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科龍的中國式結婚 強者當家作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08日 12:56 《財經時報》 | |||||||||
□ 周業安 科龍再落魄,也還是一個大戶人家,如果要出嫁,沒有足夠的彩禮是無法做到體面的。好在海信出手闊綽,9億元買下顧雛軍名下26.43%的科龍電器股權,這就算訂了親了,只要得到家長的批準,便可擇日迎娶科龍。
據說,海信得到的嫁妝也是驚人的,以2004年科龍披露的年報信息,科龍的冰箱年銷售收入達到32.74億元,空調年銷售收入達到45.01億元,其冰箱的毛利率達到 24.78% ,空調的毛利率達到20.36%,是國內名副其實的白色家電業龍頭企業。單看數據就知道,海信終于找到一個門當戶對的,不容易。 顧雛軍的冒險成就了海信的再一次冒險。不管科龍存在一個多大的財務黑洞,對海信來說,那都不過是一個數字而已。海信想:自身的主導產品電視機的收入加上冰箱收入,不過在銷售收入上和科龍打個平手而已。可是,科龍的盈利能力還比自己強很多呢,從同類產品看,海信電器的冰箱年銷售收入只有5.22億元,毛利率僅僅 7.73%.如果從主營業務利潤率看,2004年科龍電器是0.22%,而海信電器只有0.14%。 如果把科龍娶回家,不僅可以黑白兩道通吃,而且盈利能力還上升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并購的協同效應”吧。如果有了這個協同效應,那海爾、長虹、美的、TCL等等,就只能尊自己老大啦。 表面上看,協同效應直接來自資源和產品優勢互補產生的效益增值,比如,海信就是設想并購科龍后,把自己的黑色家電優勢和科龍的白色家電優勢集中,形成自己在整個家電行業的市場勢力,即所謂“一加一大于二”。 那為何這種優勢互補能帶來效益增值呢?關鍵在于管理上的規模經濟。第一,并購后通過整合兩個公司的組織結構和供銷網絡,可以縮小管理層規模,節約管理費用,并通過網絡效應來獲取其它費用節約,比如銷售網絡的整合就可以節約大量的銷售費用;第二,通過向被收購方輸入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技術,改善其管理,從而實現成本節約;第三,實現被收購方的治理結構創新,提高其人氣,生產率也就上去了;第四,可以整合研發力量,交流技術和工藝知識,提高雙方的技術水平,如此等等。并購的好處實在多多。難怪海信近乎以“搶”的方式把科龍娶到手了。 可是,海信憑什么就認定并購科龍一定有協同效應呢?如果說科龍的財務黑洞不過是一個數字,那這次并購的協同效應也不過是一個數字。要獲得協同效應,關鍵不在優勢互補,而是在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有效整合。 “中國式結婚”的關鍵在于,成家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僅僅涉及兩個人的婚姻,只能是以契約為基礎的婚姻,雙方的責權利通過契約規定下來,在以后的日子里,對契約的有效執行構成家庭穩定的基礎。所以,我們看美國電影,覺得人家的家庭關系好簡單。 但是中國式結婚是兩個家族的結婚,家庭關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而且還牽扯到背后的七大姑八大姨,復雜著呢。作為父母,可以干預子女的婚姻生活,這不是依靠契約,而是契約背后的非正式制度,比如社會習俗、文化等等。不讓父母干預,不違背婚姻法,但可能違背了社會習俗。在這樣一種環境下,非正式制度的力量更為強大。 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并購的成敗大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同時,兩個企業的文化也可能不同,也會帶來整合中的摩擦。作為一個盈利能力一般的企業,眼都不眨,一下掏出9個億,來購買科龍的相對控股權,這還不算對科龍潛在的財務虧空的填補。如果沒有父母的強有力支持,恐怕是很難實現的。 海信和科龍的結合,是典型的“中國式結婚”。總不能一輩子靠父母吧。這個新的家庭能否有新的氣象,就要看雙方制度整合的力度了。單從管理上看,不好斷言其水平如何,不過從兩個企業的績效指標判定,撇開顧雛軍的個人因素,海信還遠趕不上科龍呢。看來,指望不上海信向科龍輸出先進的管理了。說到治理結構和企業文化,海信作為國有企業自身就毛病不少,更談不上給科龍改進公司治理、創新企業文化。 如此看來,制度的整合恐怕無甚可期待的。那海信還能做什么?在我看來,只要把握一個基本準則就行:如果自己能力較強,就采取強勢管理;如果自己能力較弱,就采取民主管理。盡管現在海信的空降兵已經進駐科龍的管理層,但從制度整合角度看,不見得就做到了最好。說白了,還是讓科龍人自己當家作主可能來得更實惠。海信扮演好股東的角色,也算是不虛此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