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證券 > 國泰君安熊市爆出天價薪酬 > 正文
“雖然應付薪酬可解釋為防止職工薪酬大起大落或進行長期激勵,但通過它也可隨年度調整利潤。”
本報記者 李威
春寒料峭,國泰君安天價薪酬事件卻鬧得熱火朝天。2月9日,國泰君安已二度出面澄清“32億元薪酬安排”,相比于2月4日的聲明,國泰君安此次澄清解釋的口風明顯軟化,在高管薪酬不超百萬等方面做出承諾。不過,澄清公告未能消除質疑之聲,更有人覺得國泰君安在越辯越黑。
如此計提?
《中國會計報》記者電話連線了國泰君安新聞發言人。這位發言人表示,國泰君安公司總裁助理以上高管2008年度只發放了崗位工資,平均為57萬元,其中公司董事長薪酬實發83萬元,總裁實發80萬元,目前已發放的只有8.6億元。
對于外界熱議的“32億元薪酬安排”問題,他在電話里再次作出解釋,32億元中含補提2007年6億元及其他福利費用,32億元并非全部在當年發放。
事情暫時告一段落。然而,美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孫飛卻認為,整個事件暴露出來的問題更值得深思。
“國泰君安證券公司從最初的澄而不清到后面不得不站出來算一算賬,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金融國企薪酬制度的不透明與欠完善。”孫飛總結說。
金字塔型薪酬制度
金融類國企高管薪酬問題由來已久,在國泰君安“薪酬門”事件中表現得更加尖銳。在某券商工作的洪勞力認為,金融企業高管薪酬與員工薪酬差距過大,是引發這次事件的主要原因。
“券商普遍采用‘螞蟻戰術’,這一點很像保險公司,就是由大量的一線員工來擴大知名度。但實際情況是一線員工平均薪水并不高,高管則獲得高額收入。”洪勞力表示。
實際上,很多國企高管薪酬猛增,金融企業的高管2007年薪酬增幅更是超過200%。對此,孫飛認為,股東對薪酬應該有一個制衡。
“現在金融類企業出現天價薪酬,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作為產權代表的董事會組成人員沒有盡到職責或者出資人管理缺失。這不是一個道德問題,更多是一個體制性缺失的問題。”孫飛表示,問題的關鍵在于制度建設。
不過,這一問題目前正在得到解決。僅在國泰君安發布二度澄清公告的第二天,財政部就發布了金融國企高管的“限薪令”,明確規定金融國企負責人最高年薪為280萬元。未來,此類事件發生的概率將大大降低。
除去薪酬結構問題,此次天價薪酬事件暴露出來的更加有趣的現象就是應付薪酬的利潤調節問題。
應付薪酬的會計“魔術”
國泰君安一再對外回應“32億元”預提薪酬并不一定當年發放,其實這里面有一些金融行業常見的潛規則,北京立信長江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錦橋就將應付薪酬比作一個“利潤蓄水池”。
“應付職工薪酬也可以被視為一個利潤蓄水池。”鄭錦橋對《中國會計報》這樣表示,“歷年累積且并非一次發放,這在金融企業非常普遍。因此,單提這一項意義不大,如中信證券去年的數字更是驚人。”
中信證券在2007年的應付薪酬為48.4億元,除以正式員工1396人,平均下來每人可拿347萬元之多。
問題在于企業進行會計處理時的動機。企業一般按稅后利潤的2%-7%計提職工薪酬,每年的計提比例并不透明。企業可在豐年多提,在年景不好時少提,并且不一次性發放。
“會計準則給企業提供了年度間調節利潤的空間。雖然應付薪酬可解釋為防止職工薪酬大起大落或進行長期激勵,但通過它也可隨年度調整利潤,尤其是對于券商這類旱澇不定、靠天吃飯的行業。”鄭錦橋一語點出了問題的要害。
據記者了解,一般在牛市,券商往往會計提較大額度的應付薪酬,用以未來調節利潤。
“國泰君安計提如此巨款,我個人的判斷是該公司預計2009年或以后業績會出現一個比較大的增長。而從會計上看,應付薪酬是預提費用,待實際發生時才結轉利潤。國泰君安這么做可能是為了以后增大成本,降低利潤收入,可能更是為了節稅。”洪勞力表示。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