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聚焦新股重發 > 正文
 

水皮:IPO新規動了誰的奶酪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17日 00:00 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證監會對于市場的監控和反應在春節之后的行情中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檢驗。

  2006年2月9日,上證綜指暴跌將近20點。當天晚上,證監會就發布澄清公告。聲明有兩點,一點是市場流傳的IPO新規征求意見稿的內容不確切,另外一點就是所謂的IPO新規還不成熟,還沒有進入征求意見的階段。

  證監會的聲明對行情的作用是立竿見影的,穩定了好不容易才燃燒起來的市場熱情,第二天上證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就止跌回升。中央電視臺中國證券報道的評論給水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題目就是“太陽是因為公雞打鳴才升起的嗎?”

  太陽當然不是因為公雞打鳴才升起的,當然也不會因為公雞失聲而落下。2006年,是中國投資者寄予很大希望的股市元年,而從“雞飛”到“狗跳”的轉變并不是因為股市停止了IPO的緣故,從這個道理上講,恢復IPO對行情的影響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心理因素。而且,事實上,管理層在新老劃斷之前,在股改完成之前也不會用IPO來自亂陣腳,自毀

長城。即使恢復融資,一般的判斷,率先啟動的也應該體現政策導向的G股再融資。應該說,所謂IPO新規是存在的,并非空穴來風,但是在這個時候被泄露出來如果不是別有用心,那么就是管理無方,這一點是證監會澄清不了的。

  其實,對于市場而言,證監會最該澄清的并不是新規的發布時間,而是新規的內容,尤其是其中備受爭議的“存量發行”概念。

  在一般投資者的概念中,上市公司之所以要上市募集資金就是因為缺錢,所以要引入新股東,這就是所謂的增量發行。但是在新規中,卻出現了這樣的表述: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應當來源于增資發行的股份。經國務院批準,首次公開發行的股票,可以全部來源于現有股東持有的股份。

  顯而易見,“應當”所體現的就是增量發行,而“國務院批準”的就是存量發行。前者體現的是慣例,是約定俗成,后者體現的是突破,是特事特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定呢?是因為考慮到大型國有企業改制上市的需要,經國務院批準,可進行存量發行。

  存量發行和增量發行的區別并不在于股份的多少和增減,而在于存量發行體現的是國有企業所擁有的“特權”。

  上海的評論家賀家男更是尖銳地指出,存量發行與國有股減持如出一轍,無非是為國有銀行A股上市開綠燈。修改后的《公司法》和《證券法》已經從2006年元旦正式實施,關于股票發行明確規定需經國務院證監機構核準,并無“經國務院批準”的說法,新規顯然和《證券法》不一致。

  那么,存量發行符合不符合中國國情呢?

  未必。

  中國股市有史以來一直都在搞增量發行,不僅是國際慣例,也是國情使然。而存量發行則是將老股東的股份轉讓給新的公眾投資者,上市公司本身并沒有募集到所需要的資金,也就是說,存量發行實際上就是老股東變現的過程,對于上市公司沒有任何好處,這是其一;本來上市公司的上市過程就是一個募集資金的過程,但是由于搞存量發行,因此上市的過程并沒有成為融資的過程,也就是說再融資不可避免,也就是說投資者要為國有企業的特批上市買兩次單,這是其二。

  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長期以來一直受到大家的詬病,能否打斷這種地位也被很多人視作改革能否推進的關鍵。存量發行的出現,再一次說明,這種壟斷地位是多么的堅固,權力又是多么的可怕。

  “特權”和“民權”是一組對立的概念!疤貦唷钡拇嬖冢鸵馕吨懊駲唷钡娜笔。特權企業的存在,也意味著這個

資本市場所賴以存在的“公平、公正、公開”原則成為一句口號。如此看來,IPO新規的取向和改革的方向是不一致的,所謂的新規沒有給市場帶來新意,而是強化了壟斷企業的特權地位,是一種陳腐觀念的回潮。

  在一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并存的社會環境中,最有可能出現的是三種狀態。一種是國有企業被民營企業所淘汰,這樣民間的力量就會對政府權力起到制衡作用;一種是民營企業被國有企業所壓垮,這樣政府對于經濟的主導將隨心所欲;第三種情況則是國家放開競爭性領域,壟斷少數關鍵行業,通過壟斷企業的暴利掌握大量的社會資源,政府無需借助民間資本就可以做想做的任何事,回過來再強化國有企業的這種壟斷地位和特權。這段文字不是水皮的原創,但經過水皮的加工,引用在此和IPO新規似乎有點不搭界,又似乎有點關系。

  IPO新規所體現的特權動的實際上就是民間資本的奶酪。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585,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