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培新:謹防股改成為內幕交易者盛宴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21日 09:15 中國經濟時報 | |||||||||
羅培新 《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的可圈可點之處在于,引入了許多市場化的元素。然而,該《辦法》對防范信息不當泄露而催生的內幕交易、操縱市場等行為,仍沒有太多能產生積極效果的規定。獨立董事、券商保薦機構、律師事務所等諸多方面的人士都可能因提前接觸股改方案,而成為潛在的內幕交易人。對此,僅靠簽訂保密協議是遠遠不夠的。
事實一再表明,在目前我國的同質股市格局下,內幕交易的“黑數(未被查處的)”非常大,如何防止股改成為內部人士的又一場盛宴,當是監管部門必須細為考量的重大問題。 日前,某公司由于存在保薦機構在與其簽訂股改保薦協議前后幾天“偷買”該公司股票的問題,最終無緣新一批股改。而就在數日前,有關股改公司和保薦機構也已接到來自交易所的內部通知,嚴禁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利用股改之機進行內幕交易。 在筆者看來,以下原因導致股改中內幕交易的防范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差序格局下內幕交易的“道德正當性” 正如已故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描述:我國的社會結構本身與西方的格局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他的社會影響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在這種差序格局里,公與私是相對而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都必須對這個“圈子”有所交待,否則似乎很難為“圈子”所容、至少很難在“圈子”中搞好關系。即便是在證券市場這一極富現代氣息的行業中,從業人員也很難逃脫差序格局的“圈子”的左右:只要你是證券業內人士,親友向你打聽“內幕消息”,如果你說不出個一二來,是難向你的親友圈子交待的。也正因為如此,形形色色的“老鼠倉”屢禁不絕。 總之,差序格局之下的中國社會,是由無數私人關系搭成的網絡。在這一私密性極高的網絡中,道德與法律標尺,也都視施加對象與“自己”關系的親疏而伸縮。在差序社會里,一切普遍的標準并不發生作用,一定要問清了,對象是誰,和自己是什么關系之后,才能決定拿出什么標準來。“關系”在相當范圍內取代了法律,成為調整市場運行的潛規則,極大地誘發了市場悖德行為。在這種情形下,由于股改中具有內幕交易能力的人大大增多,如果對于該種有悖于市場規則的行為,欠缺基本的道德責難,則技術層面的規范可期待產生的功效,已經先就大大打了折扣。 國有背景下監管層與業界的裙帶主義 在理想的狀態下,證券市場監管層與被監管者之間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有效推行監管政令與處罰措施。但我國的證券監管部門與業界保持著過于密切的聯系。對于業界的不當行為,監管部門往往會像溺愛自己的孩子一樣,護短有余而看管不嚴,過度酌情行政的傾向極為明顯,尤其在行政違法和刑事犯罪情節交織在一起時,刑事案件不合情理地過少,尤其引人深思。 監管層與業界過于頻繁的“親密接觸”,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在調控股市時,監管層與券商往往是“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合作關系”。當然,這更多地源于體制的“路徑依賴”;其二,在人員流動方面,監管部門成為券商、基金公司重要的人才輸送地,這則是監管層與市場“合作”的必然結果。 在國有股市的背景下,內地的券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公司法人,在許多情況下,它必須承擔監管者賦予它的其他責任。而且,必須指出的是,監管層在多數情況下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發號施令,此時的券商則不過是監管部門既定政策的執行者。眾多券商的國有背景使得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在市場發展過程中,券商都曾作為監管層調控市場的“中堅”而沖鋒陷陣、保駕護航,承擔了巨大的社會成本,為上市公司和政府行為付出了沉重代價。 監管層與業界的“人員流動”也頗為引人注目。收入的巨大落差,吸引著部分證監會(交易所)人士相繼離職,投奔券商或基金公司。據悉,2001年至今,從證監會或地方證管辦等其他機構離職而在基金公司任高管的情形相對集中,且這種勢頭有加強的趨勢。 這種情況明顯使人擔心,“很多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員都是證監會出身,或者是地方證管辦機構金融機構出身,他們都有一定的背景和人脈關系……從監管方面來看,證監會怎么能夠做到公開、公平、公正?”雖然曾經有規定,從證監會離職的官員,一年之內不允許在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任職,但這一規定實際上并沒有被執行。某些剛從證監會離職,來到基金公司就職的人員,先是在公司內擔任其他職務。盡管身份表明不是高管,但所拿薪水及作用仍是“高層決策者”。或者走迂回路線,以基金公司第一大股東高管身份出現,繼而升任為基金公司高管。也許是由于徹底避免這種“近親繁殖”不具有可操作性,《證券投資基金行業高級管理人員任職管理辦法》干脆對此不設規定。在中國社會差序格局、“人際關系資本”潛規則的主導下,監管層要對昔日的同事、朋友領導下的證券公司或基金公司的違法違規情形嚴加查處,必然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和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懲戒效能的發揮。 違法違規“黑數”刺激著內幕交易 違法違規的“黑數”(darkfigure),是指客觀存在而未被探明且未受行政和司法機構追訴與審判的違法違規的數量,是一種“隱藏”的違法違規行為。從理論上說,任何一種違法違規行為都存在一定的“黑數”,由于證券違法違規侵害的法益中有較抽象的“超個人的財產利益”與“非物質利益”,加之證券交易的電子化和信息化、違法違規行為的技術復雜化,證券違法違規行為的表征相當不明顯,其“黑數”較一般的違法犯罪要多得多。體制轉軌時期產權的模糊和政策的不穩定性,進一步放大了“黑數”。 由于“黑數”是未被查證的違法違規數量,因而其無法從實證材料中獲得求證。但仍能按一定的規則大體“推測”出來。一位長期從事證券稽查的專家稱,“搞自然科學的人說,有一個說法,在一個屋子里頭如果發現一只老鼠,從生態的角度講,周圍可能存在八只老鼠,不過他也沒說這個屋子有多大……有一個犯罪偵查局的負責同志私下跟我講,從他搞犯罪偵查幾十年的經歷,特別是最近幾年從事證券犯罪偵查的經歷,他個人估計恐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案子實際被查處。”從實際情況看,“證監會從1993年成立以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刑事案件。第一個刑事案件發生在1998年。從1998年到現在,我們向司法機關一共移送了大概不到60個涉嫌犯罪的案子,而證監會查處的行政違法的案子大概有六百多個……” 可以想見的是,如此之大的證券違法違規“黑數”,勢必極大地刺激著股改中的內幕交易行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