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顧雛軍失去人身自由 > 正文
 

誰扳倒了顧雛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5:00 上海國資

  沈愛華/文

  顧雛軍會是最后一個讓全社會為之埋單的鬧劇制造者嗎

  8月2日,中國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經過調查認定,廣東

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雛軍等人涉嫌虛增利潤、少計費用等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行為,將依法做出行政處
罰,其涉嫌違法犯罪行為的線索則移交公安機關處理。

  這也意味著又一尊中國“資本市場之神”倒下了。

  現在的問題是,究竟是誰或者是什么力量使這一神像泥胎敗露。

  作繭者終自縛

  從進入內地投資者視野那天開始至今,媒體圍繞顧雛軍的發難幾乎就如影相隨。無論是縱橫捭闔的資本運作,還是對旗下企業的日常操縱,顧雛軍不按牌理出牌的痕跡都非常的明顯。不按牌理出牌,說得好聽一些是有魄力,說得不好聽一些則是作亂。

  事實上,完全不從成敗論英雄的角度去審視顧雛軍,也可以認為他的不按牌理出牌其實是明知故犯。其它的作奸犯科之舉,或許能夠找得到不少的辯詞,但從顧雛軍以“顧式熱力循環熱工裝置的工作介質”這個專利相繼對廣東和揚州格林柯爾出資上則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會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廣東和揚州格林柯爾分別是顧雛軍收購科龍電器、美菱電器、*ST亞星和襄陽軸承等4家上市公司的主體,其中的科龍電器更是其在內地進一步大舉收購國企的排頭兵。由于收購上市公司需要披露詳盡的信息,廣東和揚州格林柯爾的問題才得以逐漸暴露。而在這種需要公開披露信息的公司出資上也進行恣意造假,不能不讓人對顧雛軍掌控的其它公司的真實資質頓生疑竇。

  現在回過頭去看,對廣東格林柯爾虛假出資,應該是顧雛軍早就設計好的圖謀。按照補簽的協議,廣東格林柯爾收購科龍電器需要動用的資金為3.48億元。雖然在收購之前進行了一系列的資本動作,但顧雛軍并沒有將其它地方騰挪出來的資金真的去付給容聲集團,科龍電器的一些人士稱這些收購資金并沒有真正立即到位。

  由于沒有像*ST亞星那樣由市委常委之類的高官專門出面說明收購資金是否到位的問題,此間的懸疑自然吊人胃口。事實上,也有不少*ST亞星內部人士也堅稱顧雛軍是空手套白狼。雖然并購之初打進了一些資金,但很快又以借款的形式流回去不少。

  在這種情況下,顧雛軍不僅以專利沖抵廣東格林柯爾的75%出資,而且還將同一專利又用于揚州格林柯爾的出資,無疑給人無本收購的印象。進而讓科龍電器從天津格林柯爾制冷劑(中國)有限公司購買了據說十年也用不完的制冷劑,更加從某一個方面對之進行了佐證。盡管如此,顧雛軍還能對問他收購資金從哪里來的記者拍著桌子進行咆哮,實在讓人為之齒寒。

  其實,這些極端表現,并非是顧雛軍進入內地資本市場之后才出現的“癌變”,而是他獨特基因的一貫作祟。

  香港聯交所創業板上市委員會今年1月11日對格林柯爾科技及有關董事的公開譴責,將顧雛軍沒有及時披露2001年向天津格林柯爾制冷劑(中國)有限公司采購2.3億元制冷劑關聯交易的“黑幕”揭露了出來。格林柯爾科技當時向天津格林柯爾制冷劑(中國)有限公司預付的約2.3億元采購款,竟然是天津格林柯爾制冷劑(中國)有限公司2000年銷售收入的69.4倍。這顯然是對上市公司明目張膽的抽血行為。

  瘋狂的并購

  自負形成如今的被動,是美菱電器一位高管給顧雛軍下的結論之一。在這位高管看來,當年與郎咸平的交惡,是顧雛軍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根本原因。如果當初對郎咸平的指責不予理睬的話,也就不會導致媒體對其的收購資金來源進行刨根問底,從而不致會引起監管部門的逐步介入。

  與缺乏容忍精神相伴相隨的瘋狂賭性,是美菱電器上述高管給顧雛軍總結出來又一“劣性”。在他看來,顧雛軍大量挪用科龍電器等公司的資金及虛假出資,完全是因為他對*ST亞星和襄陽軸承等非制冷行業企業并購惹下的禍端。

  按照顧雛軍原來整合中國冰箱行業的理想,科龍電器及其收購上海、吉林、江西、杭州、珠海等地多家企業的冰箱生產線,再加上美菱電器的產能,已經達到了年產1200萬臺冰箱的生產能力。不僅形成了顧雛軍所要的規模效應,而且還成為亞洲最大的冰箱企業群落。如果在這種情況下不去染指*ST亞星和襄陽軸承,顧雛軍現在的日子會很好過。

  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格林柯爾科技控股的業務,主要來自于各工程公司所做的制冷劑替換業務和指定代理商完成的分銷業務,從而享受著制冷劑銷售收入中的絕大部分利潤。上市當年,格林柯爾科技控股營業額比1999年上升2.9倍,利潤總額為2.69億元人民幣,利潤率高達74%。但從2002年開始,格林柯爾科技控股的利潤大幅下滑。到2004年時,格林柯爾科技控股的利潤只有1660萬港元,流動資產也僅剩下5900萬元人民幣。其中的原因,與顧雛軍在內地資本市場上的“攻伐戰”干系巨大。

  “如果沒有仔細研究,整合是一個陷阱,在每次收購之前都要找到一塊盈利點。如果找不到盈利點,找不到讓企業盈利的辦法,就最好離遠一點,不要涉足這個企業。”雖然顧雛軍如此地告誡其它企業家,但整個格林柯爾系在其身陷囹圄前后出現的“內憂外患”現狀,表明他并沒有真正將產業整合的理想付諸實踐。

  憑心而論,顧雛軍對制冷行業眾多國有企業的收購,確實顯得眼光獨特和犀利。這些他所熟悉的制冷行業的企業,除了擁有核心技術優勢外,它們還有著充裕的現金流。科龍電器和美菱電器均是產銷兩旺的名牌企業,當時的虧損主要是由于管理粗放以及大股東占用企業資金所致。正是基于此,顧雛軍才曾多次自信地宣稱“我買的都是好企業!”

  可以說,顧雛軍進入*ST亞星的2003年是其在內地市場最為風光的一年,他還因成功使科龍電器摘掉ST帽子而入選“CCTV2003年

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然而,顧雛軍自身的轉軌,并沒能與對汽車行業貿然進入及后續瘋狂并購實現必需的同步。

  失范的市場

  顧雛軍認為產能是行業控制力基礎的思路,確實得到了不少專家的認同。而跨行業收購的瘋狂賭性,是在并購科龍電器和美菱電器等制冷行業國企后才表現出來的。按照顧雛軍科研出身的背景和產業整合思路,跨行業收購的始作俑者并不完全是他本人。地方政府盛情邀請下的“書記工程”,可能是使顧雛軍失去自我把持能力的最后一克砝碼。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在江蘇省昆山市的小額投資,顧雛軍得以結識了當地的主要領導。此后,這位領導升任顧雛軍老家所在地的父母官,進而盛邀顧雛軍為家鄉經濟做出貢獻。于是,顧雛軍首次進入了自己完全陌生的汽車行業。是次并購,也是顧雛軍迄今出資額最大的一次收購行動。但首次的跨行業收購,不但沒能續演在制冷行業的那種迅速扭虧“神話”,而且被收購企業在經營泥潭中越陷越深,以至政府部門不得不親自出面協調銀行的資金供給,幫助疏導上門逼債的供貨商⋯⋯

  地方政府對顧雛軍趨之若鶩的前提,是部分媒體對顧雛軍光輝形象的成功塑造,而一批學者中的大腕級人物對其的盲目定型,進一步為地方政府把顧雛軍當作“財神”尋找到了所需的理論依據。

  粗略統計發現,在顧雛軍收購的上市公司中,記者出身的人擔任董事、獨立董事的前前后后有三四位之多。就在顧雛軍今年5月11日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的前夕,一家媒體還刊登了吹捧科龍電器利用顧雛軍技術獲得獨特競爭力的長篇報道。巧合的是,這家媒體的某位負責人此時還擔任著格林柯爾系一上市公司的獨立董事。

  目前的身陷囹圄,已經是顧雛軍收購科龍電器以來的第二次“背運”了。幫助顧雛軍從第一次“背運”中走出來的最大外力,當屬一批學者中的幾個大腕級人物。在部分媒體的批量吹捧文章刊發后,顧雛軍就被某些專家當成了中國產權改革的“旗幟”和私營企業控股國有企業的“典范”。最為明顯的一次集體行動,當屬2004年10月召開的“科龍20年發展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研討會了。

  在這次會議上,某國家級研究機構公布了他們撰寫的專題研究報告。報告認為,只有將科龍電器的產權改革歷程放到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大視野中,才能夠領會到它的意義,并盛贊了顧雛軍壓縮成本、加大新產品開發等“戰略性整頓”舉措。

  而半年后顧雛軍的第二次“背運”,一定大大出乎當初竭力為其辯護的學者們的意料。在第一次“背運”結束時,顧雛軍曾經說過一番意味深長的話:“一夜之間我受到懷疑,我覺得奇怪。現在,許多經濟學家又在一夜之間認為我沒有問題。”現在,身陷囹圄的顧雛軍不知又會如何地嘀咕這種巨變!

  在短短幾年內,顧雛軍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產業體系,同時也為自己取得了驚人數量的財富。顧雛軍資本杠桿依靠的支點,可以說就是各種各樣體系中的監管空隙。

  雖然顧雛軍現在才被扳倒,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卻是實實在在的亡羊補牢,因為它暴露出來的眾多問題,恰恰是中國走向全球過程中或早或晚會都要遇到的考驗與挑戰。但是,顧雛軍會是最后一個讓全社會為之埋單的鬧劇制造者嗎?

  顧氏年表

  1988年9月發明格林柯爾制冷劑。

  1989年下海經商。

  1990年在英國成立首家分銷公司。

  1993年業務拓展至美國。

  1995年成立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

  1996年在美國從事一起企業收購成功。

  1998年成立格林柯爾工程公司。

  2000年7月格林柯爾科技控股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2001年10月收購科龍電器。

  2003年6月收購美菱電器。

  2003年12月入主

亞星客車

  2004年4月入主襄陽軸承。

  2004年8月郎咸平指責其在“國退民進”中席卷國資。

  2005年1月被香港聯交所譴責。

  2005年5月科龍電器被調查。

  2005年7月底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

  2005年8月中國證監會公布對科龍電器的調查結論。

愛問(iAsk.com)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