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中國證監會之三:正人必先正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1日 13:55 證券導報 | ||||||||
本報記者 伊言 市場人士總有這樣的感覺,相對其他金融監管部門,中國證監會缺乏透明度,深不可測。證監會的一系列費用收入(如證券交易監管費、發行審核費、機構監管費、期貨市場監管費、信息披露費以及各種罰款)數額龐大,然而這些取之于投資者的巨額資金使用情況卻鮮為人知。事實上,也不是每個股民都清楚,他們任何一次買賣A股都要向中國證監會交一筆
熟悉情況的人士告訴《證券導報》記者,中國證監會在用人上,有時顯得非常隨意,沒有嚴格入會、出會要求。象廣為市場所知的,大量官員直接空降券商,連辦事過渡期都沒有;而有的人直接從證券公司或交易所調入證監會任職,又連最起碼的考試都不用。 有人說,證監會盡管對自己的要求較低,但對被監管者似乎是嚴格的。 確實,這些年來,在加強監管的旗幟下,證監會制定了不少表面看起來完備的條條框框,但真正發揮作用了嗎?從中國證監會網站上公布的《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項目目錄》可以看出,行政許可項目可謂不少,有62項,其中近20條是針對券商的(從注冊到經營管理)。而現存的券商有130家,大多數為證監會批準設立或經過證監會主導重組。然而從如今券商不斷暴露出重大問題來看,這么多的行政許可項目發揮了多大效用?與市場脫節的讓人可怕!誰又為其承擔責任? 再看看上市公司,如今存在的種種問題,有的審批時已埋下根子,有的在監管中發生。根據證監會的要求,絕大多數上市公司年報、半年報、季報確實按時發布了,普通的信息披露也做到了。然而信息披露樣式做得再合規合矩、再漂亮,上市公司也少有揭自己的短。回想一下,那么多家上市公司被媒體曝光出了大問題,沒有幾家是證監會第一時間發現的,其監管上市公司能力之低可見一斑。 為何屢屢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缺乏人才么?非也。證監會擁有一大批高學歷者,然而去過會里辦事的人告訴記者,他們中不少人自以為是,認為自己是專家,學富五車,能解決市場一切問題,不虛心了解市場、不了解民情。《證券導報》記者曾親眼目睹中國證監會的一名處級干部,有一次在海南的一個會議上,情不自禁為銀廣夏(000557)叫好,激動得流淚,但事實上正是這家公司不久就被媒體揭露出嚴重的問題。市場出問題了,證監會喜歡自己關起門來解決,防新聞媒體之口甚于防川,媒體與其打交道非常困難。對不少問題,新聞發言人一問十不知,形同虛設。并喜歡把責任推卸給別人(上市公司、券商),市場幾乎聽不到他們檢討自己的過失。 不相信媒體也罷,畢竟不是“一家人”。然而也許是工作性質的敏感,也許是疑心過重,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證監會甚至也不太相信證券業協會、不太相信證券交易所、不太相信各地的派出機構,這些單位只不過是證監會的附庸;不愿適當放權的結果,前述機構的職能、積極性發揮不出來,權力是集中在手中,而自己也沒把問題解決好。 此前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