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有形之手該出手時要出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4日 07:30 第一財經日報 | ||||||||
本報記者 魏璇 發自北京 “我認為紅利稅減半的力度還不夠。在股權分置改革進行到攻堅階段,甚至應該動用更多的手段,更大的行政力度予以配合,為股市結構性調整創造總量條件。”首都經貿大學劉紀鵬教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的專訪時提出,解決股權分置這個中國證券市場的特殊問題時必須有特殊手段配合。同時他還提出應該盡力在國有銀行上市之前完成股權分置改革
昨天,財政部聯手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通知,宣布紅利減半納稅,股改免印花稅和所得稅。這也是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以來,大盤深跌之后有關部門推出的配合措施之一。對此,劉紀鵬認為,在中國股市轉型之時,必要的行政手段不可或缺。 劉紀鵬分析指出,中國股市目前處于存在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股權分置和A、B、H三種股份分割的新興市場尚未轉軌階段。只有解決了上述劃分問題后,才會進入成熟股市發展階段。在現階段,正確的方法是尊重國情,在一定規模的基礎上,在發展中逐步解決中國股市的結構和制度性矛盾。由于這些矛盾具有中國體制的特殊性,很難簡單地靠自然并軌的方式解決,客觀要求較多地發揮政策“有形之手”來解決這些結構性矛盾。 “為解決這些矛盾,必要時必須輔以總量調控手段,確保順利實現并軌。”劉紀鵬認為,“造成今天股市超常持續下跌的重要原因是超出市場規律所能解決的政策性因素。解鈴還需系鈴人,管理層有責任運用有形之手來幫助市場渡過難關。” 對于在非流通股全流通的過程中,提出的“對價”理論,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經在內部會議上解說了對價的概念,即對價的雙方是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標的物是非流通股的流通權,非流通股如果可流通,那么就要給另一方流通股股東一個不損害其利益、能夠避免風險的承諾。 “尚主席表示,流通權是有價值的。非流通股想要獲得流通權,要花費成本,這個成本就叫對價!眲⒓o鵬指出,股權分置改革的動機和“國九條”是一脈相承的,“對價”是非流通股按市價流通的必要前提。“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開端,所以引發了人們看到的當前大盤在解決一個結構性矛盾——由于標的物是流通權的溢價,流通權的溢價是建立在流通權要有溢價的基礎上,由此決定了大盤必須在一定的點位上以支持這個溢價的存在。如果大盤繼續跌,跌到非流通股和可流通股再進一步接近,此時非流通股已經沒有流通股溢價了,更何談給股民的補償?”劉紀鵬說。 此外,目前的現狀是大盤繼續跌,股民就更沒有信心,越沒有信心就越糾纏到對歷史的補償上。劉紀鵬認為正是在這種心理下產生了所謂的求同效應:大盤越跌流通股股東越要求非流通股股東增加補償的數量,流通股股權的溢價也越少。兩種股權的差別顯示不出來,非流通股沒有補償的動力,更加無法與流通股達成共識。基于上述兩個層面的分析,劉紀鵬認為有關部門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出手將大盤維持到一定的點位,從而為“對價”創造市場條件。 所謂“有形之手”,劉紀鵬歸納了幾點:平準基金應該果斷入市,并且像中國香港特區政府阻擊國際金融大鱷一樣,拿出相當一部分資金公開入市;對價補償、分類表決;上市公司可以回購、大股東可購買本公司的股票。此外,在財政政策方面還可以減免稅收、增加QFII額度。 劉紀鵬特別建議,在行政手段救急后,還可以考慮設立“NGO”即“非官方組織基金”。官方基金不可能是長久之計,可以考慮吸引國外大機構的資金進入股市,等于增加了一筆資金穩定大盤,實施總量調控,為股權分置改革保駕護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