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屈一平
再過一個多月后的10月30日,創業板將迎來一周歲。
隨著一周歲將至,日前,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宋麗萍在公開場合表示,下半年很難推出創業板退市制度,現在沒有具體時間表。
從誕生開始便被業界評價為“消化不良”的創業板,隨著中報披露結束、高市盈率和解禁潮等隱憂突顯,專業人士建議投資者要拋開整體看個體,掌握其分化本質,有選擇地投資。
先天殘缺的隱患
“創業板出生的時候,就是先天殘缺”。上海某私募股權基金的一位高層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2009年10月30日,28家首批創業板公司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截止2010年9月7日,深交所創業板網站上正在交易的117家創業板公司截至總市值接近5000億元,平均市盈率高達67.67倍。
與高市盈率、高市值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創業板增長卻不那么“茁壯”。截至目前,所有創業板上市公司2010年中報都已披露完畢。據WIND資訊統計,有可比數據的105家創業板公司今年上半年營業收入182.3億元,相比2009年同期增長28.1%;凈利潤合計30.45億元,同比增長25.7%。遠遠低于同期中小板公司上半年凈利潤43.63%的增幅,也低于主板的41.07%。
“創業板特點就是風險大,中報顯示出來的業績分化大,整體比主板中小板都弱,這都是其特征決定,更多是分化特征,對于創業板來說,必然制度就是退市制度。”天相投資首席顧問仇彥英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創業板退市制度作為一項創業板基本必備制度,不存在時機不時機的問題。而是應該標準在先,從創業板設定之初就應該具備的制度。“有沒有人殺人不重要,但是我們要設定殺人的標準,即使沒有違背的企業,還是應該設定好標準在先。”
對于深交所關于創業板退市制度的推出沒有時間表一說,葉檀更是撰文表示,中國證券市場只進不出、消化不良,沒有退市機制的結果是殼資源炒上了天,全體投資者染上賭徒色彩,以購買ST股為榮、以狂炒新股為榮。
退市制度拖延的“苦衷”
退市制度緣何一拖再拖?
“交易所考慮盡量不要影響市場穩定,高管要變現要賣出沖擊股價,投資者考慮風險,綜合考慮。結果是最后都不滿意。”天相投資首席顧問仇彥英直言不諱地說,最主要還是看交易所通常從自己的市場發展角度考慮,不可能在發展初期給創業板太多制約,可能到一定規模,淘汰機制會健全,出于這種自身考慮,交易所對退市制度推出不積極;但是,從投資者角度看,盡快推出退市制度,更有利于投資者增強一些投資意識和風險規避意識,“不同的人從自己角度考慮不一樣”。
參考主板和中小板的退市標準,上海私募股權基金的一位高層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通常的三類退市標準是“盈利情況不達標,股價交易不活躍,違背重大信息披露制度。”在不足周歲的創業板中很難真正對號入座,從時機角度講,退市機制時機上交易所可以這樣解讀。
然而不少業內人士對此表示反對,分析師仇彥英說,作為制度沒有時機不時機的問題,就像建一個房子,一開始整個體系都很完善設定好,時機不是退市制度拖延的根本。
缺少了退市機制的創業板背后已經形成直投加保薦、超募高傭金、風投加審批等一系列利益鏈條。深交所嚴打內幕交易的“禁炒令”實行的人盯人防守制度,也被業內人士質疑。
“禁炒令本身就不是合規的,愿意買賣就是自行買賣,違反相關法規的有證券法規定,查就行了,禁炒是什么招數。”上海某私募股權基金的一位高層表示,比起退市機制的建立,似乎“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就做了”般的缺乏機制建立。
如此消化不良的創業板,周歲將至,市場起伏不定。
對于投資者,仇彥英建議投資者要依靠自身判斷:“對待創業板最核心是從個體角度去挖掘,不要從整體看,整體市場總有些群體效應,市場從投資角度更偏向于個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