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多盈投資余凱
昨日,中國太保網下配售的3億股股票在鎖定3個月后上市流通,戰略投資者的集中拋售,導致其創出2006年來的首次“破發”紀錄。種種跡象顯示,次新大盤股“破發”未來或許仍有來者,目前,中海集運、中煤能源、中國石油等均在不斷向發行價逼近。
據統計,2008年一級市場戰略配售解禁給二級市場帶來的流通壓力逐步增大,解禁總額達3896億元。此次中國太保的戰略配售部分解禁導致“破發”,再度襲擊市場脆弱的神經。此次“破發”,不得不讓人們對當前新股發行制度改度進行冷靜思考。
我國現行的新股發行制度,是2006年“新老劃斷”以后開始實施的。其基本特征是建立面向機構投資者的詢價機制,同時也形成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的發行模式。一年多來,上百只新股依據這樣的方案完成發行,籌資額度亦屢屢打破紀錄。2007年全年,上市公司直接融資額達8016億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其中,IPO融資就達4470億元,占到半壁江山。
就我國新股發行過程來看,存在著過度向機構投資者傾斜的弊端。目前,新股發行主要分為戰略配售、網下申購與網上申購三部分,個人投資者只能參與網上申購。相對機構投資者來說,其中簽的比例低不少。
此外,新股的發行價格主要是根據機構投資者詢價結果確定。從目前看,我國的詢價制度基本上形同虛設,根本沒有體現機構投資者的理性定價行為。比如中國人壽發行市盈率達97.81倍,中國遠洋發行市盈率達到98.67倍......如果說20倍市盈率是投資價值的參考,那么,詢價機構詢出的某些價格顯得格外不合理。正是這種非理性定價,造成如今“破發”的尷尬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減小大盤股上市對市場沖擊,在發行大盤股的同時,引入了一些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新股配售。它們一般有3個月、一年、一年半的鎖定期。而今,隨著市場重心逐漸下移,這些戰略投資者沒有成為穩定市場的中流砥柱,相反卻成為“瘋狂”砸盤的元兇。
有關資料顯示,今年還將有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中國電信、中海油、華潤創業、招商局國際等國企股或者紅籌股計劃陸續回歸A股。隨著中國太保的“破發”,它們海歸的前景正變得日益嚴峻起來。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關注到了新股發行制度方面的缺陷。據報道,2008年初,證監會邀請部分基金等機構就現行新股發行制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座談,并計劃向社會公開征求改革意見。也許,現在確實已經到了改革新股發行制度的時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