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立系華麗轉身 汪力成再炫財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6日 14:18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歐陽曉紅 尹先凱 北京報道 “會議并無特別內容,主要是華立控股(000607)就7月5日的重大資產置換公告向公眾做一補充說明,以示我們的姿態。”8月4日,剛剛在上海開完資產置換說明會華立醫藥集團副總裁姜一飛告訴記者。在會上,面對機構投資者、基金經理以及市場研究人士,華立控股再一次描述了其締造青蒿素(青蒿的提取物,是治療瘧疾藥物的有效成分)帝國之夢。
事情緣于十個月前,華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曾告誡其麾下控股公司昆明制藥(600422)的管理層:“等到有一天資源都被搶完了,再醒悟就來不及了。” 十個月后這句話被付諸于行動——華立控股公告擬將其所持華立儀表76.77%的股權與華立集團所持有昆明制藥29.00%的股權、武漢健民(600976)4.01%的股權進行資產置換。 資產置換、公告、等待獲準……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進行著;但倘若視線放大至華立集團,會發現更巨大的變化;其資本的狀態似乎經歷了“核變”效應——當年一家身價16萬元、不起眼的余杭儀表廠,15年后的2002年變成了25億身家的華立集團;而從25億至今天的80億身家,時間跨度僅為3年。 正是人稱“洗殼高手”的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導演了這一切。 眼花繚亂的收購 滿世界飛的華立醫藥集團副總裁姜一飛告訴記者,已有35年歷史的華立,近年來可謂處于一個超常規發展的階段,雖然許多動作尚在進行之中,一時還無法向外界表達,但她肯定地認為目前華立總資產已遠不止80億。 如同飆升幾十億的資產讓人不可思議,汪力成運用“財技”演繹的資本軌跡同樣讓人眩暈。 你在汪力成身上能看到一種原始的財富沖動。這個從未見過爺爺什么模樣、在其父親5歲時爺爺就被日本人槍殺的小男孩,成人后,自稱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但崇尚佛家的融合理念。而這種融合思想讓汪力成總不忘提醒自己和部下,在每次的收購過程中,極力向對方表現出并非“救世主”,只是志同道合者,因此頗得人緣——熟悉汪的人這樣描述汪力成。 其實,汪自1996年就蠢蠢欲動的資本“陰謀”始于西進運動。 “一番波折,當時只花了500萬元就收購了連續虧損三年、資產2000萬的重慶電度表廠。”上述熟悉汪的人士稱。 既然可以兼并收購實業,為什么不可以在股市中進行兼并收購?將重慶電度表廠納入囊中之后,汪又把注意力轉向了資本市場。 1999年下半年,經過18個月的談判,完全民營化的華立通過資產置換成為ST川儀(后更名為華立控股)的第一大股東。 2000年,汪力成再次進軍虧損上市公司,華立集團成為ST恒泰(600097.sh后更名為華立科技)第一大股東,彼時,該上市公司總資產約7億元,而負債則高達近6億元。很快,汪再施置換之計。首先將ST恒泰近6億債務中的4億剝離給楊凌(海南)高科技熱帶農業有限公司,而代價是公司將除昌江芒果園、銀通辦公樓和對恒泰集團應收款合計約1.58億元之外的全部閑置農業資產,按照經審定值5.1億元作為轉讓價格出售給楊凌高科。 這兩次收購,汪用的都是資產置入重組法,收購的都是法人股,不必注入資金,又剝離了債務,而且控股權不超過30%,避開要約收購條款。 2001年,華立集團又將眼光瞄向海外,其在美國設立的公司收購控股了在NASDAQ上市的太平洋系統控制技術公司(PFSY)。2001年,善借勢的汪趁“9·11”后的股市大跌收購了飛利浦位于美國的CDMA項目。 2002年,華立集團收購昆明制藥(600422),并借助昆藥平臺,繼續資本市場運作整合,通過三年的時間形成了一個約達20億元規模的醫藥產業平臺。 接下來的“獵物”是四川金頂(600678)。今年4月23日,四川金頂公告稱,上海華策投資有限公司(華立集團全資下屬一級企業)以10059萬元現金受讓公司4883.383萬股國家股(占總股本的20.99%),轉讓方為公司第二大股東樂山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不過,該次轉讓尚需國資委的批準。 左手換右手的含義 把一個個原本千瘡百孔的“殼”洗干凈,并最大化的配置好資源成了汪立成的緊要任務。以青蒿素產業鏈整合為由的資產置換是一個樣本。 其實早在2002年底華立收編昆藥之時,就在構建一個龐大的青蒿素帝國,擁有“種植-加工-研發-成藥-營銷”的完整產業鏈;并在2003年用募集資金1.94億投資青蒿素項目,同時著手相應的資源整合工作。去年年初,汪表示要成立專門班子進行醫藥資源整合。“華立控股將成為一個有地域特色的稀缺植物藥資源的發展平臺。”汪說。 一切早已在安排之中。但為何在7月初宣布公告重大資產置換,將華立定位于主攻醫藥產業? 在美聯通投資副總裁顧燦奇看來,華立既想做資本運作又在做實業;幾個殼做得也不算過分,如控股華立控股、華立科技、昆明制藥,參股武漢健民等。這一次,華立只是拿旗下一家控股公司資產去置換另一家控股公司資產,理論上并沒有付出什么,就像從左手換到右手,但最終能達到支撐股價的目的,而作為最大股東、并未上市的華立集團其額外利益不言而喻。 他舉例說,通常他們的市場策劃也是如此:將最優質的資產置入上市公司之中,但保持在集團控制手中。股改時,分一點利潤給流通股并不會吃虧,反而得到的利益會很大。如分掉1000萬利潤,但股價卻可能從市值角度上升到1個億,如果股權占40%,市值上升4000萬;而利潤占40%還拿到400萬,這樣就用600萬的成本增加了4400萬的利益。 至于此次華立與昆明置換的不足部分1.45億由華立集團補足,更說明華立集團做高華立股價的決心;一則陷于低谷的股價可逐步做上去,二則拿到現金之后,評估時的資產更優質了,甚至能得到更高的市場估值,于是又有了足夠的現金去做其他的再次收購。 但凡股權分置改革期間的重大資產置換容易讓人聯想到股改。“資產置換與股改沒有任何關系,今年3月份,我們就在醞釀此事——只希望能夠成為最大的青蒿素供應商。”華立集團證券事務代表熊波告訴記者。 資金之惑 對于資產總額飆升到80多億,熊波說:“我們一直在擴張啊,2002年重慶華立的資產規模還很小,2000年時華立集團甚至還沒有醫藥產業,可現在醫藥產業至少有30多億的規模。” 他認為,隨之上升的營業收入也是如此,況且,統計本身是合并報表數據,并非哪個單體公司數據。如昆明制藥只有29%的股份,但合并報表、銷售規模都是算在統一口徑里。 不過,另一分析師卻認為,資產總額飆到80多億,靜態而言,一定是負債在上升,因為一直擴張,有些項目需要培育,不可能立即見效,很難有太多的利潤;動態觀察,要運營80億資產,需要大量現金流,這現金流是怎樣組成的?也會帶來一個必然結果——可能是高負債企業;不過,從上市公司看,除華立科技66.8%的資產負債率略高外,其他兩家華立控股、昆明制藥分別為50.9%與27.9%,其資金基本面頗為良好,所以,并不能排除非上市公司的大量舉債。 但是,在華立集團的網頁上,幾乎所有相關財務數據都被有意或無意地刪除了。 另據了解,目前,這個世界上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青蒿素及其制劑的專業公司的夢想是年銷售收入過億元。資料顯示,2004年,華立年銷售收入達102億,但即便三家控股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加在一起也只占華立集團總收入的20%,“其主要貢獻來源于制造業。”熊波解釋說。資料表明,2004年7月華立還投資11億建了一個公共計量儀表及系統集成項目。華立似乎有“聲東擊西”之嫌。 “這是華立旗下的子公司投資所為,其來源之一是自有資金,另外的部分是銀行貸款,與上市公司無關。”熊波對記者解釋道。 有意思的是,一方面“資本經營戰略是華立實現跨越式成長的重要途徑;為打破傳統制造型企業融資渠道單一、現金流短缺“瓶頸”,自1994年,華立開始尋找在資本市場上直接融資的渠道。”汪力成在公開場合這樣表示。但另一方面,將資本與實體對接或打通之后的華立,其主要收入來源與資金供應都不是上市公司。 擴張從未間斷過的華立,無論是資金來源還是分配,其分寸的掌握都顯得恰到好處。“這是因為資本運營不僅要陰謀,還得要陽謀。汪對這些駕輕就熟。”上文提到的熟悉汪的人士這樣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