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駿
對于中國股市的老投資者來說,四川長虹和深發展這兩只股票并不陌生。遙想12年前的1997年,也就是中國生肖的上一輪牛年,中國股市也步入了牛市的最高潮,在那“摧枯拉朽”的行情中,滬市的領軍者是四川長虹,深市的領軍者是深發展。兩位龍頭老大可謂是一呼而天下應,整個滬深上市公司都為兩者是瞻。最終,深發展從1997年年初開盤的16.50元漲到5月8日的最高價49元;四川長虹從1997年年初開盤的22.77元漲到了5月21日(農歷“小滿”)的最高價66.18元。
盡管任何一輪牛市中都會有人沒掙到錢,但在1997年的這輪牛市中,不論是掙到錢的還是沒掙到的,都會深深的記下“深發展”和“四川長虹”這兩個名字。尤其是四川長虹,在那股指狂飆的日子里,“氣貫長虹”一詞不僅被用于形容四川長虹,更頻頻用來形容四川長虹領軍下的整個股市。
與四川長虹在股市上“氣貫長虹”相對應的,則是其在中國彩電業呼風喚雨的霸主地位。這個位于四川綿陽的前軍工小廠,在掌門人倪潤峰的帶領下,歷經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最知名的企業,其一家企業的產值已經占到整個四川省GDP的1/9,而掌門人倪潤峰還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這都是中國的企業家們難以望其項背的。
這里,不妨再回顧一下四川長虹當年那些耳熟能詳的口號:“以產業報國、民族昌盛為己任”、“用我們品牌筑起我們新的長城”、“天上彩虹,人間長虹”、“長虹以民族昌盛為己任,獻給你——長虹紅太陽”……
行文至此,應該開始“但是”了。
從1997年5月21日創出66.18元的價格之后,四川長虹便開始了漫漫無期的寂寞之旅,而且,這一寂寞就是13年。更準確一點說,從“寂寞”走到了“落寞”。13年中,中國股市又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幾輪牛市,上證指數也從1997年5月12日的階段性高點1510.17點漲到了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點。當初和四川長虹遙相呼應的深市龍頭深發展早已創出了新高,而當年四川長虹的“小弟”們——青島海爾、海信電器、美的電器、格力電器等,股價也都屢創新高。只有這位當年的“大哥”,一直在走下坡路。換言之,如果誰在66.18元買入了四川長虹且一直持有,那么即便在2007年上證指數突破6000點時,其持有的四川長虹還虧損著50%。
長虹究竟怎么了?人們屢屢在問。那些對長虹還抱有希望的股民們總是希望長虹有朝一日能夠“王者歸來”,但是,事實最終擊毀了這些希望,那些意圖搶反彈而屢屢被套的股民們無奈之下只能再三的用腳投票,曾幾何時的“氣貫長虹”變成了“棄慣長虹”。
股民們用腳投票,有一個人卻在用手來舉報,他的名字叫做范德均。他是一個人在戰斗,從1997年開始,范德均就向各有關部門舉報四川長虹涉嫌財務造假。這期間,盡管業界對長虹的質疑不斷,其中也包括知名學者郎咸平和財務專家夏草,但是,沒有一個人像范德均這樣執著的與四川長虹“戀戰”了13年。終于,13年后的今天,范德均等來了有關部門對四川長虹涉嫌造假的非正式調查。
其實,這些年來長虹的日子也很苦。被APEX公司忽悠之后元氣大傷,MBO無疾而終,委托理財有去難回,引進戰略投資者有雷聲無雨點,多元化發展屢屢碰壁,搞過空調、搞過手機、搞過電池……,可最終都是賣的賣,散的散。即便是想守住最后的根據地——電視,可是只要逛逛國美、蘇寧等家電賣場就不難發現,長虹攤位前的人氣,是既不如飛利浦、三星等國際品牌,也不如海爾、海信等國內品牌。
再看看四川長虹這些年的財報,對于這個曾經雄心大志“以民族昌盛為己任”的企業,在中國整體經濟持續向好的大勢下,財報中那每況愈下的可憐的利潤,豈是寒酸,更令人心酸。如果說真的是虛增了利潤的話,那么不虛增利潤的話,豈不更加不忍卒讀。
范德均與四川長虹之間的恩怨為這場事關孰是孰非,甚至是“大是大非”的問題蒙上了些許質疑。但是,從中國資本市場上的諸多教訓上來看,投資者更愿意相信,“蒼蠅不盯無縫的蛋”這句古話。
如果把視野放遠一點看,其實不論長虹是否虛增巨額利潤,關鍵在于長虹的未來還有多少年?對于新股民而言,今天的長虹已經很難入“法眼”了,而對于老股民而言,四川長虹,真的就僅剩下傳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