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乾坤:機構重倉股借股改再度興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7日 09:32 中國證券報 | |||||||||||
財富證券研究發(fā)展中心 鐘剛 自7月22日以來,隨著管理層政策利好不斷,場外增量資金積極入市,大盤風向急轉,一波源于股改對價的資金推動型上升行情拉開了序幕,上證指數從7月22日的1026.13點上升到8月15日1187.01點,累計上漲15.68%,成交量也呈溫和放大之勢。在這一波突如其來的行情中,機構重倉股會有什么表現,它們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投資機會?
機構重倉股分兩類:一類是基金重倉股,由于基金重倉股“抱團取暖”聯盟的瓦解與近期不佳的表現,本文不作討論;另一類是本文所指的券商重倉股與私募基金重倉股。從2001年以來,我國證券市場進入了一個長達49個月的熊市,在這漫漫熊市中最痛苦的是券商與私募基金,他們通過種種手段融進來的資金,或者灰飛煙滅,或者嚴重縮水,損失慘重。 股權分置改革是近期行情的主動力,非流通股對流通股有10送3左右的對價,30%左右的補償給流通股股東帶來實惠,給市場帶來了實質性的利好,場外資金蜂擁而至,一波由股改引發(fā)的行情,也給沉寂了多年的機構重倉股一個做多的好機會。 在熊市中沒有高臺跳水的機構重倉股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四年熊市,特別是最近的兩年,是我國證券市場生存環(huán)境最為惡劣的時期,一大批機構重倉股高臺跳水。但也有部分機構重倉股,股價雖然出現了較大的跌幅,但并沒有高臺跳水,說明這些個股及機構(流通股大股東)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其一,機構重倉股的基本面較好,其業(yè)績還能支撐當前的價位。如果公司的基本面不好,在熊市中肯定會被其他投資者拋棄,機構一個光桿司令也無法阻止股價高臺跳水;“機構”的經濟實力較強。如此之多的現金籌碼被套,“機構”還能堅持不割肉自救,說明該“機構”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 股權分置改革為機構重倉股做多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條件。30%左右的補償,給流通股股東帶來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也大大降低機構的“建倉”成本。同時,流通籌碼集中加大了股改博弈中流通股的“話語權”。“分類表決”制度在客觀上極大地提高了流通股的股權地位,在股權分置改革中,第一大流通股股東——“機構”可能擁有“一票否決權”,這種權利也為該類個股獲取更大的對價補償提供了一定的想象空間。此外,管理層堅決做多股市,造就了相對寬松的市場環(huán)境。管理層為了支持股權分置改革,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其中的“上市公司回購”、“大股東增持”、“國企自有資金可購買股票”的政策,為公司“內部控制人”與“機構”合謀抬高股價提供了可能的空間。也為“機構”做多機構重倉股,形成“賺錢效應”,吸引場外資金入市,創(chuàng)造了相當寬松的環(huán)境。 機構重倉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1、流通盤較小;2、籌碼集中,在數量上表現為該股票的流通股股東人數少,人均持股(流通股)量遠遠高于正常水平;3、走勢獨立性強,一般表現在大盤漲個股不漲、大盤跌而個股不跌;4、流動性不足。 選擇機構重倉股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如果一個公司的基本面不好,實力再強大的機構資金,也只能是自彈自唱,不會有投資者來附和。就投資價值而言,應該具有財務指標優(yōu)良、競爭優(yōu)勢明顯、盈利前景可預期持續(xù)成長等特點。第二,價格相對合理。考慮機構資金的建倉成本,如果機構資金的建倉成本遠遠高于該股票現在的價格,那么在股改行情中該股票上升的空間比較大。市盈率也是一個重要指標,我們認為,市盈率在20倍以內,應該還是比較安全的。此外,如果機構重倉股在前期行情中漲幅過高,也不宜追漲。第三,對價潛力高。 參與股市的各方,不論是散戶還是機構,都是為“利”而來的。在投資機構重倉股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密切關注“機構”在此輪行情中拉高股價的“路徑圖”。在股改行情中,“機構”完全有可能利用股改對價補償做足文章,其可能的拉高出貨的“路徑圖”如下:1、籌碼收集。一般而言,籌碼收集在熊市中早已完成。2、在股改行情的初期,利用股改對價補償的朦朧利好,拉高股價。3、利用一股獨大的條件,與非流通股博弈獲取最大可能對價補償。4、股改后重新上市,直接填權拉高股價。5、通過送、配、轉、贈等方法除權相對降低股價。6、與“內部控制人”合謀,發(fā)布利好,高位出貨兌現。由此可見,投資機構重倉股可能給投資者帶來超額利潤,但同時也蘊藏著重大風險。因此,投資者必須采取設置止損點、分散投資等風險控制措施。 我們堅持價值投資理念,全盤考慮流通股的集中度、市盈率、市凈率、“機構”建倉成本、前期上漲幅度、未來可能上升空間,選出以下一些投資潛力較大的機構重倉股。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