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寧:股改中國有大企業應做出表率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11:23 和訊網-《財經》雜志 | |||||||||
為資本市場長治久安,對社會公眾投資者支付點兒對價算得了什么?國有大企業占有那么多壟斷資源,享有那么多政策優惠,其存在的理由就在于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 李振寧/文 眾所周知,此次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基本思路,是讓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類股東通
世界各國的證監會的職責,都是保護作為弱勢群體的社會公眾投資者,以維護“三公”,中國證監會也不例外。要使兩類股東平等協商得以進行,對大股東制定的方案,在全體股東大會三分之二通過的基礎上,附加流通股單獨表決的條件,必不可少。在這里,非流通股相對集中并握有方案制訂權,實際上仍處于主導地位,流通股只能說是或否;而一旦說否,大股東不做了,股價承壓又直接影響自身利益,流通股東事實上仍處于弱勢。 當有人批評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要向流通股支付對價時,他們完全忽略了中國股市特殊的國情,把中國的非流通股簡單等同于成熟市場中暫時未上市的發起人股。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實際上相當于非上市公司股份,后者是已上市股份。 首先,前者在用語上雖然使用的是“暫不流通”,但長達十幾年的“暫”,其法律含義表達的就是不允許在二級市場交易,而前者享有流通權,經過一定的信息披露程序有權上市交易。 第二,前者的估值不是依據二級市場交易價格,而是根據凈資產,這表現在協議轉讓和銀行抵押貸款的現實商業活動中,其遵循的是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的原則;而后者即使不上市交易,但其抵押融資和換股購并中都是按市價估值的。 三分之二股份沒有流通權,人為縮小了股市總供給,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價格必定大大高于全流通條件下的均衡價格,兩者的差額屬于制度缺陷引起的非正常溢價,我們將其定義為“股權分置溢價”。交易市場和發行市場本來就是互動的,上市公司股票發行和交易中都存在股權分置溢價,而這種非正常溢價的受益者,主要是非流通股,當然也包括B股和H股。 股權分置改革使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從而能按市價交易和估值,這是一個巨大的利益。與此同時,由于占總數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股票供給的增加和人們預期的變化,必然使當前股價承壓。這將進一步損害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利益。因此,為換取流通權支付對價,是維護“三公”原則的需要,也是股市穩定的前提下,解決股權分置、實現新舊體制轉換的需要。從另一個角度說,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股權分置改革的成本,就是以往包含在市價中的股權分置溢價的消失。讓受益者拿出獲得流通權受益的一部分作為改革成本,也是合情合理的。 事實上,這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還是以國資為主體的非流通股。以寶鋼為例,流通股每10股獲2.2股對價,由于非流通股占比高達78%,大股東100股拿6.2股就夠了。至于認購權證其實是遠期配股,而分紅承諾和大股東增持,是寶鋼管理層對自己股票有信心的表現。再以中石化為例,即使對流通股10送5股,對671億非流通股來說,每股支付的對價不過5分錢,或者說是九七折獲得流通權。對國企大盤股來說,大股東拿出的不會超過持股量的10%,這個條件已經優于當年的國有股增量按發行價減持(當時的發行價大約為市價的一半)。即使在成熟市場,大股東向機構配售,打八折也是常有的事。 股權分置的深刻矛盾在于,非流通股大股東控制了上市公司,可它自己的股票既不能上市流通,也不能按市價估值,享受的是非上市公司待遇。這就形成了舉世無雙的奇特景觀,大股東和經營者不關心股價,把發行和增發當做“免費午餐”,把市價與凈資產的差價作為尋租空間,凈資產最大化的目標取代了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由此引發非流通控股大股東與社會公眾股東利益的嚴重沖突。 由于股票交易市場之外還存在暗箱操作的不規范的非流通股協議轉讓市場,上市公司的控股權轉移不僅沒有溢價,竟然還要按遠低于市價的以凈資產為基礎的協議轉讓價進行,那二級市場的價格還能有什么公信力?價格信號的扭曲并喪失公信力,使產業資本無法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大規模購并重組,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本功能無從發揮。 從國家戰略的高度認識股權分置改革對資本市場長治久安的意義,對社會公眾投資者支付點兒對價算得了什么?國有大企業占有那么多壟斷資源,享有那么多政策優惠,其存在的理由就在于負有更多的社會責任。中國證券市場曾經為國企解困不遺余力,值此股權分置改革的攻關時刻,國有大企業更加應當著眼于大局,做出表率。- 作者為上海睿信投資公司董事長 (本文有刪節,全文詳見《財經》網絡版www.caijing.com.cn) (本文刊于8月8日出版的《財經》2005年第16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