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評論 > 正文
 

上市公司的競爭優勢在下降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3日 01:29 第一財經日報

  李鋼 金碚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但與此同時,我國股票市場卻總體呈現熊市狀態,股價不斷下跌。各界人士對上述悖理現象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解釋。

  通過近幾年我們對上市公司平均競爭力變化的研究可以發現,在規模經濟明顯的行
業,上市公司的平均競爭力要高于非上市公司;而在規模經濟不明顯的行業,上市公司的平均競爭力要低于非上市公司。這也許可以推論:如果通過股票上市而融得的資金能夠支持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則同時可以增強其資金利用效率,進而增強企業的總體競爭力。而如果上市融得的資金并沒有明顯地發揮提高規模經濟的作用,則不僅難以提升企業的總體競爭力,反而可能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率而降低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這樣的推論如果可以成立,那么,可以表明,我國企業上市融資的實際效果是:通過

股票市場的資金吸納作用,支持了上市公司的規模競爭優勢,卻以相對降低企業的效率競爭力為代價。也許正是因為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競爭力的不斷下降,才導致目前這種“宏觀經濟快速發展、上市公司股價卻不斷下跌”的悖理現象。

  我們的研究分兩個層面進行,一是對我國上市公司總體競爭力狀況進行分析并同非上市企業進行比較;二是分行業研究我國上市公司競爭力狀況并同該行業的非上市企業進行比較。

  企業競爭力可以從多個角度例如規模、效率、增長等方面進行測量。而本文則簡化為主要從規模與效率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即將上市公司的平均數與全部企業的平均數據進行比較。規模競爭力比較

  就企業的規模而言,統計數據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平均規模遠大于非上市企業的平均規模。這可以從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凈資產等三個指標得到證實。(注:本文僅節選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指標比較)

  統計分析表明,從1992年到2004年,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全部工業企業,其平均銷售額均大幅增長。1992年,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42556.60萬元,全部工業企業的銷售額為504.85萬元,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全部工業企業的84.30倍。2004年,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247922.41萬元,全部工業企業的銷售額為8557.93萬元,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額為全部工業企業的28.97倍。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上市公司的平均銷售額始終高于全部工業企業的平均銷售額,但十多年來,上市公司平均銷售額的相對優勢在明顯降低。

  從1992年到2004年,無論是上市公司還是全部工業企業,其平均總利潤均有大幅上升。1992年,上市公司的平均總利潤為5969.8萬元,全部工業企業的平均總利潤為15.8萬元,上市公司的平均總利潤為全部工業企業的379倍。2004年,上市公司的平均總利潤為19096萬元,全部工業企業的平均總利潤為517萬元,上市公司的平均總利潤下降為全部工業企業平均總利潤的37倍。從(圖一)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平均總利潤始終高于全部工業額的平均總利潤,但從1992年到2004年間上市公司在這方面的優勢在明顯降低。效率競爭力比較

  在本小節,我們主要通過對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凈資產周轉率的分析來研究上市公司的效率競爭力相對于非上市公司效率競爭力的變化情況。(注:本文僅節選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比較)

  凈資產收益率有不同的定義方式,為了研究的方便,我們將公式中的分子定義為利潤總額而非凈利潤。這樣,就可以排除上市公司與非上市企業所得稅稅率不同而造成的凈利潤不可比的問題。按照我們的定義,計算凈資產收益率的公式為:

  凈資產收益率=利潤總額/凈資產

  從1994年到2004年,上市公司與全部工業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均呈現了“U”形曲線變化。1994年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為0.1572,到2001年降到0.0783,從2002年后凈資產收益率又逐步升高,2004年達到0.1372。全部工業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變化也大致相同。

  從(圖二)中我們注意到,2001年(不包括2001年)以前,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高于全部工業企業凈資產收益率;而在2001年(包括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低于全部工業企業凈資產收益率。這表明,2001年是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效率競爭力比較的分水嶺,即2001年以后,上市公司的效率競爭力總體上低于非市企業的效率競爭力。

  以上分析表明:從1994~2004年,與非上市企業比較,我國上市公司的規模競爭力雖然始終保持明顯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在趨于減弱。這表明,近十多年來,我國的股票上市發行制度實際上把資金配置到了資產利用效率較低(盈利能力差)的企業,或者我國的股票上市制度不僅沒有促進資金利用效率的提高,反而產生了降低資金利用效率(降低盈利能力)的負面影響。(本文節選自《2005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資料來源:《中國證券期貨統計年鑒2004》、《中國統計年鑒2004》、中經網、中國經營報競爭力研究中心數據庫。)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