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海洲:解決大小非問題不能隔靴搔癢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11:58 《新財經》
文/皮海洲 越來越多的“大小非”加入到解禁行列中來,給股市帶來越來越大的做空壓力。“大小非”問題成為困擾當前股市的最主要問題。4月20日中國證監會緊急出臺的《指導意見》,顯然只是一項規范“大小非”減持行為的文件,對于減緩“大小非”減持的壓力意義不大。但遺憾的是,這項只是規范“大小非”減持行為的文件,被管理層尤其是滬深交易所當成了解決“大小非”問題的綱領性文件,進而加以發揚光大。 最明顯的,就是對違反《指導意見》的“大小非”減持行為進行“想當然”的查處,處罰力度也越來越大。本來,“大小非”減持是依據股改時的約定來進行的,通過競價交易系統來減持股份并不違規。盡管《指導意見》要求一個月內減持超過總股本1%以上的“大小非”應當通過大宗交易系統進行,但實際上,《指導意見》并沒有對不遵守這一規定的“大小非”作出任何處罰性規定。倒是滬深交易所,在這個問題上實行“想當然”的人治政策,將“大小非”的正當減持扣上一頂“違規減持”的帽子,并加以處罰。從公開譴責、限制賬戶15個交易日,到限制一個月,加重到限制交易三個月甚至更長,限制交易的品種也由單個交易品種發展到所有的交易品種。之后,又進一步發展為敦促違規“大小非”購回超額拋售的股份,甚至還讓為“大小非”違規賣出股票的證券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在加大對“大小非”違規減持處罰力度的同時,交易所又積極為“大小非”減持通過大宗交易系統創造條件。最明顯的是,5月27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專場業務辦理指南(試行)》的出臺。這是對“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股份行為的一次全面規范。同時,也將大宗交易的“一對一”交易,拓展為“一對多”交易,更加方便了“大小非”減持。 應該說,規范“大小非”減持行為也是解決“大小非”問題所需要關注的一個方面。但應該看到,規范“大小非”減持并不等于緩解“大小非”減持的壓力,并不等于解決了“大小非”問題。最近一段時間,管理層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對于減緩“大小非”減持壓力不過是“隔靴搔癢”。 比如,針對《指導意見》中關于1%的規定,“大小非”完全可以采取縮量減持的方式,把一個月內的減持數量控制為0.9999%。這樣,“大小非”全年減持的比例就可達到11.99%,這同樣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此,“大小非”如果不愿意登陸大宗交易平臺,完全可以采取“縮量減持”的方式合規減持。即便是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大小非”完全可以通過“過橋減持”方式進行,將“大小非”股份倒給自己的關聯單位或往來機構,或股托,借助他們之手,再把股份倒向競價交易系統,從而達到套現目的。 所以,無論是1%的減持規定還是大宗交易,以及圍繞這些規定推出的其他各項措施,都不過是“隔靴搔癢”,解決不了“大小非”問題。管理層把精力都放在這些問題上,而不在如何減緩“大小非”減持壓力上想辦法,只能是浪費精力和時間。要解決“大小非”問題,管理層必須從目前的誤區中走出來,正視“大小非”問題形成的歷史根源,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否則,面對持續不斷的減持浪潮,只會使市場迷失方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