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在變革前陣痛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09日 17:38 《財經時報》 | |||||||||
本報記者 汪雷 在不成熟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背景下,中國財經記者的報道難度恐怕比國外記者要多許多。因為經濟環(huán)境的不成熟,大量違規(guī)、違法事件發(fā)生。而對此類事件的采訪,存在巨大的難度和危險。對記者本人的敬業(yè)精神、采訪技巧等都要求很高。目前中國的財經媒體在新聞寫作方面,各種寫法交織其中,基本沒有形成自己的報道模式和風格。本人在以上
2004年是政策預期與市場走勢相互糾葛且激烈沖突的一年;這一年相繼出臺的政策條例多達60余項,頻率之高歷年罕見;政府高層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tài)正面關注資本市場深層次矛盾;撐持4年之久的1300點“政策底”終于擊破,短期的政策效應讓位于長期的制度建設;2005年的制度變革將引向深層 2004年的中國股市可謂政策傾向與市場走勢激烈沖突的一年。 政策層面,促進資本市場發(fā)展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市場層面,股指以背離的走勢跌破了撐持4年之久的1300點 “政策底”。制度建設與現實市場糾葛出來的種種問題,在這一年突出地擺在了人們面前。 這一年也讓人對證券市場有了更多理性思考。相關部門出臺的諸多基于長遠影響的政策,讓人有理由相信,經歷過這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之后,它們隱含的深意或在不久的將來顯現出來。 危局下的制度建設 在市場痛感政策“失效”的2004年,敏感人士已然透過表象看到了積極且具深刻意義的一面:在經歷了14年政策與市場的角力之后,市場正趨于理性,短期的政策影響終讓位于長遠的制度建設。政策救市的短期效應已日漸式微。 “國九條”頒布成為這一年中國資本市場的標志性事件。這是十幾年中,國務院首次就發(fā)展資本市場的作用、指導思想和任務進行全面明確的闡述。由此拉開了所謂“政策年”的序幕。 2004年相繼出臺的政策條例多達60余項,頻率之高為歷年罕見。所出臺的政策幾乎涵蓋了市場的各個層面。尤為重要的是,政府高層正以前所未有的積極姿態(tài),正視長期困擾資本市場發(fā)展的諸多深層次矛盾。 “國九條”帶來了諸多突破性的希望,第一次明確把保護投資者利益置于監(jiān)管工作的重點,突出流通股東在市場中的地位,指出解決股權分置要尊重市場規(guī)律,鼓勵資本市場引入合規(guī)資金、對券商問題穩(wěn)妥解決…… 而年末推出的《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guī)定》,更被看作是在股權分置沒有妥善解決之前,流通股東維護自身利益的最有效手段。 結合證監(jiān)會前任主席周小川、副主席史美侖鐵腕規(guī)范股市的作為,以及現任主席尚福林的謹言慎行風格,一條清晰的施政線條已經勾劃出來:證監(jiān)會職責已逐步從以往單純市場平穩(wěn)運行的“維護者”,轉換到證券市場健康發(fā)展的監(jiān)管者的角色上來。 人們也正是由此看到,監(jiān)管層在出臺利好市場的諸多政策的同時,對于市場暴露的券商問題、基金問題,乃至王小石案、鄭俊懷案等違規(guī)問題的查處并未有手軟。 也由此體味到,前證監(jiān)會副主席高西慶看似不經意發(fā)言的真正內涵:在目前證券市場根本問題無法解決的背景下,證監(jiān)會所要做的是制度性的建設,一旦大背景改變了,這些制度的作用就會體現出來。 “政策底”的無聲瓦解 “陣痛”不期而至。 “國九條”給予市場的熱望,僅僅維持了年初3個月的市場激情,隨后便是連續(xù)數月的寒流霜降。市場不但未走出普遍預期的上升行情,反而一頭扎向四年新低。1300點的市場公認的“政策底”竟然頃刻瓦解。 1300點之所以為各方看重,主要基于它是2001年市場轉勢以來每一波下跌走勢的階段性終結點位。從歷年政策出臺的時機看,管理層也無不在意1300點的得與失。 而觀察9.14行情以來,在1300點位上也似乎圍繞著太多高層身影和相關的利好政策。管理層對后市擔憂的急迫之情顯而易見。 然而,基于長遠利益的制度建設和“利好市場”的短期預期產生的明顯的沖突卻愈演愈烈。 表現突出的是券商問題的整體震蕩。隨著券商規(guī)范和整肅,挪用客戶保證金、違規(guī)國債回購等問題接踵曝光,2004年成了券商問題的總爆發(fā)年。 作為監(jiān)管層大力支持下超常規(guī)發(fā)展起來的基金,一直被市場寄望在股市扮演理性投資者的角色。然而公開資料顯示的結果卻是,2004年成為基金郁悶而尷尬的一年:將近4成老基金虧損,7成新基金跌破面值。 不少業(yè)內人士對股市持續(xù)低迷下對基金系統性風險發(fā)生的隱憂表現在,隨著投資者對股市和基金失去信心,逐漸離場,基金規(guī)模將可能縮減,發(fā)行難度增加。而基金這幾年暴露出的欺瞞銷售、超額申購、涉嫌高位接盤等諸多違規(guī)行為,也顯現出基金業(yè)問題的嚴重性,迫切需要全面整治,否則恐怕會陷入狀告券商的尷尬境地。 處于弱勢的數量龐大的中小投資者,更是有64%在2004年出現虧損,其中有30%的投資者虧損額在50%以上。 數月時間里,所有政策做的努力和市場深層問題的暴露,令市場各方隱憂難除 。 2005年的變革預期 中國資本市場正因制度建設的變化,站在了一個同樣前所未有的起點上。 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國九條”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提出“積極穩(wěn)妥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不久,證監(jiān)會主席尚福林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A股含權”、“按凈資產減持解決全流通問題”。并在最近表示,解決股權分置問題不僅列入證監(jiān)會未來工作的八大重點之一,且強調要在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原則下,積極穩(wěn)妥推進。 可以預見,明年的政策出臺仍將會是圍繞著落實“國九條”而展開,陸續(xù)出臺的政策將會越來越觸及市場的實質性問題,當然,改革和創(chuàng)新的難度也會加大。 最先實施的《新股發(fā)行試行詢價制度》和 《關于加強社會公眾股股東權益保護的若干規(guī)定》將會對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國有企業(yè)改制上市、國有商業(yè)銀行的改制,都依賴于資本市場的發(fā)展,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更進一步提升。2005年的股市興旺抑或低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解決股權分置政策的設計構想。 2004年,在推進市場制度化建設的同時,機構投資者隊伍得到了迅猛發(fā)展,價值投資理念日漸成為市場操作主流;管理層對券商、基金以及上市公司的監(jiān)管力度和手段得到空前強化;對投資者的保護從最初的強調逐漸落到一個個具體的實處,這些現象并非孤立,其背后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制度建設基礎已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可以預計,2005年,以落實“國九條”為標志的中國證券市場制度變革將引向深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