初開始的MBO熱潮,讓多少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一夜之間搖身一變,成為坐擁億萬的富豪,同時還享盡殊榮美譽。 然則,歷史終究容不得假設,張國慶恐怕也只有哀嘆自己生不逢時了,當然,歷史也有輪回,2004年底,挪用公司資金進行MBO的伊利集團董事長鄭俊懷被拘,有此例子作為參照物,張國慶或許應該感到一絲安慰,他唯一可以抱怨的是,這個世界的規則變化如此之快。(據2005年2月21日21世紀經濟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