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氏資產接盤者迷離 海信自稱是最合適的收購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7日 10:1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王法爭 山東報道 “海信可能最合適。”8月4日,海信集團副總裁程開訓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是海信集團即將收購顧雛軍旗下白色家電產業的消息傳出后,海信集團第一次對這一消息作出回應。
自顧雛軍事件之后,其所控制的白色家電產業成為眾多業內買家關注的對象。據悉,目前已經有多家企業表示了收購的意向,海信集團被傳出是第一家準備接盤的企業。 8月4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程開訓證實了海信有意接盤“顧氏白電”的傳聞,并且稱海信已經做好了收購的前期準備。 搶占先機 此前有消息稱,為了在爭奪戰中覓得先機,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已經親自帶領大隊人馬進駐“顧氏公司”的大本營進行斡旋。程開訓否認了此消息的真實性:“關于周董帶隊進駐南方的消息并不確切。”程解釋說,海信在南方有很多業務,銷售的、采購的、物流的等等,因此,集團的各級管理人員去那里很經常,也很正常。考察“顧氏公司”,了解信息是有的,但集團的高管沒有出現有些報道中的那樣:就駐在這家公司。 程開訓透露說,海信收購顧氏白電的想法從顧雛軍暴出問題就已開始,并且已經做好了收購工作的各種準備,包括思想、意識、財務以及信息、管理、渠道等諸方面。程還特別提到,最重要的可行性分析已經充分論證。 程開訓強調,我個人理解,在眾說紛紜的收購對象中,可能海信是最合適的,因為海信是一個扎實穩定,對制造業、對產品執著的企業。對已經經過資本波浪洗禮的“顧氏公司”來說,穩健經營的收購對象,應該是第一選擇。 現在,有意收購“顧氏白電”的企業已排起長隊,既有行業內資本,也有外來資金,既有本土企業,也有跨國公司,據消息人士透露,這些企業除海信外,還有美的集團、誠通集團、格力、TCL、香港華潤、萬和、格蘭仕以及惠而浦、伊萊克斯等。雖然對手們個個實力強勁,但按照程開訓的理解,海信的把握很大。 收購動機 談到為什么會看上目前爭議頗多的“顧氏公司”,程開訓直言不諱:“‘顧氏公司’當年是中國白色電器的龍頭,有很好的質量、工藝基礎和制造能力,有很好的生產制造管理人才,也有曾經輝煌的品牌和社會影響。對任何一個有理想的企業來講,對一個潛力無限、能大大增強自己競爭力的機會都不會放過,都會產生一些積極的想法。” 相對于電視來說,白色家電尚是海信的軟肋。目前海信的空調在全國市場占第五六位左右,其中變頻空調占全國總量的50%以上,冰箱由于發展起步晚,僅為列第十位左右。 2002年5月,海信從收購北京雪花開始,正式步入冰箱業。據了解,海信冰箱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每月的同期增長幅度都很高。市場調查顯示,海信是冰箱行業持續高速增長最快的企業之一。 歷史上,北京雪花最高的年產銷量是12萬臺,而海信冰箱去年就做到了60萬臺,今年的目標是80萬臺。但從今年年初開始,海信冰箱產能嚴重制約銷售,銷售訂單的違約率開始升高。用程開訓的話說,“市場與渠道處于嗷嗷待哺的狀態”。為了緩解這種狀況,海信于今年春天在南京利用南京伯樂電器集團的設備組建了新的冰箱生產基地。 但產能只有100萬臺的南京基地并不能滿足海信的胃口。程開訓說,明年,也就是2006年,海信冰箱將超過100萬臺,這其中還不包括迅速增長的海外市場。程認為,產能以及產品結構調整所需要的大冰箱、海外需要的小容積冰箱等結構性短缺仍然制約著海信的發展。因此,尋找新的產能源是海信的一項戰略選擇,擁有每年900萬臺產能的“顧氏公司”自然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程開訓向本報記者描繪了一幅海信如果對“顧氏公司”成功收購后的美好圖景:海信的彩電、空調、冰箱將三翼齊飛,均衡發展。企業的實力、規模將大大增強,海信在全國的生產制造將呈現出北(遼寧、北京)、東(青島、淄博)、中(南京、浙江湖州)、西(新疆)、南(廣東、貴陽)全面布局的局面。因此,給海信帶來的不僅是競爭實力、規模效益和成本控制,更重要的是利潤的增加。 同時,“顧氏公司”的生產和市場優勢集中在南方也是吸引海信集團的重要因素。 由于歷史的原因,海信在北方擁有龐大的存量客戶,但近兩年海信的系列產品增長主要在南方,非常需要南方的產能支持。 程開訓提到,對“顧氏公司”有想法,利用其產能、地理位置,彌補海信在產能、渠道、市場滲透力甚至是產品結構方面上存在的短板是一個出發點。“另外,南方的制造成本、輻射南方市場的能力、物流成本(特別是冰箱與空調)等都會與海信產生巨大的互補。” 程開訓坦言,海信目前不會考慮并購發達國家的家電巨頭,但收購顧雛軍白色家電企業,是近期工作的重點。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