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焦點透視 > 伊利高管被拘 > 正文
 

詳探伊利鄭俊懷 金信信托是查案關鍵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5日 16:29 《財經時報》

詳探伊利鄭俊懷金信信托是查案關鍵

  金信信托斥資2.8億元收購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控股權,卻不派一名董事、監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層。“鄭俊懷才是金信信托背后的人!”前獨董俞伯偉堅持他的判斷:很多跡象表明,是鄭挪用了上市公司資金,交金信信托用于收購伊利股權

  本報記者 謝姝 見習記者 劉應坤

  多年來,上市公司整個高管層幾乎“一鍋端”的,伊利股份(600887)還是第一家。

  “伊利的基本面沒有問題,問題在已經被抓起來的5個人里面;董事長鄭俊懷的問題不是伊利整個高管層的問題。”伊利股份總裁潘剛12月24日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強調。

  2004年是伊利多事之年,其最大的競爭對手“蒙牛乳業”在香港成功上市,一次募集14億港元,雙方強弱易位;接著鬧出“獨董”風波;最后,爆出鄭俊懷涉嫌挪用巨額公款進行MBO的丑聞,鄭系人馬被一網打盡,當地政府工作組力挺潘剛接掌大權,伊利改天換日。

  伊利股份股價自12月20日開盤至24日收盤,從9.77元跌至9.2元,中間連續兩日停牌

  鄭俊懷疑點

  12月23日晚,呼和浩特新城賓館,伊利股份投資者見面會,大廳里早已等候了超過40余名記者,比趕來參會的投資者還多。剛散會,潘剛便被“圍攻”。媒體疑問:鄭俊懷到底有什么問題?但這并非伊利現任高管所能回答。

  目前,經負責媒體溝通的伊利黨委副書記楊貴證實過的最核心消息是:2000年至2001年,鄭俊懷等人未經董事會同意,先后挪用1590萬元和1400萬元分別給呼和浩特華世商貿有限公司(下稱“華世商貿”)和啟元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啟元公司”)用以經營。檢察機關對鄭俊懷等人從立案到刑拘,都緣于此。坊間有報道說挪用數額有1.8億元,這一說法未經證實。

  在2990萬元中,給啟元公司的1400萬元已經公告。2001年,伊利股份對中高層管理人員實行期權激勵,為便于持股,伊利股份用激勵資金注冊了啟元公司。挪用給華世商貿的1590萬元則未公告。

  “從伊利高管這次被檢察院而非公安局或證監會帶走的細節看,應是伊利轉制以前的事情。”上海聞達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宋一欣律師向本報分析說,按《刑事訴訟法》規定,檢察院負責調查國企的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私分國有資產等案件,有關私企或證券操縱等犯罪案件由公安局管轄。

  如果挪用公款真有1.8億元之巨,當事人將被判無期以上徒刑。與華世商貿頗有淵源的日信投資董事長郭如鰲,因挪用公款約2000萬元,今年4月被山東省高院二審判處無期徒刑(參見輔文《鄭俊懷案疑似MBO的三條通道》)。

  來自內蒙古高檢的消息說,鄭等人更多的問題還在調查中。目前檢察機關正在積極取證。消息人士告知,管理層正在追查鄭等人在伊利股份違規操作MBO的歷史,金信信托可能難逃其咎。如果是金信信托相關人士配合伊利高管挪用公款,按現行法律規定,即為同案犯,后果將非常嚴重。金信信托操作的好幾例隱性MBO都有類似問題。

  6月22日,內蒙古證監局核查小組進駐伊利時,鄭俊懷尚有恃無恐,高調宣稱:“證監會調查越早越好”。其時鄭已開始四下活動,希望能靠影響力保自己安然過關。但據消息人士說,國資委正在嚴查國資流失案件,鄭俊懷案一方面固然是其獨董俞伯偉點燃了導火索,另一方面也是近期“嚴打”中,經由決策層點頭才開始徹查。

  金信信托是查案關鍵

  金信信托斥資2.8億元收購伊利股份控股權,卻不派一名董事、監事,不提名一名管理層。歷經獨董事件、高管被拘等多次事件,金信信托還是不出場。一位投資者感嘆:“全世界也難找這等超然的大股東!”

  12月23日夜,意在“救火”的投資者見面會上,大股東身影依然難覓。記者就此電話詢問金信信托,董秘李傳全稱:“我們作為戰略投資者進入,不派管理人員,也是按照當初的約定。”

  “鄭俊懷才是金信信托背后的人!”前獨董俞伯偉堅持他的判斷:很多跡象表明,是鄭挪用了上市公司資金,交金信信托用于收購伊利股權。如果金信信托是大股東,就不可能知道伊利股份出事,還讓股票跌停才停牌,而必然采取措施。正是由于金信信托大股東是鄭,他出事了所以沒有工夫來安排這些事,金信信托亦未獲得授權,才可能出現股票跌停后才停牌。俞伯偉這兩日已不再接受媒體采訪。

  分析人士稱,鄭俊懷等人的最大問題,在于金信信托用于收購伊利股權2.8億元的資金來源有可能是公款——一種可能是:鄭等人以國債投資委托理財名義,將伊利股份資金分多次打入閩發證券,通過伊利股份子公司華世商貿、啟元公司,以國債投資委托理財名義,將現金打入閩發證券和金通證券;隨后,由證券營業部將伊利子公司放在其賬上的資金買國債,然后拋掉,進行國債回購;由于伊利子公司持有的是“B字頭”賬號,屬二級托管,證券營業部將所有的國債做回購,都可不在賬上顯示,在證券公司也是表外資金,最后這些資金就被“神不知鬼不覺”地轉移到金信信托,以償還金信信托用于收購伊利股權的現金。

  俞伯偉在“獨董風波”時揭發說,董事長鄭俊懷和副董事長楊桂琴將公司2.8億元資金從2004年1月12日到2月26日期間分5次打入一家控股子公司,并迅速將該公司改名。這家公司又分6次將其中的2.3億元轉給金通證券,剩下的5000萬元退回伊利股份。這筆錢和MBO需要的資金額非常接近。

  這中間還可能存在一個插曲:伊利股份最初是將錢放在閩發證券做“國債投資”,后被交易所發現,伊利股份買國債竟然沒有披露。于是,3月9日到5月20日間,公司將其在閩發證券席位上的國債全部賣掉,資金回籠到子公司。這期間,子公司又在金通證券上海證券營業部投入約1.42億元,進行國債投資。

  宋一欣分析說,檢察機關如果要查實2.8億元為挪用公款做的MBO,必須證實資金流向的每一個環節。上海榮正投資咨詢公司董事長鄭培敏認為,如果監管部門決心要查,并非難事——數額相近的錢在相近時間內,從哪里流入、哪里流出,銀行對賬單上都有記錄可查,如果再加上相關人員招供,便可認定,如果是“零口供”,只要書面證據嚴謹確鑿也可。

  調查一旦展開,關鍵環節最終將落到金信信托:它持有的伊利股份究竟是托管還是自營?它從閩發證券、金通證券獲得現金了嗎?如果查實金信信托確為受托購買伊利股權,那么這筆股權要不要退回給呼和浩特市財政局?伊利股份要不要重新變更為國企?

  國資委下屬的政策研究人士對《財經時報》說,從近期連續出臺一系列限制MBO、嚴查國資流失的政策及講話來看,鄭俊懷事件絕非偶然個案。鄭被查固然是因為做得太“明目張膽”,而目前不少由國企轉制的企業歷史上都有非常不規范的操作。過去決策層表態不追查“原罪”,令很多公司高管認為,隱性MBO只要通過審批,過了戶,便可萬事大吉。當局查處鄭俊懷“醉翁之意不在酒”,給旁觀客敲響警鐘。

  鄭俊懷的“老板”夢

  鄭俊懷早先即以伊利“20年老總”著稱。他1983年1月任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廠廠長,這是伊利集團的前身。伊利由資產僅40萬元的小廠發展至如今總資產達50億元的集團公司,鄭功不可沒。

  伊利股份1996年上市,1997年從單一的冰淇淋業務開始殺入液態奶,趕上乳業發展的絕好機會,業績成長非常快,目前已穩占中國頭號奶企地位。伊利堅持每年給投資者現金分紅的舉動在上市公司中也絕無僅有,現金分紅累計也不是小數。

  “他很有能力。”蒙牛乳業總裁助理、奶源分公司總經理許云回憶說。許曾是鄭的部下,現在是蒙牛董事長牛根生的重臣。

  “鄭俊懷在乳業內聲望很高。伊利老大哥家里出事,我們都覺得很遺憾。”蒙牛乳業企劃部媒介主管郭萬富說。牛根生否認了蒙牛將收購伊利的傳言。許云解釋說:“呼市市委并不主張一家壟斷。”

  “平和在外,強勢在內。”專事奶業咨詢的崔政評說。崔政曾任伊利液態奶事業部市場處產品經理。鄭俊懷對職工非常平和可親,但作為一個22年的董事長、總經理,卻處處顯強硬。

  接近鄭俊懷的金融界人士說,他給人的感覺較“陰沉”。1997年后,伊利高層人事斗爭日趨激烈,而鄭俊懷在股市上亦顯得過于膽大。證券業人士指證,1996年鄭即指使親信關小軍尋找操盤手坐莊,當年伊利股份連續兩次10送10,莊家掙了不下數千萬,8年來不下9次配送,莊家可能賺到三四億元。關小軍在國泰君安開了不少席位,常常出沒于國泰君安上海總部。

  2002年,鄭俊懷給關小軍2000萬元,讓其在外開公司自營投資,華世商貿便是由關操控替鄭俊懷斂財的一個平臺。有稱郭如鰲被定罪的關鍵證據之一——挪用公款2000萬元,即是在鄭授意之下轉予關小軍的那一筆。郭如鰲被捕后,關小軍和當時圈內一個“頗有名氣”的蔣姓“私人專家”均潛逃失蹤。

  “鄭俊懷和郭如鰲、老蔣搭上關系,足見其在股市‘水很深’!”這位知情人感嘆,“鄭在MBO時那么明目張膽,真是自以為有恃無恐。”

  潘剛的職業經理人“新政”

  “伊利股份目前的現金存款有十幾億元,幾大銀行每年給公司的公開統一授信額度是9億元。公司生產經營狀況仍然在同行業是最優秀的。”潘剛對記者說。33歲的潘受命于危難之時,全面負責公司日常經營管理。

  他強調,此次鄭俊懷等高管被拘事發突然,但由于純屬公司少數高管人員的個人行為,從企業外部看,無論是長期與伊利合作的經銷商,還是投資者、銀行信貸機構,仍對伊利的發展充滿了信心。

  潘剛1992年從內蒙古農業大學畢業后即進入伊利集團,歷任集團總裁助理、液態奶事業部總經理,2002年出任伊利股份總裁。業界對他的評價是“很能干,市場悟性強,也很有威望”。

  “公司將大力改善公司治理結構,請投資者放心。”潘對記者說。雖然這兩日24小時車輪戰地應付各種關系,他看起來仍然精神飽滿,所到之處不乏笑語。

  伊利股份新高層中,潘剛和李云卿兩個主要人員均未持股份。知情人士告知本報,伊利內部持有股份的人并不多,被捕高管中也只有4個人持有非流通股;1993年股份制改造前,一部分老員工持有干股,但現在很多人已離開公司。

  年輕的潘剛作為職業經理人執掌伊利帥印,未來將是國企高管可以模仿的一種形象。


  愛問(iAsk.com)伊利 相關網頁約819,973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