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立棟
其實,退市是為保證公司質量的一個必要制度安排。說白了,在現有新股發行制度短期內不會有更實質突破的情況下,用更嚴厲的退出制度來進行市場調節也不失為一個次優選擇。
名氣總會伴隨著一定的代價。
兩市“第一高價IPO”海普瑞(002399)公司最近人氣很旺,其股價的任何變動都會引來一番議論。本周一、二,海普瑞連遭兩個跌停,在跌破148元的發行價后,周三其股價仍以慣性下跌8%之多。
就在周二海普瑞“破發”當天,有媒體給中國大陸“新科首富”、該公司董事長李鋰夫婦算了筆賬,稱其財富蒸發超過92億元。如果按最新的收盤價,恐怕已經超過百億元。
其實,在這個波動頻繁的市場上,賬面損失百億也好十億也罷,都是一時的數字游戲,并無實質意義——有意義的是,二級市場投資者對海普瑞的激烈反應,再次說明市場已進入一個轉型期。以“三高”著稱的中小板及創業板新發公司,到了要為前期非理性選擇還債的時候。
還債的首先是IPO公司本身。股價的暴跌,會引發所有投資者的擔憂。我們已經看到,此前一度偃旗息鼓的質疑聲再次響起,說海普瑞“沒有核心技術優勢”、“面臨上游瓶頸”,并稱“40多倍的市盈率都嫌貴”,因此股價要下跌至100元以下才算合理。”
此外,追捧“三高”的機構們也開始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資料顯示,海普瑞公開發行之時,有211家機構動用1078億元參與網下配售,華夏基金明星投資經理王亞偉稱“之前很少見到這樣好的醫藥企業”,其操盤的華夏大盤,華夏精選基金以148元/股的價格分別在網下申購180萬股海普瑞,最終獲配近4萬股,現在,其賬面浮虧64萬以上,而此前機構網下獲配的800萬股總統浮虧3000萬元。
當然,還有更慘的,那就是盲目入市追捧高價股的散戶投資者,筆者粗略統計,僅海普瑞上市頭3天,也就是在每股160元以上接盤的投資者,其接盤量超過3600萬股。也就是說,新入市的散戶或其他投資者,已經浮虧10多億元。
這個教訓不算小。
從去年新股恢復發行以來,高股價、高估值和高超募已在主板和創業板新發公司中有所顯露,尤其是在創業板上,“三高”現象愈發嚴重,例子俯拾皆是:如碧水源公司,發行價每股69元,發行市盈率接近100倍。該股開盤當天價格翻番,沖破175元大關,市值一度達到258億元之高,而神州泰岳上市首日股價即突破百元,最高時股價曾達到237.99元,市盈率99.1倍……最終,以中小板公司海普瑞表現最為極致:高達148元的發行價格,超過6倍的募集資金,還有73倍的市盈率,讓所有人都感嘆那些中介機構真的是有恃無恐,不怕天價遭到市場報復——哪怕你花點力氣拆股后再上呢?真就以為市場有那么強的承接力,見到新股就不要命嗎?
其實,正如本人之前所說的,“就公司本身而言,在沒有曝出違規或違法的情況下,發行定價高并不是不可饒恕的大錯。”專業人士會用一套定價模型來解釋其高價格的合理性,并用基本面分析加以支持。但話又說回來,不是所有市場參與者都會用復雜的定價模型來衡量一個公司的定價是否合理,高發行價格本身就會對市場造成“價格太貴”的錯覺,這和一些公司利用除權給普通投資者造成“股價便宜”來誘多的效果是一樣的。
在狂熱的氣氛下,人們很容易忘記最基本的投資格言,比如“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只有人們被套牢后,才發現一個真相,那就是“高收益”都被相關的機構賺走了,留給二級市場的就只有“高風險”了。
那又有什么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有消息說,目前創業板直接退市機制已經上報證監會,據說,創業板的直接退市制度不再實行長時間的退市風險警示制度,不再強制退到下一層次市場掛牌繼續交易。也就是說,退就是退,要直接、快速并且不給重組炒作的機會。
其實,退市是為保證公司質量的一個必要制度安排,說白了,在現有新股發行制度短期內不會有更實質突破的情況下,用更嚴厲的退出制度來進行調節也不失為一個次優選擇。筆者反復強調過,新股發行制度的難點在于管理層是否愿意放權,亦即放松對新股IPO的準入數量和發行節奏的控制和管理。
我們知道,一個自然反映供求關系的市場,其價格不會出現一二級市場的巨大差別,供應偏緊造成了對投資品的饑渴癥,自然會出現價格的扭曲,現在,既然新股的“寬進”無法在短期內做到,那么就從“寬出”來做起吧。
寬出,意味著退出的公司數量將會提高,這會逆向壓抑非理性的沖動投資傾向,逼著投資者作出理性的選擇。
筆者以為,在嚴格創業板退出制度的同時,應適當降低主板的退出條件。因為它至少會形成一種信號傳遞效應,建立起對上市公司嚴格的約束機制,保證市場形象和整體質量,同時,對打擊瘋狂投機也有相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