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人士透露證券融資公司試點已得監管層肯定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6日 01:0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莫 菲 上海報道 “我們希望證券融資公司放在浦東試點。”8月初,上海浦東新區,一位官員向記者描繪著被國務院定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區域的上海浦東新區的美好藍圖。 與此同時,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建議中的證券融資公司試點,已得到監管層的高度重
“至于,證券融資公司是否能成立,并在浦東做試點,最終需要上報國務院同意。”該人士表示,證券融資公司是一家為證券公司提供短期融資和流動性支持的專業化融資公司。它可以向銀行借款,為證券公司及顧客的有價證券的發行、流通和結算,提供有關資金和有價證券的借貸,融資融券是其中的一項業務。 而其關鍵的作用還不止于此。 “除了為證券公司提供順暢的融資渠道,有效連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之外,背后還包涵了另一層深遠的意義。”上述知情人士指出,“設想把證券融資公司當成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的存管公司,它是有別于銀行存管制度之外的第三方存管,就像韓國模式一樣。” 韓國模式 呼聲并非來自一處。 除了證監會在積極研究之外,中國人民銀行也對此表示支持。 2004年3月5日,在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的討論會議上,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曾表示,央行對于上海組建證券融資公司的要求正在積極研究,支持上海在這方面率先探索。 事實上,對于證券融資公司的研究,更早還可以追溯到2002年。 一位接近證監會的人士介紹:“當時,證券公司的融資渠道十分狹窄,股票質押貸款一度叫停,銀行普遍不愿意給證券公司借款。除了銀行間同業市場短期拆借之外,可以說證券公司幾乎沒有通暢的融資渠道。于是,證券公司挪用客戶保證金、客戶國債的事情頻頻發生。” 根據歷年中國證監會所披露的對證券經營機構處罰公告粗略統計,受到處罰的證券經營機構有50%以上是因為涉嫌違規挪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 基于這種情況,證監會有關部門著手研究海外市場的一些融資模式,韓國、日本和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專業集中融資模式逐漸進入了監管層和專家的視野。 其中,既能為券商融資融券,又能抵御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風險的韓國模式受到了特別關注。 “韓國證券金融公司是韓國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存管制度的核心。在韓國金融危機中,少數證券公司破產或被外資收購,但投資者客戶保證金未受損失,這與韓國獨立、集中、統一的客戶保證金存管制度有很大關系。”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陳建瑜認為。 2003年,上海市金融辦專門邀請申銀萬國證券研究公司做了《證券金融公司設立的可行性研究》報告。 同年,深圳證券交易所派了多位綜合研究所研究員,就此事專門赴韓國,訪問韓國證券金融公司,并向有關部門遞交了關于建立證券金融公司的方案,參與方案制作的陳建瑜表示。 不過,經歷了兩年多的各方呼吁和研究,證券融資公司始終猶抱琵琶半遮面。 “實際上,成立證券融資公司,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是沒有障礙的。”一位熟悉融資公司,并精通法律的專業人士介紹。 此外,在《證券法》一審過程中,已把有關禁止融資融券的條款修改為“證券公司從事向客戶融資或者融券的證券交易活動,必須遵守國家有關規定”。 “而浦東作為國務院制定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田,其力推金融創新的打算也為有關部門研究證券融資公司提供了另一股推動力。”上述人士分析。 客戶保證金存管公司 相比拓寬證券公司融資渠道,成立客戶保證金存管公司的需求似乎更加急迫。 “證券公司挪用保證金,嚴重威脅到客戶資金的安全和投資者的利益,給證券市場帶來了較大的風險,有的甚至演變成為社會風險。”陳建瑜表示,“在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的問題沒有得以妥善解決之前,監管機構對證券業的金融創新會持十分謹慎的態度。” 7月底,在中央匯金公司召開的券商注資會議上,匯金有關人士向三家準備注資的重點券商建議“采用銀行第三方獨立存管”,而非證券公司內部獨立存管,以防范風險。 之前,央行曾向國務院提議“股民的名義資金賬戶開戶在商業銀行”。這一建議已納入《證券法》一審稿中。 對于即將列入法律的這一條款,不少業內人士持有不同意見,“照搬臺灣地區的存管模式,把證券客戶保證金存在商業銀行,并不是海外的主流模式。它也未必適合中國。”“這無疑是把證券公司的所有客戶資源向銀行拱手相讓。”某券商負責人認為,“此外,執行銀行存管,證券公司原先穩定的一塊利差收入也將由銀行獲得,如果成立證券融資公司,那么這塊利差收入將保持在證券公司內部,或者由證券公司與證券融資公司一起分享。” 他們指出,首先,中國沒有混業經營的全能銀行制度;其次,現階段,在客戶保證金存入商業銀行之后,中國的商業銀行還不能通過發達的貨幣市場為券商提供強有力的融資支持。 另一方面,銀行的態度也并沒有預想的積極。“從南方證券在中國建設銀行執行獨立存管的效果來看,有待斟酌。原因之一是,銀行存管要求銀行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系統平臺,而存管的利潤卻是微薄的。”招商銀行人士闡述了銀行不積極的理由。 世界上第三種主流模式是券商主要通過專門的金融機構——證券金融公司進行融資,證券公司把客戶的保證金存在證券金融公司,即韓國存管公司模式。 “這種集中存管客戶保證金的方式,不同于多家商業銀行或證券公司分散存管,存管保證金的責任非常明確。這樣的制度安排易于及時發現并處理挪用問題。”申銀萬國研究人士介紹。 據悉,有關部門非常重視韓國存管公司的制度設計,希望在《證券法》正式定稿前,掃除建立證券融資公司的潛在法律障礙——“股民資金賬戶開戶在商業銀行”條款。 組織構架 “參照韓國證券金融公司的構架,我們建議中國的證券融資公司(簡稱‘中證融’)的資金來源可以有以下幾個途徑。”曾出訪韓國,并參與深交所遞交的證券融資公司方案制作的陳建瑜說。 首先,資本金:證券融資公司的注冊資本金設計為50億~100億元,建議入主證券融資公司的主要股東是中央匯金公司、交易所、券商及其他證券機構。 其次,股民保證金:這是構成證券融資公司資金來源的重要部分,它源于各證券經營機構存入的股民含自然人和機構法人保證金,即改變現行的股民保證金存入商業銀行的方式,統一把這部分資金存入證券銀行。 第三,證券機構存款:主要是券商、證券交易所、其他證券機構在經營活動中的閑置資金存款。 第四,銀行信貸融資,也可以發行金融債券、商業票據,同業拆借市場拆借。 第五,向中央銀行申請再貸款等。 證券融資公司的業務包括“為證券承銷業務向包銷商貸放資金;通過證券抵押向證券公司貸放資金或出借證券;通過包銷商向公眾投資者貸放認購所需的資金;在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債券交易;保管證券和接受證券寄存”。 其次,證券融資公司的還有“為維持證券的市場價格而發放貸款”的職能。 “如有證券融資公司存在,就不會發生中國證券登記公司通過商業銀行向數家創新券商發放周轉貸款,且央行再三澄清事件。在法律上,證券融資公司完全可以擔當起發放平準基金,維護市場價格的救市職責。”某券商負責人說。 再者,證券融資公司可以“通過證券交易所的清算機構貸放交易結算所需的資金或證券”,表明當中國登記結算公司發生結算風險時,可以向證券融資公司借貸,而不是直接申請央行再貸款。 “不過,有一個問題必須解決。”陳建瑜表示,這就是對于中證融而言,融券的“券”來源在哪里? “韓國有專門的證券集中保管公司,而我國的證券保管和結算是集中在中國登記結算公司,要解決證券融資公司融券的來源,必須依靠中國登記結算公司。”他指出了一條出路。 橋梁和防火墻 “一邊是貨幣市場,一邊是資本市場”,申萬研究所人士形象地把證券融資公司比喻成連接兩個市場的橋梁。 “證券融資公司是處于兩個市場間的中介,一方面可以通過向證券公司融出資金的方式,推動證券公司的健康發展,從而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向銀行融入資金的方式,為銀行提供新的業務渠道,從而推動貨幣市場的發展。”他說。 同時,證券融資公司還是一堵防火墻,對資本市場的風險進入貨幣市場進行緩沖。 “證券金融公司既相對獨立于銀行體系,也相對獨立于證券市場體系,其專業化的業務結構和人員配備決定了證券金融公司比銀行更了解證券市場,對于銀行而言,直接面對的是證券金融公司,而不是分散的證券公司,一方面可以體現專業化帶來的效率,銀行只需對證券金融公司進行風險評估。”上述研究人士認為。 顯然,證券融資公司是匯集各方風險的公司,那么對于證券融資公司而言,自身集中的風險將通過什么途徑化解呢? 一位貼近證監會人士建議: 首先,由于證券融資公司經辦存款與貸款業務,按照中國人民銀行的規定,向中國人民銀行交存存款準備金,留足備付金; 其次,銀監會確定有關商業銀行向證券融資公司提供資金的渠道、方式和管理辦法; 第三,中國證監會制定證券融資公司向券商或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的管理辦法。在今后處理證券公司問題時,證監會將有更多的資金話語權力。 “應由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一起參與證券融資公司設立,凝集各方力量監管與化解風險。” 鏈接: 韓國證券金融公司成立于1955年,是經韓國財政經濟部批準,依據《公司法》設立的。據了解,當時銀行普遍不愿向證券機構提供貸款,需要設立一家證券融資公司。為確保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安全、完整,1999年4月1日起,該公司負責集中管理證券公司和期貨公司客戶保證金。目前,該公司注冊資本3400億韓元(按現行韓元兌美元匯率計算約3億美元)。 根據韓國《證券與證券交易法》第44條第3款,證券公司必須將客戶保證金存入證券融資公司,并將客戶保證金存款賬戶與證券公司在證券融資公司存款賬戶分開。客戶保證金賬戶可以存款賬戶形式開立,也可以信托賬戶形式開立。開立信托賬戶管理保證金的目的是將客戶保證金與證券融資公司自身資產負債進一步分開,即使證券融資公司破產也不會殃及保證金。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