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觀察) 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 ——探境外期貨交易贏錢之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08:29 中國證券報 | |||||||||||
金鷹基金公司董事長吳張 商場如戰場,國內商家在境外期貨交易市場上交易,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通常而言,商家參與期貨市場交易,輸贏取決于他們對市場理解,取決于他們如何運籌帷幄和進行風險控制。
中國商家參與境外市場數次遭遇滑鐵盧,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商家不能做到知己知彼,還屢犯期貨交易之大忌。其一,參與境外期貨交易市場并非根植于企業本身基本需求和保值,屢屢超需求交易;其二,交易過程中,讓對手知道“底牌“;其三,“貪婪勝于恐懼”,對境外期貨交易市場知其一不知其二情況下,匆忙超需求大手筆買賣,在信息和資金都不對稱情況下重大杠桿投機,結果當然只有一個“輸”字。“中航油”事件是這樣,“中盛糧油”也不例外。 實際上,境外期貨交易市場是商品與金融工程運用重要場所,它對有需求的中國商家是一個大有作為市場。那么,中國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上如何做才能取贏和保值?依筆者實踐經驗,我認為中國企業必須考慮以下二個方式:方式一,企業為固定生產成本或固定產品賣出價格,而在期貨市場上同產品或對應產品套期保值;方式二,企業根據需求,利用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可能出現的現貨和期貨不同價格謀利和保值。國內、國外商品及期貨市場常常出現,相同產品地點不同、價格不同;或者時間不同、價格不同,如大豆、銅、原油等。一旦發現這樣的價差機會,就應該馬上計算這里是否有所作為和有利可圖。這里比較講究計算和商業安排及金融技巧,大多數中國企業“栽跟斗”就在此。 筆者的經驗是,企業應從三個方面著手和考慮相應操作:第一,企業在平常就要做好面對差價出現的準備工作。這包括企業把握在一段時間內,如半年、一年內該產品需求量、可用資金量等。中國企業最重要的是了解如何取得境外期貨交易“購貨單”和如何把“購貨單”用來進口貨物,并通過在國內使用貨物或買賣貨物保證生產和流通盈利。中國企業產品還沒進境外期貨交易供貨行列,這里就不探討供貨保值玩法,盡管這也是中國企業今后進一步參與國際商品經濟所需要學習的。第二,企業在遇到境外期貨交易市場與中國現貨市場同一產品或相同產品,有大于包括進口成本在內的差價時,才可以根據需求和準備工作進行境外期貨交易,并在交易中明確告訴對手,通常是投資銀行即中國謂稱的“券商”,交易是要有“購貨單”(Warran t )交收,這是我們的底牌。第三,成交后,若境外期貨價格朝著有利于企業方向變化時,企業可平倉獲現金利;若境外期貨朝著不利于企業方向變化時,企業可以做好提貨準備,從生產和流通中盈利,達到保值目的。這樣操作,是現階段中國企業參與境外期貨交易買賣的“勝券”。 上世紀90年代,筆者在香港與國內眾多銅需求商做LME期銅,就是這樣做的,基本沒輸過。這里事實上有三個金融小技巧:一是有實盤做基礎,不怕商品“莊家”和金融“大鱷”;二是商業和金融操作不影響且有利于企業本身運作;三是可規避企業不可控商品和金融風險。 此外,筆者認為中國企業做境外期貨交易還應做好兩點:一是必須聘請真正懂境內外期貨交易和懂金融風險控制的人才,否則“學費”一定很昂貴。小做也可以從實戰中培養人才,但一定要嚴格控制風險。二是做大宗境外期貨交易,應該建立風險控制制度和部門,還應該建立自己的研究系統。只有這樣,中國有需求企業才能在境外期貨交易中立于不敗之地。 經濟全球化已是大勢所趨。中國經濟融于世界經濟體系也是在所難免。參與國際市場包括境外期貨交易并不可怕,關鍵在于知己知彼,掌握知識,了解市場和謹慎操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