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證監會拉鋸戰 中石化凈資產配售雙面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9月26日 09:52 《財經時報》 | |
“A股含權”、“凈資產配售”,僅從詞語表面看不無樂觀,然而置放到中國股市,特定的歷史時期,則讓人難以辨識確切內涵;一旦投資者認識到凈資產同樣“含權”,其過程將是又一次“減持試水”的復制,對市場的沖擊,可能將讓“保護投資者”成為一句空談 本報特約作者 王吉舟 “保護投資者”由總理親口說出無疑是第一次,這令絕地中的股市重燃希望。然而,證監會將如何落實“講話”精神,仍不清晰。“凈資產配售”、“A股含權”這些新概念在一向低調的尚福林主席口中出現,似乎預示了改革方案的雛形和方向。 幾年前“減持試點”中遭遇的市場寒流,令人至今難忘。“A股含權”、“凈資產配售”,僅從詞語表面看不無樂觀,然而置放到中國股市,特定的歷史時期,則讓人難以辨識確切內涵。 在按“凈資產配售”過程中,一旦投資者認識到凈資產同樣“含權”,其過程將是又一次“減持試水”的復制,對市場的沖擊,可能將讓“保護投資者”成為一句空談。 國資委與證監會的“減持”拉鋸戰 2003年11月10日,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發表了題為“積極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署名文章,指出在解決如股權分置問題時,必須切實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由是,市場開始傳言證監會將按凈資產定價進行國有股減持實現全流通。 同年11月11日,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舉行記者招待會,強調國有股無論是減持還是流通,基本的出發點都應該對“所有”的投資者一視同仁,給予保護,目前還“沒有找到”能為大家接受的減持辦法。國資委的“三三對等減持法”浮出市場水面。 一個保護“公眾”,一個保護“所有”;一個“積極推進”,一個“還沒找到”。顯然,證監會面對日益逼近1300點的市場急不可耐,試圖通過安撫和許諾補償公眾投資者,早日建立投資者信心;而國資委作為3萬億元非流通股的最大的管理者,急于減持獲利,即便不能100%市價變現,那先拿出部分來減,總能多賺點。 兩個職能部門之間的聲音反差如此之大,證券市場即報以忽上忽下的行情,應對兩個部門之間的“拉鋸”。 之后,面對股市“崩盤”的危機,證監會與國資委的協調忽然顯得密切起來,“口水戰”變成了一個聲音講話。 2004年9月9日下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邀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到國資委講課。尚福林發表對當前國內資本市場的問題及解決措施的看法時,講了五條資本市場結構性問題,即“股權分置、市場結構單一、產品結構單一、機構投資者不發達、上市公司規模小”。 細看這五條,根本還是第一個問題——股權分置。因為第一個問題決定了后四個問題;只要不解決這個問題,證券市場就要在“萎縮”與“救市”之間輪回,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出股指期貨品種、鼓勵機構投資者入市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規模。就不能不“投鼠忌器”。 尚福林說:“股權分置問題,對價格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長期存在不僅不利于流通股股東,對非流通股股東也不利,會是一個雙輸的結局。實現多贏,就要通過解決股權分置問題,讓A股變成‘含權股’。以中石化為例,流通股比例很小,如果從國有股中拿出相同比例,對流通股進行配售,價格以凈資產為參照確定,這樣除權后流通股價在3元多,市盈率大幅下降,流通股股東受益,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將來在股權轉讓等過程中定價便可以市價為標準,兩類股東共享流通溢價。”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表示,要配合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進行強制分紅,國資委準備對下屬企業的利潤考核指標中加上“分紅利潤”這一條,同時,要對雙重收稅問題進行協調,要爭取實現“免紅利所得稅”。 兩家實權職能部門不再扯皮,似乎落實“國九條”終指日可待。而最后的方案,隱約似乎就是證監會要推出“保護公眾投資者”的凈資產減持方案。有評論指出,國資委終于認識到逼得1300家上市公司大部分跌破凈資產,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只有證券市場繁榮,非流通股才有可能出手,哪怕是凈資產出手,也比繼續留在手里“縮水”強。 流通股股東用自己的錢買回自己的東西 然而,面對尚福林主席所指的“凈資產”減持方案,投資者興奮之余,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歷史因素——“凈資產含權”。 1300家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曾經是投資者夢寐以求的價格。當國有股按凈資產值MBO和QFII出讓時,一直在二級市場高價接盤的流通股股東被激發出“根據凈資產值受讓國有股”的欲望。 但是,“凈資產減持”對于流通股股東而言,是否意味著“把不公正的損失引到了另一條不歸的路”?1300家上市公司的每股凈資產值,大都形成于發行、增發、配股的溢價環節——中石化這只流通股本只占3%的股票,恰好掩飾了這一秘密——凈資產本來就是流通股股東被股權分置游戲規則侵占后形成的財富,里邊含有流通股股東的“權值”。 根據“凈資產值”配售減持,就是要求流通股股東再出資買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即:你繼續拿錢出來降低風險。但只要有一股流入到其他資金手里或者留在國有股股東手里,成本就永遠和人家的不同——雖然都是凈資產價格配售,因為凈資產中已經有你的錢了,永遠是同股不同利;但假如你拒絕出資,QFII外資、MBO高管層資金,就名正言順包下余額,那你就永遠買不回原本屬于自己的東西。 “凈資產配售”的雙面刃 下面以中國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600028)為例做一些分析。 中國石化是高盈利能力超級大盤股,總股本867.24億,流通A股28億股,A股僅占總股本的3%,發行市盈率僅20.1倍,應該說它具有掩蓋A股股東損失的特殊性——因A股與總盤相比,可謂微乎其微。 即便如此,其每股凈資產“權”值尚高達9分錢,“權值”占其發行后“凈資產”股價的8.55%。(見表1) 若按“尚主席的方案”,依據當前的凈資產值減持配售,A股當前均價4.7元/股,A股股東每按當前凈資產價格1.987元買入一股,就默認比別人多付9分錢;而如果放棄認購,那全流通除權后價格會下跌到3.34元/股,這1.36元/股的損失就全由投資者自己承擔,這就逼著投資者踏上增加投資的不歸路:投資者實際上除了認可9分錢/股的新損失繼續加注投資,沒有其他的選擇。 由此,投資者也許永遠沒有機會要回自己遭受“股權分置”侵害的權益;公平享受全流通帶來的增值,卻要承受全流通帶來的貶值風險。 縱使中國石化全部A股股東默認這種損失,順利完成等比例“凈資產”配售,那中國石化剩下的8642.24億股非流通股,將獲得全流通價格——3.34元/股,超過凈資產值近一倍。 這種豐厚的全流通獲利產生的非流通股拋壓,僅中國石化一家就高達2.89萬億元。股指屆時是漲還是跌,市場會立即做出客觀的反映。 如果說中國石化這類股票的0.09元/股的凈資產含權還可能被市場價格的震蕩抹平,這類試點方案一旦在證券市場推廣,其特殊性——流通股比例極小——掩飾的問題就會立刻暴露。 浦發、用友顯示的凈資產權重 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00)1999年11月上市,首發A股4億股,發行價10元/股,首日開盤價29.5元(差價被“打新股”的資金賺取)。首發后每股凈資產由1.91元激增至3.23元,獲得69%的增幅。 不難發現,浦發銀行的主要凈資產原始積累,是由A股投資者買股票的錢構成的。2002年8月10股送5股,總流通A股變成6億股,2003年1月,增發3億股,增發價格8.45元,A股達到9億股。即使考慮送股的因素,浦發銀行每股凈資產里邊含有的“權”——A股股東的“股權分置”超比例(相對于非流通股股東)付出的真金白銀——高達0.8元。 按照中國石化的試點方案,如果A股股東接受以當前的凈資產價格3.18元/股配售的股票,就等于默認0.8元/股的超額付出再也不追索了,而且默認剩余的未參與配售的非流通股——21.15億股,從此有了6.09元/股的全流通價格,從而,也實際認可了此筆非流通股帶來的128.8億元市值的拋壓。而如果拒絕認購,就要立即承受2.91元/股的新的損失。 用友軟件(資訊 行情 論壇)(600588)2001年5月上市,首發A股2500萬股,發行價36.68元,首日開盤價100元/股,其差價被“打新股”的資金賺取。首發后,每股凈資產由1.118元激增至9.71元,獲得769%的增幅——用友軟件的凈資產原始積累,幾乎全部由A股投資者買股票的錢構成。 考慮兩次送股派現后,用友軟件總流通A股變成3600萬股,每股凈資產穩定在7.74元左右。那么,即便考慮送股派現的因素——其實非流通股股東同樣享受了派現,用友軟件的每股凈資產里邊含有的“權”——A股股東的“股權分置”超比例(相對于非流通股股東)付出的真金白銀,更高達5.09元。(見表3) 按照中國石化的試點方案,如果A股股東接受以當前的凈資產價格配售的股票,就等于默認5.09元/股的超額付出再不追索,而且默認剩余的未參與配售的非流通股——1.08億股;從此,有了16.87元/股的全流通價格,從而也實際認可了此筆非流通股帶來的18.21億元市值的拋壓。而如果拒絕認購,那就要立即承受9.13元/股的新損失 。 凈資產配售意味著A股含權的虛設 以中國石化舉證方案的計算方法可以得出數據:當初發行價格越高、A股占總股本比例越高的股票,每股“凈資產含權”就越高;換句話說,目前上市公司凈資產中含有的A股股東在股權分置發行和增發中超額付出的資金,也就越多。 若以上述價格進行配售,流通股股東并沒有得到公正的補償,其間還無法拒絕認購。因為拒絕會導致更大損失。這時候的股東實際上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加注繼續買下去。而占上市公司絕大部分的非流通股,因為A股股東認購了配售的部分,其他部分也水漲船高,獲得了遠遠超過凈資產的全流通價格,實現了全流通。 在這個意義上,超額利潤帶來的拋壓,使得全流通價格根本無法維持在配售價格之上。而A股股東能做的,只是在拋壓前,趁人們還沉浸在“凈資產”的幻覺中時,盡快以更高的價格轉給下家并離場,實現一個“擊鼓傳花”的過程。但市場可能根本沒有這樣一個機會。 可以預計,本輪“減持”的目標公司,大部分是“具有產業投資價值的藍籌股”。對A股投資者“含權”的凈資產價格,在局外投資人眼中價值凸顯。如果A股投資者“以腳投票”,放棄配售認購權,會有QFII資金、其他投資者、管理層資金爭奪這塊“凈資產”肥肉;而如果被別人買走,A股投資者就可能再無機會追索“股權分置”的損失了,因為你已喪權。 “凈資產配售”政策一旦在解決股權分置過程中成為原則,也就意味著A股含權的形同虛設,勢必再現此前“減持試點”給市場帶來的重挫——結果或許更不樂觀,因為這個方案的要點,是“喪權”的投資者不能“以腳投票”。 【版權聲明】本文為財經時報授權刊登之作品,其他網站不得轉載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除非經和訊網-《財經時報》授權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