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彤剛 蔡宗琦
一段時間以來,市場上有許多聲音,認為新股發行限售股解禁會極大地影響股市,從而提出“首發限售股就是在新老劃斷之后的新增‘大小非’”,“新股限售股增量‘大小非’危害遠勝于存量‘大小非’”等觀點,并因此質疑我國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對此,業內專家表示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限售股不會對我國股市造成根本影響。
此限售股非彼限售股
俗稱的“大小非”指的是因股權分置改革而產生的限售股。“小非”是指持股量在5%以下的非流通股東所持股份,“大非”則是指持股量在5%以上的非流通股東所持股份。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11月底,A股市場因股改累計產生限售股4669億股,其中已解禁1238.29億股,尚有3419.07億股未到解禁期;同時,兩市累計已減持278.87億股,減持占比為22.52%。
除了因股改產生的限售股外,A股市場還因IPO和增發而源源不斷地涌出限售股。其中,IPO限售股分為首發原股東限售股、首發戰略配售股份兩種。
首發原股東限售股指開始發行前原有股東限制流通的股份,一般限售期長達三年。根據證監會去年9月份發布的新規,若發行人在刊登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之前12個月內進行增資擴股的,新增股份持有人承諾不予轉讓的期限為12個月,而此前鎖定期為36個月。
首發戰略配售股份指第一次發行股票上市時,向某些特別選定的對象發行的占發行數量相當大比例的股份。一般情況下,戰略投資者獲得配售的股票鎖定期限為3至6個月。而在上市公司增發股份時,針對戰略投資者的定向增發也要求有一定的鎖定限售期,通常需要鎖定半年。據統計,新老劃斷后首發與增發累計產生的限售股數量已達9000億股左右,遠超過股改限售股即“大小非”數量。
經濟學家華生認為,市場之所以將“大小非”和限售股兩者混為一談,是因為兩者的流通權都在一定時間內被限制,“但兩者并不是一個東西”。
疏浚限售股解禁壓力
由于混淆了股改限售股和首發限售股概念,一些市場人士對目前的新股發行制度提出質疑,并認為應取消新股發行時限售股鎖定時間。對此,華生表示,“我國新股發行制度是與國際接軌的。”從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經驗來看,取消IPO限售股鎖定時間限制并不可取,“適當的限售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如果上市第一天大股東就可以大量拋售股票,會加大市場的壓力。”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介紹,目前歐美成熟市場IPO均有部分股票被限售,鎖定時間一般在3至6個月之間。
上海睿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振寧表示,“不能把限售股看成頭上的一把刀”,各個國家的股市都有限售股,不能以此來解釋牛市和熊市的出現。他介紹,香港市場的有關規定是,只要充分披露信息,限售股解禁后也可以在二級市場上拋售。但若大量清倉導致股價下跌,對上市公司也是不利的。因此,持有人會通過將限售股打折處理給投行來配售。通過場外大宗交易銷售限售股不僅時間短,而且也不會影響股價。
中國證監會也已于去年4月份出臺相關政策,要求符合規定的限售股通過大宗交易平臺轉讓,避免引起股價大幅波動。隨后推出的可交換債券等相關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限售股解禁壓力,對于限售股股東來說是增加了一條低成本融資通道。“通過上述措施疏導,限售股解禁并不會對股市構成根本影響。”李振寧表示。
發行制度漸進改革
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日前召開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深入推進發行制度改革,完善股票價格形成和承銷機制。對此,華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縮短限售股的限售期限,與國際慣例的3至6個月靠攏,“如果市場預期短時間內限售股就會上市,一旦解禁才不會有大波動”。二是增加首發流通股比例,促使股票價格更加合理。目前,我國《證券法》規定大型企業首發流通股比例不應低于10%,而國際慣例是20%至25%。
華生以中石油上市為例,其總股本為1830億股,若按20%的比例計算則有366億股上市流通。如果以其高達48.6元的上市首日股價計算,則需要1.7萬億元資金,這是市場無法承接的。因此,提高首發流通股比例,股價自然會回落至合理的價位,從而避免新股上市時堆積泡沫。
此外,在未來完善承銷機制的過程中,華生建議改善目前的詢價制度,明確大機構的責任,保障中小投資者的權益。我國目前實行的詢價制度并沒有強制要求詢價人的認購義務,這導致詢價缺乏根據,新股發行價格容易出現過高或者過低現象。而按照成熟市場經驗,如果股票價格過高,詢價機構需要承擔包銷的責任;如果價格偏低或價值合適時股票就會很搶手,那么將會限制詢價機構的購買比例,以保護中小投資者申購需求。“對于這一點,只要對承銷程序做出規定就可以做到。”華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