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鵬:股改新階段 應適當做減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30日 02:04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自4月末股權分置改革正式啟動以來,總的政策趨勢是“做加法”,即不斷推出利好政策。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原本與股改無關的做法或者利益訴求,被裹挾進去,加重了改革的負荷和難度。因此,適當做一些“減法”是必要的。 第一,適當調減股改目標任務。股權分置改革的目標是,解決資本市場定價機制扭曲、上市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資本運營缺乏市場化操作基礎等問題,同時為國有
由于股市歷經4年多時間的嚴重低迷,人們希望借助改革實現行情的上揚。這樣的預期是可以成立的。但是,股改畢竟有其復雜性,各個上市公司的情況也不同,指望每個公司的股價都因改革上漲,并不現實。因此,應當還原股改的基本目標,去掉那些附加目標。 第二,削減擴容道德壓力。《股改指導意見》特別對穩定股價作出了安排,這是必需的。但是,過于擔心擴容是自套枷鎖。 多年來,中國股市一直在為擴容大傷腦筋,惟一的例外是1999年至2001年的那次行情。股市擴容明顯,但投資者并沒有被擴容嚇跑。最根本的原因,是國家明確宣示鼓勵投資,同時實行一系列配套措施鼓勵資金向股市轉移。 但是,2001年6月起,政策發生了大逆轉,證券市場政策犯了戰略性大忌。股市哪有不擴容的道理?股市發展史,其實就是擴容史。問題不是擴容,而是要有質量的擴容,投資性擴容。只要擴容有質量,只要不堵資金入市,資金就將源源不斷。 第三,減少過度對價訴求,不鼓勵與股改無關的利益訴求。 對價的本質是向流通股股東支付因制度原因導致的利益損失,而不包括因市場波動以及公司經營不利帶來的利益損失。 在對價原則上,考慮各家公司的不同情況,非流通股對于流通股的補償比例是不可能一樣的。有的公司上市前就具有較強的經營能力和業績規模,并且是壟斷企業,股票融資只占據資本投入的補充地位。而那種非壟斷性公司,其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就是主要發展資金。顯然,兩者區別很大。 投資者還應理智地看到,作為一家公司,它的運轉是個系統工程。我國的上市公司多數是改制增資設立,不存在所有生產要素完全由流通股股東出資配置的情況,一家公司的運營所需的多種生產要素是流通股、非流通股股東共同配置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這種歷史合作。 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通過談判,確定對價比例和支付方式,首先應基于合作考慮。 第四,公眾應消除對機構投資者的過度要求。有專家和投資者總在批評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不考慮散戶利益,對股改方案投贊成票。這個偽命題再次得到渲染,是本位主義作怪。 基金主要考慮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以基金持有人利益最大化為目標。作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如果不接受基金對方案的選擇,策略應是爭取召開基金持有人會議,或者拋基金。作為某家上市公司的散戶投資者,如果基金投票贊成的方案對基金持有人的收益有利,卻和小的流通股股東利益不夠一致,那不能怪基金。 第五,削減所謂搭車行為。個別部門、個別地方借股改之機,為本部門、本地方謀求局部利益,而對改革平添不確定因素,這樣的問題已有出現。權證倉促上馬即是一例。凡是拿不定的創新,寧肯先等待股改基本告一段落,再行試驗;對于市場預期不利的創新舉措,應當叫停。 作者:董少鵬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