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世軍
晨譚思辯之二次發售
“大小非”的確成了股改后遺癥,他們的洶涌套現,挑戰著市場的資金面和原有估值水平,擾亂了人們的投資心態,目前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日前,證監會吹風用“二次發售”的方式解決“大小非”變現,這種方式究竟是不是個好方案?實施之后又會帶來怎樣的后果?還有沒有其他更優的方案?就這些問題,《晨譚思辯》在此期待有更多的激辯。
在最近談論的股市話題中,最受關注的恐怕就是“二次發售”了。在經歷了10個月的股市暴跌之后,在遭遇了解禁“大小非”的肆意拋售之后,證監會已經開始把二次發售當成化解限售股解禁壓力、挽回投資者信心的“強心劑”?上,這還是一服治標不治本的“藥方”,注定難以治愈股改留下的后遺癥。
二次發售源于美國,又稱“二次發行”,是指公司的主要個人或機構持股人對公眾發售其限制性股票,發售的程序同IPO完全一樣。此次中國證監會有可能采取美國式的二次發售方式,以“二次發售+可交換債券”的組合形式來解決“大小非”變現問題。
但從這一模式來看,二次發售既不可能改變上市公司股票普遍缺乏長期投資價值的現狀,投資者仍然只能靠博取股票價差的短線投機性交易獲取收益;也不可能減少未來“大小非”的解禁規模,更不可能緩解已解禁“大小非”的套現欲望及對市場形成的拋售壓力。
根據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的統計數據,截至2008年6月,由于股改而形成的限售股份共計4572.44億股,累計解禁股數量為842.96億股;解禁“大小非”已累計減持250.07億股,占解禁總量的29.67%。而進入到7月份之后,尤其是在8月份傳出二次發售的消息之后,未來政策的不確定性,開始令解禁“大小非”們感到莫名的恐懼,盡早變現已經成為他們必然的選擇。
在棋類比賽中,一到“讀秒”階段,即使是水平再高的超一流專業棋手,也會經常走出一兩步“昏招”和“臭棋”出來,以至于滿盤皆輸。股市的現狀以及“大小非”的套現,的確已經把管理層逼向“讀秒”階段。從待出臺舉措的大致內容來看,二次發售雖不是一步“昏招”,但也絕非“妙招”。
既然醫不好股改后遺癥,二次發售這服“藥”不吃也罷。倒不如省點時間研究出個“特效藥”,徹底改變“股市缺乏投資價值”的現狀。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