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機遇也是挑戰 再論股改給國資帶來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5日 07:52 中國證券報 | |||||||||
在關系中國資本市場前途和命運的股權分置改革中,國家股及國有法人股因占有全部非流通股的近四分之三而舉足輕重。可以說,沒有國有資本的積極參與,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在不少國有控股股東踴躍參與改革的同時,也有少數國有控股股東認為,股改只是證券市場本身的變革,對國資沒有多少益處,因而或是在支付對價時計小利而不算大賬,或是停步不前、消極觀望。
股權分置改革究竟會給國資帶來什么?如果說,國有股通過股改獲得的流通溢價是看得見、算得清的直接收益,那么,股改給上市公司帶來的體制機制變革以及國資因此而獲得的間接收益,則是無形的和難以估量的。 公司治理,是近年來經濟界和市場各方越來越關注的焦點。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在股權分置的格局下,在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缺乏共同利益基礎的情況下,在控股股東“一股獨霸”的制度環境中,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無法形成的。而一個沒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的國有控股企業,即使成為上市公司,也只能是有現代企業之名而無現代企業之實。股權分置改革的意義就在于,動搖“一股獨霸”的根基,奠定全體股東的共同利益基礎,構建所有者之間的權力制衡。也許,國有股股東會因此而失去“一言九鼎”的話語權,但他們將因持有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企業而長久地保值增值。兩相比較,孰輕孰重? 借助資本市場做大做強,是眾多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東的夢想。但是,在股權分置的背景下,夢想難成光榮。不是么?股權不能流通,公司業績做好了,卻不能分享由此帶來的股價的上升;要在流動中重組結構,至多只能拿到凈資產之上少得可憐的“協議溢價”;要以股權向銀行抵押融資,在價值上不免大打折扣;要通過市場并購實現快速擴張,又少了“換股”這一便捷而又低成本的操作手段……凡此種種,捆住了企業的手腳,阻礙了資本的擴張。從這個意義上說,通過支付對價而獲得流通權的國有資本,在改革中失去的是鎖鏈,獲得的是大發展的空間。如此好事,何樂不為? 對高管和技術骨干實行股權激勵,是股份制企業更好地維系委托/代理關系、促進企業發展的行之有效的辦法。但是,在股權分置情況下,股權激勵要么不能做,即便“曲線”做了,也因股價不能真實反映企業價值而呈畸形狀態。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后,在上市公司實行股權激勵將成為水到渠成之事。當然,與動力相伴的是壓力。在未來全流通的市場上,公司業績下降,股票價格下滑,企業就可能成為競爭對手的購并對象。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廣大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制后,由于農民的利益和所承包土地的收益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農業生產力空前提升。可以預見,經過股權分置改革,當股權激勵在上市公司普遍而有序地實行后,給包括國有資本在內的公司股東帶來的回報,將遠非昔日可比。 毋庸諱言,股權分置改革給國資及其控股公司帶來上述種種機遇的同時,也向現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提出了種種新課題: --怎樣順應股改后上市公司體制、機制的變化,真正實現國有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形成有序、高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怎樣順應非流通股轉為流通股后的企業估值動態化,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考核體系? --怎樣順應與股改相伴生的人力資本特別是企業家資本的市場化,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管人”新體制? --怎樣順應股改后的市場新環境,借助資本市場這個平臺實現國有資本“有進有退”的戰略新布局? ……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就一直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制、利改稅、資產經營責任制、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探索和嘗試后的今天,我們驀然發現,國企和國資改革與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竟是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如果說,國有企業必須走股份制改造之路,已成為20多年改革的一條基本經驗,那么,我們期待著,股權分置改革將為走在改革前列的國有控股和參股上市公司,開辟出一片茁壯成長的新天地!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