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被殖民化 左右股市的政策力量正在失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9日 11:19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賀可 北京報道 左右了股市10多年的政策力量正在失效。 1月24日,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下調50%,由2‰調整為1‰。股市在經歷了一天上漲之后,次日重回低落。歷史上,調整印花稅均是股市行情轉折點。
進入2005年以來,中國股市不斷地創出新低。無論是非流通股轉讓的開鑼到暫停,還是詢價制第一單的產生到印花稅的下調,及至坊間流傳但無法證實的股權分置的試點,過去所謂的利好與利空都變得與中國股市無關。 “以前,這些都會對股市產生一些影響,但現在,市場似乎已經擺脫了這些因素的影響,”東北證券一位專事資產管理的人士頗為困惑,“已搞不清楚什么能影響市場。” 本源在于,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的先后順序已經由于不尊重國情和不堅持漸變穩定發展的20多年成功改革的方法論而被打亂,這是學者劉紀鵬對股市現狀給出的解釋。事實上,基礎薄弱、制度先天缺陷是造成現狀的根本原因,但這無法合理解釋在并不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中國股市中政策的失效。 現在,中國股市已非過去那種單一參與力量,尤其是隨著外資力量在中國股市中話語權、定價權的加強,而我們又只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簡單制度、規則模仿,這或許才是造成目前局面的重要原因。 政策失靈進行時 表面看起來,局面似乎有些失控。 “這是中國股市市場化中必須要經歷的階段,現在的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外資投行分析師說。 “中國股市市場化是在沒有制度基礎的前提下進行的,現在面臨的仍然是基本的制度層面問題無法解決的問題,是一個老問題。”銀河證券一位分析師說。 這是中國股市在提出“市場化”概念5年后的觀點碰撞。 “市場化”始于2000年2月底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上任伊始的一次演講。此后“市場化”經證監會高層的多次闡釋,其含義愈發清晰、完整:強化市場機制的作用,堅決按市場經濟的原則管理市場,市場能夠決定的事就讓市場做出選擇。 關鍵問題是“你的政策是不是真的符合市場化,而且還要符合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實際”,某投資公司老總認為。上海證券交易所研究所所長胡汝銀這樣評價,“盡管最近兩年出臺了那么多的措施,但就像一個人頭疼的厲害,你只給她一點止痛水,解決不了什么大問題;相反,她的病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從2004年2月1日出臺“國九條”到9月和10月國務院高層重申“國九條”和強調資本市場的重要性,三次“救市”行為收效不大,而類似的短暫市場行情在最近三年中一直重復。 “大方向是正確的,盡管有些調控手段,實質還是在讓市場決定,而這樣的操作過程應是循序漸進的。”一家證券公司北京管理總部負責人說。 讓投資者印象深刻的是2001年圍繞著國有股減持,管理層幾次三番出面表態安撫人心。但僅僅半年時間,滬深兩市股指下跌約40%,市值損失以萬億計。 而這僅是政策調控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開始。去年,“除了國九條和其相關的政策外,其他的都沒有效果”,經濟學家韓志國如此認為。 制度缺陷上的技術模仿 “中國股市的問題早就不是政策可以解決的了。”一位東北證券人士認為,中國股市現在的問題既是市場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更是在國際化進展中遇到的。 現在市場遭遇的困境與大量優質公司海外上市以及A股市場的國際接軌有很大的關系,“這是一個價格體系重建的過程”,這位人士說。 在這個過程中,不僅A股市場會延續邊緣化的趨勢,同時,其作為中國經濟資源配置的功能也將日趨削弱。 事實上,所有問題背后,是中國股市的制度缺陷,而最根本、最要害的問題——股權分置和同股同權不同價的制度安排,即所有上市公司的股權分為流動股和非流動股,發起人以低廉的價格認購股權但不可流動,社會公眾必須以高出發起人數倍的價格才能得到股票,但可以上市流動。 “從根本上說,股市的下跌導致很多歷史性問題暴露出來,證券市場剛創建時指導思想并不明確,是作為‘試驗田’,沒有按照一個符合市場原則的系統考慮和設計。問題堆積到現在,解決起來何其困難,似乎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原全國人大財經委的王連洲指出。 “現在監管層對市場的改變更多的是在技術層面上進行的。”東北證券的人士認為。如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電子交易系統,推行獨立董事制,引進保薦人代表制,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醞釀IPO詢價等等都只屬于技術的改進,而不是制度的變革,“這對資本市場影響有限,在制度障礙沒有消除前,大量技術層面上的引進和模仿甚至適得其反。”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周正慶曾在公開場合表示:“70%的股份不能上市流通既不符合資本市場的發展規律,不利于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也不利于國有資本通過資本市場實施戰略重組。因此,應當積極穩妥地解決好股權分置問題。” 但他同時也說,“鑒于解決這個問題的復雜性,目前還不能提出時間表。” 主導權轉移中 制度缺陷是長期的問題,但誘發市場變化的因素卻時時刻刻存在。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股市現在已經由單一投資主體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市場。 與市場化同時進行的是國際化,而這卻是在中國股市持續的低迷中進行的。 中國加入WTO后,為了履行承諾,證券業的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先后頒布了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和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而2002年年底公布的外資并購辦法和QFII的實施,更被認為是中國股市邁向國際化的里程碑。 “中國市場股票的PE(市盈率)太高了,我們只會審慎選擇。”一家知名境外投行亞洲區總裁表示。同樣,很多境外投資機構認為中國上市公司的價格過高,他們強烈呼吁中國股市擠出泡沫。這樣的擠泡沫過程已經延續了將近四年。 2004年年底,深市平均市盈率為24.63倍,較年初下降了31.95%。滬市平均市盈率24.23倍。這與香港以及國際資本市場平均10多倍市盈率相比,依然偏高。 “上證50(資訊 行情 論壇)和180指數中的很多公司市盈率已經夠低了,但就能認為他們有投資價值嗎?”胡汝銀說。 事實上,2002年QFII實施是一個分水嶺。“外資可以以正常渠道進入國內市場,雖然資金有限,但對市場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多大卻很難說清”,香港一家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說。 更為關鍵的是,自從以瑞銀為代表的QFII們打算進入中國市場開始,他們就不斷尋求在中國市場的話語權。2003年以來,外資投行更是紛紛增設中國研究部和聘請更多的中國研究人員。“他們的報告的確做得好,尤其是在對宏觀經濟的把握以及上市公司的價值分析上”,一位上市公司高管由衷地認為。“有話語權是因為他們經得起市場的檢驗,尤其是在對影響中國股市的因素分析方面。”國內的證券公司并不諱言。 中信證券(資訊 行情 論壇)在其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在本土市場還很弱小的時候,大量的優質國內企業的海外上市卻是主動放棄了本土市場上市公司的定價權,“A股市場雖然還沒有與海外資本市場連通,但是QFII、QDII的即將實施、資本項目開放的預期、國有銀行的內地境外上市等等方面,使得A股市場已經不僅在心理預期上,而且在實際估值水平上,開始向海外市場交出本土公司的定價權”。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不只代表國內目前最好、與國際最接軌的中信證券一家的看法。 源于咖啡吧的英美證券交易所從一開始就是富人的游戲。在國際化的道路上,中國股市顯然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在這個過程中,主動權是交給“洋人”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顯然開始成為一個問題。 就像一個迷路的孩子站在十字路口,中國股市知道哪一條才是通往回家的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