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之道:擴張 再擴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27日 15:0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汪恭彬 上海報道 2003年1月上市的中信證券(600030.SH),自2002年便在業內一路摧營拔寨,在券商全行業的寒冬之時,南方、華夏、閩發、大鵬等相繼折戟,中信卻劍走偏鋒,擴張有“道”。
中信之道 中信證券副總經理程博明先生認為,證券公司是一個以服務為增值的中介機構,其核心功能乃是制造產品和銷售產品。 “因而賣方業務是主要功能,而買方業務不是我們所倚重的。”程博明說,“中信的特長是投行和經紀業務,這就要求完善全國范圍內尤其是發達地區的網點布局”。 基于此,中信從上市之初,便走出一條擴張之路。 2002年底,中信上市成功。在所得的17.6億融資總額中,便有6.78億元用于收購青島的萬通證券。此間,3.08億元用于收購(含增資和存量收購),另外3.7億則用于補充營運資金。 收購萬通給中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中信從2002年底的40家營業部,到2004年底時,一躍到58家,分布于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和北京等發達地帶。2004年,中信萬通實現收益929.96萬元。 接近中信高層的人士評論說,收購萬通的成功乃是歸功于在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收購模式。該人士認為,政府主導至少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政府支持、指導和協調重組;二是確定由誰出錢;而市場化方式收購,則意味著,出錢方按照市場化方式介入。 “收購本身主要是政府起的作用,價格并不是最關鍵的。”該人士說,“但從過往案例來看,相關政府在看重中信的實力之后確定由中信參與,但中信最后的出價并不低于競爭對手,而是完全以市場方式定價。” 但隨后中信開始廣發證券,但卻以完敗而告終。 中信收購廣發,被認為是中國首例證券公司市場化收購的嘗試。但也正是因為完完全全的市場化收購,在歷經2個多月的短暫拉鋸后,迅速倒塌。 “為什么沒有拿到廣發?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政府力量太弱,而廣發內部人控制又極為嚴重。”上述接近中信高層的人士評論說。 因勢而變 在收購廣發敗走麥城前后,中信在華福證券和南方證券的購并案中,也飽嘗失敗滋味。 中信開始謀變。 2005年6月,中信完成收購浙江金通證券控股權。來自各方的消息稱,此一收購由中信董事長王東明負責,在取得浙江省有關部門批準之后,始才與金通商談細節。 7月26日,中信證券總經理辦公室主任楊鴻青向本報記者表示,中信收購金通之事不久將對外公布。“目前的一些說法,包括收購股權比例和出資額都不盡準確。” 如果說,中信之所以能成功收購萬通、金通乃至華夏,皆歸功于上文所述的收購之“道”,即由政府主導下的市場化收購。 那么,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則是,在券商全行業寒冬之時,中信此一收購行為是否屬典型的低成本擴張? 業內資深人士王煒棟認為,從中信戰略上看,在券商全行業相繼萎縮之時,中信劍走偏鋒,與其雄厚的實力有關,也與其眼光有關。 “只有在市場低迷的時候,才能買到好券商。”王煒棟說,“而等到行業好轉之時,將不會再有挑選的機會。” 但王煒棟也對中信此后的并購整合表示懷疑。比如,麥肯錫公司于2003年的研究發現,并購成功的比例只有23%,而失敗的比例卻高達61%。 對于中信的大規模擴張,有知情人士引用中信高層的話說,并不是追求完全意義上的低成本,中信更注重的是自身的戰略布局。 2004年,在中信一路摧營拔寨、添加網點之時,中信反將重慶、昆明、福州、沈陽、南通等五處營業部出售。 “一個事實是,從過往收購案例中,除了得到一個很好的收購時機之外,中信付出的成本并不低廉。”知情人士稱。 選擇標準 有接近中信高層的人士稱,“中信在經紀和投行業務上都做得很好,但銷售卻次之,所以就要求增加銷售網絡,同時要求網點布局要多而精”。 基于此,一方面中信謀求新的網點布局,另一方面,它在2004年將重慶等5家虧損營業部對外轉讓,以使得營業部布局更為優化。 “中信對營業部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每一家營業部都要掙錢,且要經營合規。”這是中信揀選營業部的標準。 中信在2002年發行之初,營業部數量較少,分布也不盡完善。從2003年到2004年,中信做了較大調整,2003年在山東地區還只有4家營業部,到2004年就躍升到18家,這正是收購萬通證券帶來的。 根據2004年年報,中信在山東地區的18家營業部實現營業收入9554萬元(僅次于上海的9852萬元),較2003年的3431萬元大增178.5%。 但中信在江浙發達地帶布局還欠火候。 在兵家必爭之地的江浙滬三地,中信僅在上海擁有11家營業部,江蘇擁有5家營業部。 “中信是希望在發達地區完成網點布局,收購浙江金通和華夏證券,也正是出于這個考慮。”接近中信高層的知情人說。 金通證券在浙江等地擁有19家營業部,這對于中信來說,無疑是開發這塊薄弱地區的最好方式。而華夏證券累計100多家營業部的規模,更是讓中信如虎添翼。 盡管有中信高層否認營業部愈多愈好,但對于時下的中信證券來說,攬下華夏100多家營業部,并透過此在長三角及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帶完成布局,將是上佳選擇。 華夏證券旗下眾分公司中,上海分公司轄上海、浙江、江蘇及山東等地,坐擁26家營業部;而深圳分公司則轄深圳、廣州、福州、廈門、江西、海口等地,手握24家營業部;加之武漢、北京、沈陽、重慶等分公司,另有數十家營業部。 “收購華夏和金通之后,中信會去消化這些資產,重新布局網點,同時調整內部人事結構。”接近中信高層的消息人士說,“短時間內,中信收購的步伐將放緩。”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