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在公司上市時就埋下困惑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14日 05:43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建行此次IPO的招股價為1.8港元到2.25港元之間。據主承銷商預測,按此招股價范圍,預計2005年市盈率相當于8.9倍到14.2倍,2006年市盈率將達到7.7倍到12.2倍。陳悅先生由此感言,撰寫估值之惑一文,提出了全流通發行后的新公司估值問題,可謂能及時弊之言。但覺得意猶未盡,可能有狗尾續貂之嫌,不免再想說兩句。 陳悅先生云:投資人學會自我保護,首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來預測上市公司未來的
何以見得?可對比一下內地銀行股的IPO發行價。查了一下資料,發現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1999年9月的首次發行價為10元;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2000年11月的首次發行價為11.8元;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2002年3月的首次發行價為7.3元。與建行的1.8--2.25港元和交行2.5港元的招股價相比,顯然高出了一大截。 據中金公司測算,若建行按招股價的上限計算,發行市盈率為14.2倍。而內地很多公司的首發股價大多為20倍市盈率左右。這種差異,可以解釋的理由可能有如此幾條:一是海外的估值正確,內地的估值有泡沫;二是內地的估值正確,海外的估值低了;三是差異來自非流通股股東對全流通的不同承諾。不管何種,都意味著估值在公司剛上市時就埋下了困惑的陷阱。 跳出困惑的陷阱,需要對當前正在進行的股改本質有準確的把握。在IPO的首次發行價上,內地與海外的差異,源自于在全流通與否的承諾上。時下,內地證券市場的非流通股股東,要取消原來不流通的承諾,必須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這不是追求歷史得失的補償,而是一種合乎市場經濟公平公正原則的制度安排,把送股視為國有資產流失,是失之偏頗的。 由此觀之,建行IPO的招股價,為我們解疑釋惑提供了一個活體。 作者:諸葛立早 (來源:上海證券報)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