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季冰
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日前公開建議養老金投資股市,而全國社;鹄硎聲硎麻L戴相龍幾乎立即給予積極回應表示支持。證監會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正在與各有關部門溝通,研究促進地方社保資金、公積金余額入市的政策。
作為勞動者的“保命錢”—而且不要忘了,這筆錢不是國家財政“發”給勞動者的,而是國家向勞動者強行征收的,它是否應該投資于高風險的證券市場,自然引起了財經界的激烈爭論。
贊同者—多為證券界人士—認為,我國養老金目前缺口逐年擴大,其保值增值壓力日益顯著。而另一方面,A股市場近年來持續走弱,屢創新低,高層力挺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入市意在為兩者實現雙贏。若成功,股市將再添“航母級”機構投資者,有利于建立價值投資理念,促進市場的穩定。他們還搬出美國401K計劃,證明養老金一旦入市,將為股市帶來長期“制度性紅利”。
反對者—多為財經學術界人士—則認為,目前中國股市制度極不完善,股價經常波動劇烈,“保命錢”入市的不確定性實在太大。他們還正確地指出,養老金的設置及強制征集,有其自身的法律和規則,絕不能把它當作救市的工具。人社部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日前就在一個論壇上說,“(養老金)投資運營對市場來說,應該說是一個積極的力量,但我們從來不講救市,或者是托市,頂多是助市!
這里首先要解釋清楚一個背景:實際上,廣義的“養老金”,早已有相當部分進入了資本市場,其來源包括歷來被視為“國民養老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作為“國家戰略儲備基金”的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以及基本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賬戶。
眼下郭樹清建議的、市場投資者眼熱的,是指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按照相關規定,這些資金僅能按規定購買國債和轉存定期存款。據財新傳媒《新世紀》周刊報道,由中國政法大學法和經濟學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繼曄主持的《社;鸨O管立法調研報告》顯示,大部分省份都抱怨無處購買國債,結余的基金只能存在財政專戶中,估算的存款平均收益僅在1%—2%之間。而2010年以來,消費者物價指數高企。胡繼曄測算,1.9萬億元的五項基本社會保險基金結余的實際縮水將達100億—300億元?梢,它本身確實亦有拓寬投資渠道的強烈內在需求。
按照我個人的理解,養老金能否入市的問題,從根本上看,其實與股市的市場風險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因為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這是一個“風險大小”的量的問題,而非“風險有無”的質的問題。正如上文已經提到的,即便存在銀行里,當央行規定的官方利率跑不贏CPI時,它也一樣承擔巨大的貶值風險。況且,任何國家都有專門立法,明確規定社會保障基金投資于風險較高市場必須低于某一比例。中國也不會例外,如果開閘養老金入市,相關規則和入世門檻首先必須得以確定。
我覺得,真正的問題依然在中國證券市場本身。眾所周知,這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政策市”。其重重積弊并非本文的主題和重點,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從近年來的實際表現來看,被評論人士當作應該是市場的重要穩定劑的所謂大型機構,非但沒有兌現它們的承諾,反而經常成為違法違規操縱市場、在市場上翻江倒海的主要力量。社;鹗且粋頭頂著“必須保值增值”的“政治正確”大帽子的市場上最大的股票池,根據我們的經驗,這對關心市場公正秩序的人士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消息。設想一下,假如再發生一次像2007-2009那樣的過山車行情(意味著有可能使其一年內的浮虧達到令人驚恐的比例,比如20%以上),此時國家是否應該出臺什么強有力的行政手段直接干預股市?這對本應自由交易的市場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另外,在法治不彰、監管不到位的中國股市,這樣一個巨無霸的市場投資者,會給操作它的人留下多大的“老鼠倉”及其他非法牟利機會?正常情況下,媒體揭露一家上市公司或基金公司都是困難重重,而面對養老金這樣一個“類政府”機構,社會監督的力量又是多么微乎其微?
我認為,中國證券市場的一切制度性弊病幾乎皆與它的“原罪”有關,即它建立之初便不是一個金融資源配置的中性平臺,而被一再當做為其他目的—最重要的,如為國有企業融資解困—的工具。正因為如此,當它的走勢本身遇到問題時,則國家又會用其他手段去服務于它。這就將“政策市”拖入一個難以脫身的惡性循環中去,現在,又為它增加一個為養老基金保值增值服務(此問題的另一面即是把養老金當成托市工具),豈不是進一步強化了人們批評經年的“政策市”的路徑依賴?
最后,養老金入市還將涉及一個復雜的利益博弈問題,即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人社部和地方基金管理部門三方對投資運營主體地位的爭奪。從很大的程度上看,它將成為影響政策順利出臺的一個關鍵因素。順便說一下,我個人堅決主張,養老金即便被允許入市,也必須交由專業的金融機構來操作,無論是地方還是中央政府的職能部門都不能直接進入市場進行操作。
作者系知名媒體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