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人士 黃湘源
一個充滿了技術改良色彩而缺乏實質性改革誠意的IPO改革方案充分暴露了管理層急于帶病重啟IPO的動機,這是匯金增持即使有可能僅有的一點穩市挺市作用也不免被淹沒在人們大失所望之余而強烈泛濫起來的恐慌情緒之中的最主要的原因。
IPO改革的核心問題并不在于發行方式和定價形式,而在于革“重融資輕回報”的命。只要市場的事情讓市場去管,不把行政審核權當成控制發行量和調節發行節奏的開關,“三高”未必不可破,“大小非”減持也未必一定是“堰塞湖”。新方案為什么對市場呼聲強烈的市值配售避而不談,對很多人看好的打包發行和集中上市畏首畏尾,就連曾經說過要積極推進的優先股也不優先了,說穿了,根本的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不想改變現有的利益格局,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這樣的改革喚不回市場的信心,是不奇怪的。
歷史上,我國股市經歷了多次的IPO暫停,大多不是因為資金面的拮據,而是市場的信心缺失所造成的。IPO重啟的關鍵,主要也不在于資金供應是否充裕,而是市場是不是有信心。從這個角度看,把匯金增持當做救IPO的法寶,未免南其轅而北其轍,并非對癥之良方。正確的方針唯有對癥下藥,針對造成市場信心缺失的根本問題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才能重新喚起投資者對IPO的信任和信心。
誠然,由于美元放水沖擊了新興市場之后又揚言要收回量化寬松,導致熱錢回流美國,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對我國資本市場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但中國的問題,主要并不是人家的量化寬松所造成的,而是不自量力地跟著人家搞量化寬松所造成的。因此,中國的問題也不全是錢荒的問題,而是更多地表現為一種流動性結構失衡的問題。錢大多不是流入急需錢的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而是大把大把地進入了房地產、銀行理財等投資領域。上市公司更是如此。355家創業板公司圈走了近2300億元的資金,平均每家多募集了6個億,錢多得不知道怎么花,大多被用作理財。大小非、大小限一解禁就減持套現不算,高管們也不思創業圖眼前,寧愿辭職走人也要讓賬面上的財富變現,不出問題才怪呢!這都是讓“錢生錢”給鬧的,與其說是錢荒,還不如說是錢慌。
新一屆政府沒有被鬧錢荒的逼宮鬧劇所惑,冷靜地提出了“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方針。這意味著短期內不會簡單地增加資金投放來救市,這對于穩定市場預期,堅持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是有利的。心不慌,錢亦不荒。
股市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個道理。假如管理層簡單地用救市的方法來為IPO重啟創造條件,短期內雖然不難將股指托上去一些,但如果IPO不從根本上改革“重融資輕回報”的體制性弊端,而是為了急功近利的短期政績目標而倉促重啟帶病運作的話,對恢復市場信心非但沒有一點好處,反而會使市場對IPO的圈錢行為更反感,更抵觸。股指即使上去了,還是要跌下來的。這決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由許多前車之鑒可以引以為證的。
換言之,要讓市場心不慌,管理層自己就得先不慌。在改革的方案沒有成熟之前,IPO千萬不要急于帶病重啟。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