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行與國際投行的差距在哪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2日 01:22 第一財經日報 | |||||||||
益坤 中國股市連續四年的漫漫長熊,二級市場的低迷,一級市場的萎縮,使代表中國投行主體的證券公司慘淡經營,陷入全行業虧損的境地。 國內投行慘淡經營國際投行獲利頗豐
據統計,參加2004年度經營業績排名的114家證券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169.44億元,利潤總額為-103.64億元,扣減資產減值損失后,利潤總額為-149.93億元。而根據47家作為銀行間市場成員的券商最新披露的2005年上半年年報,只有13家券商盈利,其余34家均告虧損,47家券商的業績報表凈利潤總和為虧損13.25億元,其中海通、申銀萬國(資訊 行情 論壇)、國泰君安虧損都在1億元以上。 更嚴重的是,南方證券、德恒證券、恒信證券、漢唐證券、亞洲證券、閩發證券等十數家問題券商陸續被曝光,相繼被清查、關閉、托管,甚至直接破產。 市場的持續萎縮,利潤的大幅下滑,原本偏少的資本金被不斷侵蝕,對風險的抵御能力日漸降低。中國的投資銀行到底怎么了?難道中國的資本市場真的無可作為嗎? 國內投行慘淡經營,而國際投行卻賺得盆滿缽滿。我們來看兩個事實: 全球并購:2004年全球并購中,中國位居亞太區跨境購并對象榜首。而中國內地已連續3年成為亞洲地區(日本除外)并購業務最活躍的市場,共有2141起交易涉及中國內地企業,總額達245.4億美元。 海外上市:2004年中國海外上市的企業達84家,籌資額達111.51億美元,分別比2003年大增175%和159%;I資額在10億美元以上的24只IPO中,有三只來自中國公司。 以上都是投行的兩個重要業務領域,這里可謂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安永發布的《2005年全球IPO調查》也指出:2004年中國的風險投資、并購活動和IPO活動都呈現出持續發展的勢頭。 由此可見,中國資本(資訊 行情 論壇)市場不但可為,而且大有可為。在國際大投資銀行家的眼中,作為高速發展的新興市場,中國的投行市場就是一個巨大的奶酪。 2004年12月,高盛獲批合資組建高盛高華投資銀行,付出高昂代價曲線進入國內資本市場,里昂證券與湘財合資設立華歐國際證券,美林與華安證券創辦合資證券,瑞銀即將與北京證券握手等。 同樣在基金管理上,在不良資產處置上,在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承銷上,在并購市場上,在中國資本市場的直接投資等領域,都能看到這些國際大投行的身影。 事實上,國際投行的努力也獲得了可觀的回報。2004年高盛的全球收入創歷史紀錄,亞太地區業務貢獻甚豐,主要原因就是中國業務的貢獻。 其他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美林、花旗、JP摩根、雷曼兄弟、瑞銀、德意志銀行等也爭先在中國投行市場上攻城略地,獲益匪淺。 那么究竟什么造成了這種差異呢? 金融體制與發展環境上的差異 美國投資銀行業是現代投資(資訊 行情 論壇)銀行的代表,其發展經過了混業經營——分業經營——混業經營的變化,當美國投資銀行再次混業經營時,他們對投資銀行的定位、風險控制能力、服務理念等都較以前有更深的理解,他們不斷尋求業務的創新,同時加強投行業的并購整合,擴大自己的規模,一方面增強自己的競爭力,向各領域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又可增強對風險的抵御能力,如此出現了許多“超級”投資銀行,如美林、摩根大通、花旗銀行等。這種發展變化是應當時社會金融環境發展程度、金融體制的變化、風險控制要求、及業務創新要求而產生的,并通過國家政策導向及律法加以引導促進與規范的。而我國投資銀行的發展歷史僅有十數年,國內資本市場的法律規范及政策導向還不到位,投資銀行的文化沉淀很少,同時我國投資銀行業還很稚嫩,規模也非常小,即使注冊資本金最大的海通證券,其資本金不足人民幣88億元,而同期高盛的資本金已達1216億美元,這使我國的投資銀行競爭力較弱,風險意識及風險抵御能力也比較弱,易受外部經營環境變化的影響,正因為如此,目前我國還只能實行分業經營。 業務創新存在巨大差距 現代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除包括證券發行與承銷、證券交易經紀、證券私募發行等傳統業務外,還包括企業并購、項目融資、風險投資、公司理財、投資咨詢、資產及基金管理、資產證券化、金融衍生創新等。有調查數據表明,1975~1996年間,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會員收入結構變化發生很大的變化:傳統手續費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由51%降至15%,承銷收入由14%降到9%。而在新業務中:基金收入由1%上升到4%,資產管理由0%上升到4%,兼并收購、私募配售等證券關聯收入由2%上升至39%。反觀國內投資銀行,其核心業務仍為傳統的三大塊:證券發行與承銷、經紀業務、自營業務,占其收入的絕大部分,在其他創新業務方面,幾無突破。據近期最先公布的24家銀行間市場會員業績披露,手續費收入占到76%,證券發行收入占10%,其收入結構如此單一,對二級市場的交投非常敏感,一旦股市低迷券商的日子就難過。 專業投行人才的差異 國際投行聚集了大批世界頂級金融精英,他們接受過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了解世界經濟的動向和投行業的發展趨勢,具有豐富的業內經驗,深刻理解投行文化,他們的思想往往對現代投行業的發展方向產生巨大影響,直接推動投行業的創新。而對國內投行來講,投行專業人才儲備不足,高端人才更是缺乏,且由于國內投行業發展歷史不長,大多從業人員還處于學習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世界級的視野,這是投行業發展的短板。 學習家電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盡管我們可以為國內投行的現狀找到更多的理由,然而時間與市場卻不等人。按照WTO市場準入承諾,國內資本市場不斷擴大開放,如果國內投行還想在避風港里坐等自己慢慢長大,那就只有死路一條。國內的投行應該有國內家電業的氣魄,放眼全球,依靠本土優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首先,政府應在金融體制上給國內投行更多的發展空間,加強對投行業的引導與規范,并在建立健全風險控制及預警體系的基礎上,逐漸混業經營,鼓勵國內投行做大做強。而國內投行也要轉變其服務理念,要以客戶作為服務模式,注重對客戶的培育與長期服務,不要目光短淺,僅作為一個項目來服務。 其次,要加強應研究與創新,發揮本土優勢,積極擴大業務領域,改善自己的收入結構,尤其要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企業的兼并與收購,在國內正在到來的企業并購重組浪潮中不斷壯大自己。 再次,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形成自己的投行個性。任何投行不可能是所有方面都是最好的,尤其面對激勵競爭,有專長有個性的投行才會有發展機會。如高盛在并購方面最具實力,雷曼兄弟則以固定收益證券收益及私募見長,AMAIn-vestment只專注于服務醫院員工這樣的特定客戶,而成為該行業投行領袖。 最后,要大力加強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儲備。人才是投行業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引入更多有豐富國際投行運作經驗人才的同時,國內投行要注重對本地人才的培養。國際投行在這方面都愿意進行投入,例如美林為了實現人才的本地化,2005年1月就啟動了中國地區的教育資助計劃。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