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權分置改革三大假想 方案表決演變為機構博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08日 08:56 中國經營報 | ||||||||
作者:胡朝暉 背景 股權分置改革歷經艱難
2001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國有股減持主要采取國有股存量發行的方式。凡國家擁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境外上市的公司)向公共投資者首次發行和增發股票時,均應按融資額的10%出售國有股。國有股存量出售的收入,全部上繳全國社會保障基金。 2001年10月22日,中國證監會就宣布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第五條規定,并表示將公開征集國有股減持方案、研究制定具體操作辦法,穩步推進這項工作。 2002年6月23日,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發行上市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 2004年2月初,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明確提出“積極穩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在解決這一問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有利于市場的穩定和發展,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2005年4月12日,中國證監會負責人就股市八大敏感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首次公開表態,根據“國九條”的總體要求,“解決股權分置已具備啟動試點的條件”。 2005年4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標志著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 監管層顯然是希望“五一”長假能夠緩解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方案給投資者帶來的沖擊。在經過多年爭論、多次嘗試和漫長等待后,4月29日晚,中國證監會發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 正如市場此前預料的,《通知》只是一個程序性規定,并沒有細化到解決股權分置的具體方案。也正因為如此,建立在分類表決基礎上的試點方案給投資者留下了足夠的想像空間。 假想一:方案表決演變為機構博弈 《通知》指出,股權分置改革試點須遵循“國九條”的總體要求,按照“市場穩定發展、規則公平統一、方案協商選擇、流通股東表決、實施分步有序”的操作原則進行。試點上市公司股東自主決定股權分置問題解決方案。這一原則被經濟學家易憲容歸納為“統一組織、分散決策”。 這意味著證監會不承擔確定試點方案的責任,也沒有相關的操作指引,更沒有確定任何補償原則。具體公司股權分置解決的博弈將完全在非流通股股東和流通股股東之間進行。而分類表決機制幾乎是保障公眾股東利益的惟一途徑。 對于試點方案的表決,通知規定,“方案需經參加表決的股東所持表決權的1/3以上通過,并經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所持表決權的2/3以上通過。” 對此,一直關注全流通問題的張衛星幾乎在《通知》公布后的第一時間就指出,該規定的漏洞在“沒有規定流通股投票率”,因此可能出現個別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決定大多數沒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命運的情況。 早在2004年,電廣傳媒(資訊 行情 論壇)(000917)就是通過分類表決的方式完成了“以股抵債”,大股東以每股7.15元的價格實現了退出,一次性清償5.39億元的占款。當時參加表決的流通股股東還不到5%,被稱為是4%決定了96%的命運。 張衛星因此建議應該明確流通股投票率必須在20%以上才是有效表決。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華生對此不甚認同。他認為,規定所謂20%的投票率沒有任何根據。“關于表決,慣例是50%有效,或者是根本沒有比例限制。而且如果規定了一定的投票率,而在實際操作中又無法達到,將面臨尷尬處境。”。 “實際上,通常小股東不可能去參加投票,基金一類的投資者往往成為流通股股東的代表。”北大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的曹鳳岐教授更直接指出。而資料也顯示,自實施分類表決以來,小股東投票率大多在10%以下。 實際情形倘真如此,持有大量流通股的機構投資者將成為掌握流通股股東實際命運的人,而具體公司的股權分置解決方案也隨之成為非流通股股東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博弈。 假想二:績差公司成為試點主流 《通知》還指出,中國證監會根據上市公司股東的改革意向和保薦機構的推薦,協商確定試點公司。試點上市公司股東自主決定股權分置問題解決方案。 這等于將股權分置改革的決策權歸還給企業自己,更直白地說,是交給上市公司的決策者大股東。至于什么樣的公司能進行股權分置改革,《通知》沒有任何規定。 那么,什么樣的公司會對全流通態度積極?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我們同上市公司接觸的過程中,最希望實現全流通的是在1998年~1999年上市公司重組熱潮中被套牢成為股東的機構投資者。”“目前看來,存在這種(好公司不急于全流通,差公司熱衷全流通)可能。”曹鳳岐教授認同這種推測。 虎杰投資首席分析師張寅對此指出,不能為了流通而流通,通過全流通實現股權平等的目的是為了完善法人治理環境。因此那些大股東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股權被抵押或股權處于過戶期間的上市公司應該沒有資格參與股權分置改革。 否則,這次改革很有可能演變為差公司大股東的“勝利逃亡”。 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更進一步指出,《通知》對流通股股東知情權與提議權關注不夠,大股東與保薦機構掌控這些權利可能會損害到股民。韓志國建議,政府應當給予3%~5%流通股股東聯名提案的權利。 假想三:改革試點“虎頭蛇尾” 《通知》的出臺意味著試點公司的推出已是指日可待,而到目前為止,關于試點公司選擇標準,惟一半官方版本還是“國務院若干意見”發表前,中國證監會規劃委主任李青原提到的,“在搞全流通試點時,選擇對象為:沒有嚴重歷史問題、基礎好、在國民經濟中有代表性、和國民經濟狀況關聯度較高、實施全流通后股價能穩中有升的企業。” 對此,上海榮正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培敏為試點公司設想了具體的條件,其中包括了公司股本結構簡單,控制權關系清晰,業績超過6%等等十大條件。 而不論是有關官員的表態,還是各方專家建議,均認為試點公司選擇的成敗直接決定著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成敗。 對此,有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證監會當然希望試點成功,因此對經過精心選擇的試點公司,有關方面很可能還會給予優惠政策配合,這當然會增加試點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在未來推廣試點過程中,許多上市公司的條件可能遠沒有試點公司好,投資者心態也可能隨之發生變化。因此,很有可能出現股權分置改革“虎頭蛇尾”,甚至到后來完全進行不下去的情況。 “用分類表決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攻堅,這是決策風險最小的選擇。但是由于表決雙方一邊是公司大股東、一邊是流通股機構投資者,均處于壟斷地位,因此很可能出現由于報價遠離雙方可接受區間、而達不成交易的情況。而這是分類表決本身的問題,任何程序性規定都于事無補。”華生對此指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