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討論:顧雛軍事件留下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06:40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在中國資本市場沸沸揚揚了很長時間的科龍事件終于有了基本的結論。證監會近期完成了對顧雛軍等人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行為的調查,并將依照法定程序做出行政處罰。此前,顧雛軍因涉嫌經濟犯罪已被公安部門立案偵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但是,圍繞著顧雛軍事件所發生的爭論,并沒有隨著顧的終結而終結…… 袁克成:監管害了科龍嗎
科龍危機重重,大家都很痛心。于是有些人開始探尋科龍陷落的原因,進而將科龍的處境與監管部門的立案調查聯系起來。比如在鐘朋榮先生看來,科龍公關不力,與監管部門關系緊張,導致外部環境極劇惡化,甚至還有人聲稱,監管部門的立案調查等于給科龍送去死亡通知書。也許在他們看來,正是因為立案,導致銀行止貸,并因此整垮了這家原本還有希望的企業。大概在鐘朋榮等人看來,如果監管部門不這樣大動干戈,也許科龍現在平平安安,大家也都相安無事。 上述觀點乍一看,可能有些人覺得不無道理。因為確有銀行因為科龍被立案調查進而止貸,而貸款對于科龍這樣現金流要求極強的企業當然是至關重要的。 其實,如果我們僅僅從一個時點上看問題,自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如果把眼光放寬一點,就會發現,如此結論何等荒謬!一位企業家在經營中嚴重違法,因為擔心查處會殃及無辜,于是乎查處就應該不公開,就應該緩行,甚至應該不查。如果這一邏輯成立,就等于說,如果一個人觸犯刑律,因為他上有老下有小,我們就應該視而不見。 在一個社會中,法律是至上的,任何人不能以任何借口超越法律,完成任何所謂高尚的不得以的目標,也不能以踐踏法律尊嚴為代價。對社會是這樣,對證券市場更是如此。我們的證券市場有《證券法》以及各種各樣的法律法規,如果簡單歸納,證券市場的最高原則是什么,我看是三公原則--公開、公正、公平。在這個市場中,沒有什么借口可以挑戰三公原則。 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如果上述謬論成立,如果證監會調查不進行,其后果是什么。那就是這個市場中所有違規違法的人,都可以找各種各樣冠冕堂皇的理由作為逃脫查處的借口。借口是好找的,其實在科龍的問題上,已經有人找了不少看似有些道理的理由,如鐘朋榮所謂的就業問題、稅收問題等等。 在有些人看來,三公原則是可以高高舉起然后再輕輕放下的,遇到事情遇到困難,就想繞著走,覺得三公礙事,覺得自己為達目的完全可以不擇手段。這種看問題的方式是相當危險的,因為它損害的是證券市場得以維系的根基--三公原則。如果可以容忍視三公為兒戲,那我們真的不敢設想,這個市場會成什么樣子,這個市場是不是應該存在也要打一個問號。 查處科龍自然會有一些代價,這一點我們不否認,而且社會各界也在盡力將這種代價盡量降低到最小程度。而我們應該記住的是,三公原則本身不能付出代價。也許有人說,為了科龍,就寬容一次不行嗎?當然不行,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也許有人說,我們的三公原則也不是完全落實,非要在科龍認真執行嗎?當然要,如果說,三公的目標還未完全實現,那我們就要從今天開始,從科龍開始。 應健中:關注事件中的配角 顧雛軍終于結束了他的輝煌人生,不久后他將遭遇法律的格式化處理。法律程序一啟動,就沒有那么多情感偏好,法律講究的是證據、事實,然后適用哪條哪款,都是沒有商量的了。 很久的將來,人們再也不可能看到顧雛軍期盼的:等我老了,走在大街上,希望聽到有人指著自己喊:‘看那老頭就是冰箱大王’,但老顧肯定還是個人物,人們仍會指著他喊:看這老頭……,然后講他在21世紀初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的故事。 依我看,郎、顧倆人都沒錯,這是從角色而言的。郎作為學者,用一段順口溜總結了顧的資本運作:顧作為商人,千方百計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者王、敗者寇,不成功就蹲監獄,顧本身就屬于在監獄與億萬富翁之間寬幅震蕩的人,這種人在中國很多,我們只見過諸如只玩虛擬資本的呂梁,也見過虛實結合的德隆戰車,而如今的顧雛軍基本上只玩實的,但此類資本玩家的本質都是差不多的,都想產生爆米花般的財富效應,只不過手法不一樣而已。 這兒要強調的是,我們見到的都是敗者,只有敗者才會產生轟動效應,只有敗者能講許多美妙動聽的故事,那么勝者呢?英雄不問出處,畢竟勝者的數量要遠大于敗者。資本的原始積累是赤裸裸的,這是馬克思《資本論》中的一句名言,所謂騙子,失敗了才被人們當作騙子,如果成功了呢? 已進入格式化程序的顧雛軍,過多地對他表示憤慨和對他表示同情已經沒什么意義,值得人們關注的倒是,在這場資本市場的舞臺劇中,除了顧這位主角以外的其他配角,他們起了什么作用?這里至少包括了這樣一些配角: 一、地方政府扮演了什么角色?在顧雛軍重組科龍之前,科龍已兩度面臨清盤的危機,如果早清早死早超生,也不會到最后事情越搞越大,既可挽救政府信譽,也挽救顧雛軍。而在引進資本時,明顯不符合法定程序,而地方政府的一路呵護,其背后的利益所在,如今該作如何交待? 二、一大批經濟學家在郎、顧之爭中與郎形成對手,而如今集體失語,那背后的利益動機是什么,是否也應該向公眾有所交待? 三、監管部門扮演了什么角色?科龍不是一天煉成的,顧雛軍的重組組合拳在其他上市公司中一直在施展拳腳,難道是顧雛軍隱藏得那么深,一夜之間被發現其有重大問題嗎? 主角的戲已演到盡頭,但配角的襯托是資本玩家得以施展拳腳的土壤,這個問題不解決,還會冒出更多的資本雛軍出來的。 皮海洲:為某些經濟學家臉紅 顧雛軍終于出事了,按照郎咸平的觀點,這是一種必然。早在一年前的顧郎之爭時,郎咸平就在一次題為《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的演講里炮轟過顧雛軍,認為顧雛軍號稱動用41億資金的收購,實際的投入不過3個億,因此,顧氏實際上是在利用國退民進的機會侵吞和席卷國有資產。而一年后的事實,也終于印證了郎咸平當時判斷的正確。 與郎咸平的正確不同,國內那些主流的經濟學家們卻因為顧雛軍的出事而挨了一記重重的耳光。因為國內的這些經濟學家在一年前的顧郎之爭時,他們都是竭力挺顧,為顧雛軍唱贊歌的。面對郎咸平對顧雛軍等人的炮轟,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率先站了起來,在當時召開的主要由企業家們參加的中國企業家深圳高峰會上,張維迎就顧郎之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最近興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個中國企業家隊伍的輿論。我們不能低估這種輿論對中國企業生存發展的危害性。在這次企業家高峰會上,張維迎不僅提出要善待對社會作貢獻的企業家,而且還暗指郎咸平是一個缺少公信力的人,張維迎表示,一個缺少公信力的人他對學術是不會嚴肅對待的,他實際上是在戲弄別人。一個學者要有公信力,首先得有良好的個人品德,其次要有嚴謹的學術態度。隨后在去年10月,一群主流經濟學家集體出面支持顧雛軍,在北京華僑大廈舉行了一場名為科龍20年發展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的研討會。會議的核心文件認為,顧雛軍的并購行為是和中國企業改革路徑完全一致的,如果顧雛軍是對的,則中國企業改革路徑就是對的,反之亦然。而在同年12月,在2004年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郎咸平仍是一些與會者影射的對象。就是這樣一個被國內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力挺的顧雛軍,如今卻出事了,這不是狠狠地扇了這些經濟學家們一巴掌嗎? 不僅如此,我們的經濟學家們也在狠狠地抽打著自己的耳光。面對顧雛軍的出事,作為當時挺顧先鋒的張維迎,近日卻表示自己與顧雛軍不熟。明明與顧雛軍有著多次的交往,并積極為顧辯護,還自認自己是一個有公信力的人,卻忽然稱自己與顧雛軍不熟,這種變臉是不是太快太可怕了?退一步講,既然是與顧雛軍不熟,對顧雛軍與他的企業都并無了解,那為何還要積極地跳出來為顧雛軍辯護呢?難道這就是國內這些主流經濟學家的學術態度與職業道德所在嗎?為此,面對顧雛軍的出事,筆者不能不為國內的這些經濟學家感到臉紅。 邱峰:顧雛軍失誤的三個方面 從企業經營管理的角度,顧雛軍有三個方面的戰略性失誤:人、速度和方式。顧無法實現其利用資本整合,來實施實業整合,最終再支持資本整合的途徑,關鍵也在這三個失誤上。 第一,人--企業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尤其是大型企業群。現代企業經營,已到了一個精細化、專業化、合作化的階段,其高度的競爭格局,高速的變化紛繁,高層次人才的禪精竭慮,使得經營管理非單槍匹馬可以抗衡。我們見過皮劃艇可以單人獨立操縱,但肯定沒見過大型航母組成的艦隊幾十艘軍艦的艦長都由同一個人擔任。看看顧的企業群,我就預感到顧會玩趴下的。 第二,速度--企業擴張的速度,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是在對食物鯨吞消化能力的基礎上來確定的,不能任意提速。我們知道,汽車設計的時候是可以開到200碼的,但實際上你不能這么開,因為有路況、車況、還有人況的約束,有車手控制力的限制。企業也是一樣,速度太快,就會失控,就會翻車。雖然蛇吞象曾被捧為美談,但我們必須看到,大多數的蛇吞大象是以蛇撐死為終結的。 第三,方式--收購兼并不是企業規模化成長的唯一通道。通過收購兼并的方式,來使企業在短時間內提升生產能力,擴大市場份額,獲取高新技術,得到頂尖人才,同時間接地削弱或消滅競爭對手,這是企業經營的一種高級手段、高級形態,但也是高難度、高技巧的經營行為。就像踢足球,倒掛金鐘射門是高難度的技巧,很漂亮、很精彩,有時也很管用,但你不能把它當作唯一的手段來使用。如果一個球員不分時機、不分狀況,只是一意地用倒掛射門,其結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加麗果:顧雛軍的是與非 顧雛軍倒下了,但在他身后,卻給資本界、企業界、學術界留下了沸沸揚揚的辯論話題。這種辯論隨著顧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的出現而似乎已有了定性的判斷。在法治社會里,顧雛軍應該承受多少罪與罰,最終還應由法律來說話。 其實,我們姑且不論顧雛軍為實現自己冰箱大王的夢想所用的吞噬科龍的手段是否合法,但就其在產業整合的資本運作手段來看,還是比較符合一個合格的資本運作大師和實業家的身份的。遺憾的是,他最終觸犯了法律的底線。 貝內特曾指出,在新的時代,人們已經不再試圖用劍來進行統治,但是,他們發現使用金錢作為武器同樣鋒利而且有效。戈登在《資本的冒險》一書中描述了在美國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各路資本英豪如何用自己的知識、智慧、膽識以及勇氣,來獲得金錢。典型的資本冒險故事之一,就是19世紀后期洛克菲勒攫取美國石油控制權的手段,今天看來他可能會被判處長期徒刑,但是他創立的美孚石油卻推動了石油價格的下跌和汽車產業的興起;英國人斯萊特用偷的手段把英國紡織業的秘密帶到美國并代替資本,在美國成功的復制出了被英國政府視為國家機密的英國紡織機器,但卻為美國的工業革命作出了杰出貢獻,被美國總統授予美國制造業之父的稱號。資本的冒險游走在財富和法律的邊緣。 游走在法律刀刃上的顧雛軍看起來也是一種資本的冒險。不是為顧雛軍辯解,但顧雛軍實實在在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思考:中國的民營企業家為何頻頻觸礁法律?從目前的事實看,顧挪用了科龍資金累計20多億元,尚有3億元左右未歸還,因此,他成了千夫所指。但值得商議的是,中國的證券業出現挪用客戶保證金事件早已不是秘密,中國的上市公司普遍挪用資金更不是秘密,其挪用的數量與顧所挪用的數量也不相上下,挪用的錢卻最終由政府來埋單,政府的錢難道不是全體納稅人的錢?他們挪用的資金莫非由政府埋單后就不是國有資產流失了?政府的錢是天上掉下來的么?這一切,莫非是民營企業家的身份和國有企業家的身份不同使然? 如果我們把顧雛軍事件放到整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來討論,也許更有意義。不論是資本界、企業界,還是學術界,都應該重視這樣一個問題:企業家如何依靠資本的冒險做強做大,求得發展。顧雛軍的做法固然不足取,但如果看到這一事件產生的土壤,我們對事件的認識也許可以更為客觀,更能有所收獲。 馬國川:從顧雛軍事件反思國有企業產權改革 證監會已于近期完成了對廣東科龍電器(資訊 行情 論壇)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有限公司及顧雛軍等人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行為的調查,并將依照法定程序做出行政處罰。此前,顧雛軍因涉嫌經濟犯罪已被公安部門立案偵查并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去年,郎咸平在文章和演講中指出,某些國有企業的高層利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之機(MBO),玩弄各種手段對國有資產進行巧取豪奪。顧雛軍的大名也儼然在冊。許多國企高層默不作聲,只有顧雛軍耐不住寂寞,跳出來與郎咸平理論。郎顧之爭成為2004年的一大新聞,顧雛軍的名字也迅速走紅。 當然,現在猜測顧雛軍的最后下場沒有什么意義,最重要的是它應該引起人們對于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問題的反思。 許多批評者都大力抨擊某些國有企業的高層利用所謂的改革,對國有資產進行巧取豪奪。確實,大量事實表明,在國有企業產權改革中的確存在壓低產權價格、侵吞國有資產的現象。對這類現象的廣泛關注和抗議表明人們對國有資產流失問題的憂慮,更表明人們對國有資產分配不公的不滿。 因為國有資產在轉讓中的賤賣,并未造成社會財富的損失和浪費,只是改變了財富在社會中的分配,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意味著資產所有權從政府主體向民間主體的轉移,財富總量并沒有變化。而且,事實上國有資產的損失和浪費由來已久,幾乎無處不在,對這樣的國有資產損失或浪費根本無人問津,只有國有企業改制中的資產賤賣才引發了如此強烈的批評,恰恰說明,對國有資產流失的指責,實質上是對改制中弱勢群體抗議某些不公平再分配的回應。 由于國有企業所有權虛化,人民不可能直接參與交易,所以產權改革實際上是看守者(企業的主管單位,尤其是那些單位的領導者)在出賣所看守而非其所有的財產。在授權與監督機制健全的條件下,產權改革是合法的代理交易;假如沒有合法的授權和完善的監督機制,就難以避免在國有資產分配中產生不公。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在所有權轉移的過程中,利益明顯地偏向了與國有企業相關利益主體中的強勢群體,尤其是那些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國企高層們,而另一些相對弱勢的相關利益群體,尤其是企業的工人們,在利益再分配中被邊緣化,甚至連其原有的利益也遭到了侵蝕。 顧雛軍事件警示我們,確實應該反思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得失。在某種意義上,國有企業產權改革就是國有資產的再分配。因此,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國有企業所有權再分配的相對公平,這就需要在改革中切實尊重和保障企業工人的切身利益。在這方面,波蘭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 下期征稿 在我國股票市場上,經常出現各種各樣以系聞名并有緊密聯系的群體,如德隆系、格林柯爾系、托普系、鴻儀系,等等,但它們都在市場的風云變幻中灰飛煙滅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局?本報下周評論版讀者討論題目為《造系運動走向衰落》,歡迎來稿,下周二截稿。 E--Mail:janson@ssnews.com.cn。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欄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