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交易名單風波 落選券商不滿無奈只能找代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0日 10:43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劉方渠,羅焱 來源:中國經營報 “實在想不到還有什么解決的辦法,只能寄希望于盡快在下一批通過,讓我們的業務少受些損失。”8月18日下午,銀河證券經紀業務部的張先生用“不知所措”來形容他現在的心情。“權證交易是T+0,本來希望這種新產品上市交易后,可以增加我們手續費收入,可是沒想到我們居然不能做結算。這樣一來,想做權證的投資者肯定集體轉托管,客戶流失是
幸運的是,張先生擔心的問題當天晚上就得到了解決。雖然公司可能要為代理業務支付一筆費用,但銀河證券畢竟可以參與8月22日開始的權證交易了。 落選券商反應強烈 “不能做權證,會對公司的業務帶來非常大的影響。”8月18日上午,接受記者采訪的一位券商老總十分激動:“之前交易所已經受理公司申請參與權證結算的申請,而且我們也參加了相關的業務培訓,結果名單里沒有我們,太意外了!” 這位老總所說的“名單”,指的是8月17日由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結算”)公布的《權證買入合資格結算參與人名單》(以下簡稱“《名單》”),這份包括90家機構的名單,圈定了能夠進行權證交易的機構。令大部分券商大惑不解的是,《名單》中只包括了63家券商,半數以上券商被排除在名單之外,即使銀河證券、華夏證券、湘財證券等赫赫有名的券商也未能入圍。 8月18日晚,上證所和中國結算就權證資格管理聯合發出通知稱,取得權證交易資格但未取得結算資格的結算參與人,可以根據相關規定,選擇符合準入要求的結算參與人代理其結算業務。 “據我所知,包括我在內,今天(指8月18日)有很多券商負責人打電話到中國結算,要求他們明天(指8月19日)就取消這份名單,改為大家都可以參與。”8月18日下午,一家小規模券商老總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如果名單在8月19日不更改的話,那么除了這63家券商以外,包括我們在內的其余券商都不能參與8月22日開始的寶鋼權證交易,也無法分享投資者進行權證‘T+0’交易帶來的可觀手續費收入。” 這位老總說,當時他們的要求被中國結算一口回絕,理由是“不可能朝令夕改”。但從8月18日晚出臺的通知來看,券商們的要求得到了回應。 資格分步落實 “我們更想知道這份名單是依據什么標準得出的。”先后三位券商老總在電話里告訴記者,由于各種原因,他們沒有直接向中國結算提出這個問題。然而當記者在8月18日下午就此詢問中國結算的一位人士時,電話彼端以沉默作答。 蔚深證券企業重組專家劉國宏說:“根據我個人的理解,這個選擇標準至少應該包括幾個要素:綜合類券商、公司保證金相對充足、近幾年違規記錄比較少、自營業務風險控制好、近幾年整體經營發展狀況相對穩健。”劉國宏告訴記者,8月初他就聽說會有一份對參與權證交易的機構做出限制的名單,但是沒想到會這么快。“我們公司雖然入選了,但是中國結算并未對我們進行任何調查和詢問,公司也沒有主動和對方接觸。” 劉國宏認為,隨著權證應用范圍的擴大,結算機構應該會有所增加。前述中國結算的人士也說,9月份或者可能有第二名單公布,但這只是他的“個人猜測”。 8月18日晚接受記者采訪的華林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劉勘介紹說,根據8月18日晚上證所和中國結算法部的通知,所有的券商都能夠參與權證交易,不同的是《名單》之外的券商,需要在《名單》里找到一個代理人,“可能需要向代理人支付一定的費用。但這種局面不太可能長時間維持,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大家都能夠取得合資格結算參與人資格。” 代理的風險 8月18日下午,記者采訪前述中國結算人士時被告知:“已持有發行權證股票的,如果在沒有獲得權證結算資格的券商處交易,可以掛牌賣出原始配送的權證,但不能在該家券商處買入。想要買入權證,只能到有資格券商處辦理相應的手續。”這位人士說,這種交易形式實際上類似于上海交易所按市值配售新股時,對于深圳市值配售的新股,只能賣出,買進必須要在上交所進行。 按照此前滬深交易所頒發的權證業務操作細則,投資者想要進行權證交易,必須把賬戶“搬”到有資格的券商那里去,而沒有獲得資格的券商必定會有大量客戶流失。但這一困境已經隨著8月18日晚間通知的出臺而消除。 然而在記者小規模隨機調查時發現,部分準備開戶的投資者下意識地把是否有權證交易和結算資格作為選擇券商的硬性標準。因為對于投資者來說,在有結算資格的券商那里交易,顯然比找一個“代理”更踏實一些。 投資者的擔心并非全無道理。一位從事券商經紀業務的人士說,做結算代理其實風險更大。“本來是自己買單的活,現在變成你先幫我買單,我再給你錢,這不僅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風險點,還會容易引起三角債。”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