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以失去自由為代價 民企面臨發展理念轉型(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09日 13:58 《浙商》雜志 | |||||||||
精工科技對撼全國媒體
可令人奇怪的是,面對這么簡單的事實,面對普天蓋地的輿論指責,精工科技竟然出人意料地選擇了“死扛”:在中國證券報出來的第二天的7月28日,精工科技發出董事會決議補充公告,“擬因公出差的公司董事長孫建江先生、董事金良順先生在出發前對修改后的會議文件進行了仔細審閱,并予以簽字確認。7月22日,公司二屆三次董事會會議正式召開。公司共有董事9名,其中6名董事現場參加了本次會議,正在德國出差的2名董事孫建江先生、金良順先生利用視頻通訊手段參加了本次董事會,獨立董事張其林先生委托馬洪明先生出席表決! 明眼人一眼看出,之所以做這么多的解釋,是因為由于會議當天有很多資料,通過視頻是沒辦法讓遠在德國的董事長詳細了解的,所以公告繼續解釋說,之前的材料已經給董事長看過了!公告中還提到,公司委托律師北京市星河律師事務所認為:“孫建江先生、金良順先生通過視頻通訊方式參加董事會不違反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規定,貴公司二屆三次董事會會議合法、有效”。 這樣的解釋根本沒有起到證明自己沒有說謊的效果,因為在關鍵的董事會參加人數上,兩次公告互相矛盾: 第一次公告說8位董事到場,這次公告卻說只有6位到場。 一個弄巧成拙的解釋,反過來卻在證明批評方——中國證券報的批評符合事實! 這樣死不認帳的態度立即引起了媒體的更大的憤怒和火力抨擊,在精工科技做出解釋的當天,中國證券報繼續揭露說,“本報昨日報道,精工科技董事長孫建江、董事金良順在該公司二屆三次董事會召開期間身在德國,但公告中卻稱‘應到董事9人,實到董事8人,獨立董事張其林先生委托獨立董事馬洪明先生代為出席表決’。 記者注意到,‘利用視頻通訊手段參加’與‘實到’存在顯而易見的差別。” 遠在西南的成都商報也怒不可遏,以《精工科技信息披露又撒謊》為題,指出,“董事長沒有出現在董事會會議現場,原本不是什么大事,正因為不是大事,就更用不著說假話。但是,連小事都沒說真話,投資者自然會更加懷疑“上市公司還有多少誠信可言”。即使該董事會決議有效,投資者也“很傷心”了,難怪公司股價要大跌! 上市,以“失去自由”為代價 在上世紀90年代早期,浙江有家著名的企業成功上市,據某記者描述,當時,這家企業的董事長很興奮,在一次參加人數眾多的大會上,用很濃重的浙江口音高興地說:上市好,這個錢拿來不用還的。 話語雖直率,但確實一針見血地說出了中國證券市場的缺陷:上市企業只知道圈錢,鮮有考慮給予投資者回報的,上市圈錢好象是白拿的。 精工科技的說謊風波,似乎在預示,想吃上市這頓大餐而不買單已經不可能了。 精工科技此次之所以造成極其尷尬的局面,從表面來看,主要是沒有及時做好民營企業上市后,變身成公眾公司的角色轉換:往往是浙江民營企業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企業決策機制就是“老板說了算”,這種機制重實際,靈活性強,輕形式,對制度形式的表述上顯得相當粗糙,像很多公司,董事會只是擺設。 可是當公司一旦上市,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對公司的知情權,監督權,決策權必須通過制度化的軌道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來保證。可是,像精工科技這樣的公司,因為沒有及時的轉型,進退失據,以至于在市場上造成了失信的極壞印象,這種壞印象使它二級市場的股價大跌:在風波發生的前一天,收盤價為16.46元,到8月9日收盤價格僅為13.75元,在11個交易日中,下跌15%以上,而同時期上證綜指僅僅下跌了一個百分點。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