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獨董再曝伊利黑幕 違規購買國債并借MBO謀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2日 08:18 深圳商報 | |||||||||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21日電】 昨日本報曾報道伊利集團多名高管因挪用公司資產被刑事拘留的消息。昨天,原伊利獨立董事、為揭露伊利違規內幕而被免職的俞伯偉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再次披露了伊利違規事實。 違規購買國債
今年3月,伊利股份披露,從2002年11月起公司累計匯款3億元至閩發證券北京營業部購入國債,截至2003年12月31日,所購國債收盤價計算余額市價總值為2.91億元,截至2004年2月27日已賣出國債收回資金1.87億元,按收盤價計算余額市價總值為1.07億元。俞伯偉等三位獨立董事立即對此事提出質疑,稱完全不知情,公司在投資決策和信息披露上存在重大違規。同時,獨立董事提出,在伊利第二大股東啟元投資公司作為MBO平臺業已存在的同時,伊利第四大股東華世商貿的設置動機可疑。該公司的四位主要股東均為董事長鄭俊懷、副董事長楊桂琴、財務總監兼董秘張顯著、證券事務代表李永平的親屬,出資額度較大,資金來源不詳。 對于上述兩問題,鄭俊懷曾不止一次向記者表示,自己是清白的,歡迎有關部門進行調查,并表達了希望自己能為伊利再干10年的愿望。同時,對于這些問題,公司董事會在承認不規范的同時,也分別有所舉措:公司所持有的國債于2004年年底前擇機售出完畢;華世商貿的三位高管家屬股東已將所持股權分別轉給另三位自然人。 不料,在獨董們繼續追討“說法”的同時,又發現新問題:伊利還向控股子公司牧泉元興提供2.8億元,該公司于2004年1月至3月期間在金通證券上海營業部累計購入國債及現金結余共2.8億元,與2003年3月金信信托受讓伊利國有股金額幾乎相同。面對資金“騰挪”的質疑,董事會以“巧合”作了澄清。 其間,董事會對獨立董事也給予有力反擊,即以從事伊利項目咨詢業務的關聯交易違規為由,經過一番程序上的波折,最終在8月3日臨時股東大會上免去俞伯偉獨立董事的職務。另一位獨立董事王斌隨即提出辭職。俞伯偉當時表示,準備起訴公司高管,為自己維權清譽。 借MBO謀利 俞伯偉堅持認為,華世商貿的設置是借MBO之名為少數人謀利的工具。他還稱,不少相關人士認為,數年前通過受讓國家股獲得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地位的金信信托,也以幫助伊利高管完成MBO為最終目的,因此,伊利真正的第一大股東未必是金信信托,而是極少數伊利股份的高管。盡管至今沒有確鑿證據,但業內人士憑經驗很容易判斷,前期伊利股份國債投資信息披露違規問題與MBO資金來源有關。若其資金來源屬于不合法渠道,甚至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就非常嚴重了。對于個人起訴問題,俞伯偉考慮由于其當初訴求是恢復個人名譽,而且在當地勝訴的概率不大,因此暫不考慮起訴。 金信信托是什么角色 對此,記者20日再次求證于金信信托,其有關負責人亦再度堅持認為,金信信托當年受讓伊利國有股,是本著做中國乳業戰略投資者的初衷,與MBO無關。而由于對伊利股份新近發生的事態不了解,金信信托目前對此無法作出評論。 伊利股份最大流通股股東博時價值增長基金的管理人——博時基金管理公司有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對于伊利早就存在的問題,越早處理越好。伊利的產業基礎比較扎實,相信目前的事態不會影響正常經營,因此對投資者的影響應該是暫時的。希望各方妥善處理,盡可能減少投資者的損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