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救市的話題之六
陳寧遠
隨著股指接連創下新低,在一片愁云慘霧中,市場上有關救市的誑語之多,已經到了魚龍混雜的地步。查查這些誑語的出處,其中不乏大牌分析師、知名經濟學家和有較大影響力的財經媒體老總級人物。
說實話,二十多年來滬深股市從來就不缺誑語,想必投資人聽得夠多了。比如有預測版的,經常下斷言說A股很快將上到多少點,或者用不了多久下探到多少點;這只股票明天漲停板,那只股票一個月內會如何等等。還有泄密版,從什么神秘渠道獲悉哪只股票為什么漲之類。當然,這樣的誑語是容易分辨的,在經歷了這些年的市場錘煉后,相信能量也早已大大衰減。
大牌分析師、知名經濟學家說誑語,情況雖說是好一點,其實也不過是杜甫詩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股海里的翻版。要使各位投資人在聽完之后當了真,說實話也并不那么容易。因為大牌們的意見常常相左,甚至表面上看還大相徑庭。
比如,筆者最近就讀到兩種極為矛盾的言論。一種在論及政府出臺救市政策時說,滬指不跌到一千幾百點,政府不會出臺政策的;而另外一種則聲稱,某一項救市政策的推出,不僅救不了市,還將導致A股下跌到一千幾百點。
可是,仔細分析起來,這兩種看似完全相反的意見,骨子里其實是一樣的。說這些話的人都想表示出有左右政策的能力,而且認定政策是可以決定股市方向的。前者,我稱之為是市場倒逼政策版,而后者則可以說成是政策打倒市場版。總之,這兩個版本,都和市場的趨勢沒有什么關系,不可能成為決策的依據,更不能成為熊市中的投資參考。
我在本系列的第一篇里就強調,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固有的周期無關;制度的完善也只是政府日常需要做的工作,不會改變市場周期。無論用什么理論工具來分析政策、制度和市場的關系,都是相當復雜的過程,什么政策導致熊市,又是什么樣的制度會帶來牛市的結論,實在不能輕率地下,因為政策制度和市場趨勢并不存在簡單的、直接的彼此對應的關系。并非好的政策今天發布,牛市的光芒就照耀A股市場了。
當然,政策的出臺可以選擇時機,A股指數作為參考時機也確實可以是一個選項。但以政策和制度的嚴肅性而言,這樣的時機選擇從來不可能是制度或政策的制定者優先考慮的。這個道理是明擺著的,因為即使從政策或者制度的監管效果來說,具體政策的出臺也不是針對指數高低制定的。難道熊市就應該完善制度,而牛市就不需要改變明顯不合理的制度設計了么?
所有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完善對股市趨勢的影響,都是難以遽下結論的。政府出臺的各項制度、宏觀經濟政策,哪怕就是針對股市的具體指示,政策與隨后的市場效應之間的互動到底會怎么樣?要能清楚歸納、了解這樣的互動,其所花的時間甚至要比股市上的一輪熊牛輪回更長。
所有政策的制定者,都肯定會從人們良好的動機出發,以制定盡可能完備制度的方式積極干預經濟。但經濟運行的政治制度式的解決,卻從來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這邊有了政治表達的清晰,那邊經濟運行就會立竿見影回應。1993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在其題為《經濟運行的歷史進程》的獲獎致辭中說:“這篇論文是講制度與時間的。”他妙到毫巔的結論是:“革命性的變化永遠不會像它的支持者那樣革命。”中國古代的執政智慧里,也常常在對興利除弊的反復焦慮中,最終不得不再次信奉艷羨無為而治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要知道,檢驗一個論斷是否科學,是否有助于人們認識市場,是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的。201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其學術成果和獲獎時間的跨度超過半個世紀。間隔期如此之漫長,是因為要了解真相,人類必須為之付出心血,必須試錯,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不經過這樣的過程,怎么可能真正認識市場? (作者系獨立財經觀察人士,知名財經作家)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